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翻番呼喚分配公平
來源:作者:劉少峰時間:2012-12-04熱度:0次
黨的“十八大”報告三萬余字,“人民”一詞就出現過154次,彰顯殷殷為民之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擲地有聲。
2012年注定是一個新的節點,開啟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它的量化了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把經濟總量同居民的收入增長掛鉤,承載著13億人的熱切期待。
八年的時間,如過隙白駒;然而,實現目標的真正挑戰還不是時間,而是面對新一輪轉型的攻堅克難,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
“兩個翻番”,就是要把“蛋糕”繼續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人口紅利和全球化紅利的衰減,經濟規律決定的增速趨緩以及增長質量要求的約束,都很難再現總量持續的高速增長。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又絕非各自在現有基礎上加一倍那么簡單;否則,富人和窮人都各自增長一倍,只會是比現在更加擴大了的貧富差距。
比較而言,如何把做大的“蛋糕”分好,更富挑戰性。“十八大”之前,“中青報”曾以“你最擔心哪些問題會阻礙中國未來十年的發展”為題,進行了萬民調查,有74.5%的人選擇“貧富分化嚴重”作答,使之在九個選項中排列第一,反映了公眾的最大關切。公眾對收入翻番的期待,不啻對“分配公平”的企盼。如果“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當初啟動發展的務實選擇,在國家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公眾已不再容忍未來共同創造的或利用共有資源新增的社會財富,很大一部分被極少數人占有。兩千多年前,孔子曾說“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此言曾被當作“平均主義”的典型備受批判,其實,他是在為當時的統治者“建言獻策”:分配公平,才會社會安定。不丹國王也很懂這個道理,讓一個經濟還很落后的小國,國民的“幸福感”卻高居世界前列。
真理都是樸素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言簡意賅。“共同富裕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就會出亂子”,振聾發聵。說的就是要千方百計發展經濟,讓經濟成果共同分享。
在過去的十年經濟總量又較前翻了一番之后,實現共同富裕有了充分的條件,也有了充分的理由。“共同富裕”從來沒有現在這樣引起廣泛的關注。人民欣喜的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展示的堅定不移;如果“兩個翻番”是其定量的的要求,“共同富裕”就“必須”是其定性的要求。
分配公平,共同富裕,都強力的呼喚分配制度改革。
如果改革是過去“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欲實現今后的目標,深化改革仍然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分配制度改革應該是一系列深層次改革的“突破口”。
選擇這樣的“突破口”,就是選擇了“攻堅克難”。這項改革從醞釀到準備方案已歷時八年,至今仍“猶抱琵琶半遮面”,足見其難。歷史上的改革,鮮見一帆風順。三十年來的改革都是不斷沖破阻力實現的。改革初期的阻力來自舊的觀念,現在的改革大多要改變固有的利益格局,則受利益博弈掣肘,既得利益群體將利用他們已經占據的有利地位進行頑強的抵制。如分配制度改革能有實質性進展,將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識,形成強大的改革動力。
選擇這樣的“突破口”,就是選擇了相關制度改革的聯動。“提低,擴中,限高”在初次分配中就要有所體現,在提高中低收入者勞動報酬的同時,對國企特別是壟斷行業高管的薪酬增長和標準確立權限實行“硬約束”,這需要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和改革現行的工資制度。二次分配的核心是政府讓利于民和“截”富濟貧,增加居民轉移性收入和讓城鄉居民享有優質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這需要改革財稅和社會保障制度。讓居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財產性收入,這需要改革金融制度和市場管理制度。如果分配制度改革是防止“兩極分化”的制度保證,它能否到位,還有賴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一位著名經濟學家認為,導致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腐敗和壟斷,一語中的。每年高達數千億的“三公”開支可謂世界之最,這種不受監督的“職務消費”,揮霍的可都是納稅人的錢;腐敗份子以權斂財,也都是吸的老百姓身上的血;利用國有資本和公共資源運營的壟斷行業,其高管竟可以自己決定獲得高于普通勞動者甚至上千倍的薪酬。這些引起老百姓強烈不滿的現象,要靠“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實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改革國企高管任用監管制度等這樣一些舉措才能解決。
選擇這樣的“突破口”,就是選擇了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如果分配制度改革成功推進,實現以收入中位數水平大幅提高為著力點的居民收入翻番,就有了良性消費予期的物質條件,全社會將釋放巨大的消費和民間投資潛能。有專家予測,如果目標實現,到2020年,消費規模將達50萬億,比去年全國GDP還高出3萬億。這是何等巨大的能量!屆時,我國的經濟增長,將步入內需拉動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民富則國強,則長治久安。
劉 少 峰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