政治也需要關心
來源:作者:馮旭紅時間:2012-12-31熱度:0次
2012年1月30日至2月4日,政協商洛市三屆一次會議召開。我是參加會議的三百名委員之一。會議安排相對寬松,基本上是半天大會,半天小組討論。有關現代農業、人文旅游、陜南移民等提案我是早就打印好了的——我一般不在會議期間即興提案,多提前數月調研準備。占全市總人口65%的農業人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資源,中央連續多年一號文件,作為農家子弟、國土人對三農問題的身心體驗,成就了我的“一號提案”——關于立足人口和土地資源實際大力發展綠色現代農林果藥產業的建議。與許多利用會議休息時間才緊張撰寫提案的委員比,我是輕松的。但很快,我就變得“沉重”起來——
“今天是政協會議第二天,進行討論,越討論心里越悲觀,中國的三農問題、教育問題、腐敗問題等,按現在這樣子,永遠解決不了,心涼得很。提建議的熱情基本都沒有了。”微博記錄著我的感受。
政協會議最大的“貢獻”是給委員搭建了一個言者無罪的平臺,雖然有時“說了白說”,但它允許發出不同的聲音,而委員往往是不說則已,一說實說。
討論農業問題,委員中的部局長講到機構削弱、人才匱乏、投資短缺,產業大戶講到融資難、風險大、收益慢,村干部講到種糧賠本、不如打工。對多年一號文件,總評價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誰都知道農業重要,但就是不投真金白銀。誠如湖北省社科院宋亞平先生在《農業,說聲愛你不容易》中所言:“言與行的嚴重分裂,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還是農業不賺錢。……農業效益太差,涉農勞動不能脫貧,涉農投資不能致富,涉農財政不能增收,誰姓‘農’誰背時,誰沾邊誰倒霉。”市場講效益,政府談政績,官員不比民眾高尚,同樣的現實和功利。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委員們都談到“實”的問題:數據的是否真實、目標的能否落實?“看了政府報告,人人安心睡覺;看看公仆行為,人人不寒自危。”“如果不考慮官員腐敗、社會不公、食品有毒、環境污染問題,活在當下,還是幸福的。”紙上寫的和現實中行的往往落差很大,讓人難免失望。所以,許多老委員常常不說話。這不只是委員的問題,從全國來看,政協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中,民主監督早已“隱身”,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只留“下半身”。基層存在的許多難題,根子都是頂層設計問題。
真想“不問政治”。可復旦大學司法與訴訟制度研究中心謝佑平主任告訴我們:“政治需要關心”。他說,政治是自己參與自己國家、團體和組織的管理。不關心政治的后果是:當管理者用自己制定的規則切割和分配蛋糕時,在表面公平中,人們對管理者事前吞吃的部分不得而知。漠視政治,等于放棄利益。而作為政協委員,本就是一種政治存在,如若不問政治,委員何存?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姚大志教授呼吁:“在這種實證主義、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混合物充斥一切的時候,我們特別需要為烏托邦精神留有一塊空間。”從某種角度上看,政協會議就是一塊烏托邦空間。我勉勵自己振奮精神,提交了自己的提案,它們也都順利立案交辦。
現在,全國兩會正在召開,我想獻給兩會一句微言:“蕭規曹隨,中國只要落實《憲法》和《黨章》就行了,不需要搞太多的花樣。”我希望,這不是“烏托邦”。
2012年3月5日11:26PM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