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與敵人
來源:作者:海潮時間:2012-11-18熱度:0次
人類在為利益而爭斗的過程中,因為所屬利益關系的不同,自然地就分成兩個群體:敵人和朋友。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至理名言,早已成為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
朋友和敵人本是對立的兩個范疇,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陌生的人為了共同利益可以成為朋友,親密的人為了利益貪婪可以成為敵人。所謂敵人,是指為了個人利益,相互爭辯,導致運用武力等手段來解決問題,最后爭辯雙方的關系成為敵對關系;所謂朋友,是指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也泛指那些交誼深厚的人。我們知道,世上沒有誰與誰是天生的敵人,也沒有誰與誰是天然的朋友。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彼此交往與利益沖突就構不成敵友;如果人與人之間不敞開心扉與坦誠相待也構不成朋友。相容與對立皆在交流接觸中產生,當初的敵人可成為后來的朋友,當初的朋友也可成為后來的敵人,一切皆因觀念和價值觀的不同而轉換。
我就接觸到這樣的情形。有兩位相距甚遠的企業同行老總,由于工作往來和感情投機,經過幾年的接觸與交流,彼此都很欣賞對方的人格魅力和處事方式,可是,終于有一天,經歷了千辛萬苦,兩人為了事業和志向走到了一起,這原本看似皆大歡喜的事情,卻出現了事與愿違的結局:由于成長過程的迥異,世事閱歷的懸殊,天資悟性的高低,領導藝術的不同,管理風格的區別,個性特征的差異,利益權力的沖突,成為了彼此價值取向和關系走向的前因,很快他們建立的朋友關系就出現了裂紋。為了消除隔閡,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彼此敞開心扉與坦誠相待。因為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長緩慢的植物,它需要雙方用真心、精心去慢慢地培養,要經常用水輕輕地澆灌,并且給它充足的陽光,讓它漸漸地成長為一顆成熟的植物。然而,由于地位的特殊,個性的使然,兩位老總很少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時明明理解卻不能放棄己見,這種情形,其結果自然是不言自明。
現實中,我們也看到,即便無利益沖突,人與人之間可能成為敵人的現象也是客觀存在的。君不見,一些人見不得他人得益或得勢之心,此乃人性弱點的體現,只是這種為敵關系做起來是己不知天知罷了。其實,在我的眼里,利益永遠也是相對的,就像得與失一樣。所以,朋友不是用來互相利用,而是互相取暖的;財富不是朋友,朋友卻是財富。如果上升不到這一點,彼此絕對不可能成為朋友。
有句民間諺語說的好:“寧喝朋友水,不吃敵人蜜”。人本復雜無常,一切均處在變化之中,此一時敵,彼一時友,什么樣的結局都應在預料之中,更何況世上本不存在最后的結局,結局均出現在電視劇里或生命終結時。在社會紛繁、利益多變的當下,個人與個人、商品與商品、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都可能成為朋友或敵人。山無棱,天地合,理解越多,信任也就越多;傷痛越多,仇恨也就越深,朋友與敵人有時就是一線之隔。
綜上所述,人貴在寬容,不理解時不該嘲笑,不看重時不該踐踏,世上沒有絕對的是與非,也有絕對的友與敵,所以不相容時盡能可繞路而行,何必針尖對麥芒?心底無私天地寬,若做不到寬天地,那就盡可能做到寬他人吧。生活原本就不易,讓我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珍惜朋友,少樹敵人!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