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時節話重陽
來源:作者:王國良時間:2012-10-24熱度:0次
重陽節時節話重陽
漢中葉以后,儒家有自己的陰陽觀,《易經》中有“六‘陰’九‘陽’”之說。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 九是陽數,故“重九”亦叫“重陽”。
古人認為“重九”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叫做“重陽節”。民間在在重陽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有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以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和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詩:“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為證。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人們就會在這一天祭奠亡去的先人并由此推及一些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亦稱“大晦日”、除夕)、清(清明:太陽黃經15度時節)、盂(七月半、盂蘭盆節、中元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應當是祭祖節,如今,由于祭祖就會推及老人,人們又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
追溯重陽的源頭,可到先秦之前。秦時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季秋紀》有這樣的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時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的活動,亦有祭祖,以謝天帝或祖先恩德的祭祀活動。
到了漢代,《西京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于是,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就有了重陽節求壽的習俗。這一習俗其實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習俗的影響。人們在服食藥物的同時還有大型的飲宴活動,后者則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中說:“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朝時杜公瞻解釋這一現象,說是:“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于是,人們求長壽及飲宴的活動,由此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有詩《與楊府山涂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為證:“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詩中可見食藥、賞菊、祝壽、宴飲的情形。
重陽節其實跟火有關系,在成為重陽節之前曾經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期。
因為作為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會產生許多問題:人們是一向是以大火星作為生產生活的季節性標識的,大火星一消失,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人們就會失去了時間的坐標。于是,人們就在重陽大火星會消失的時候舉行祭拜典禮,以此挽留“大火”星。
古人對于失去火失去火星有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這種祭儀的情形我們今天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式中去探尋一些古俗的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余痕。古人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代劉歆在他的《西京雜記》中說:“三月上巳,九月重陽,
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的出沒為依據的。
人們最初以大火出沒衡量節令,就形成了《火歷》,雖然后來《火歷》讓位于《夏歷》,九月祭火的儀式漸漸走向衰亡,但是,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尋火尋陽的古俗依舊傳承了下來。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迎“大火”迎來茂盛的春節,重陽,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送走繁盛、“送火”的時節,所以民俗就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的說法。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謂之重陽,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集多種民俗為一體的傳統節日。因此,重陽節的習俗就比較多。一般習俗有: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有著特殊的情愫。因此就出現了很多題詠重陽節的古詩,僅舉兩首詩為例:九日渡江 (李東陽):“秋風江口聽鳴榔,遠客歸心正渺茫。萬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煙中樹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繞建康。 酬過真州更東下,夜深燈火宿維揚。” 醉花陰(李清照)“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采桑子•重陽(毛澤東):“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重陽節有許多習俗,因地而異,總的來說,一般有這么些共同的習俗: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人們登高臨遠、送火求陽、健身祛病。
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的習俗。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重陽節為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重陽節時有菊花大會,城鄉人潮涌動、赴會賞菊。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初見于漢代。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河南南陽山中的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的句子,詩句說的就是采菊釀酒的事。直到明清的時候,菊花酒仍然盛行,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說:菊花酒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可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祛邪的作用,并有消積食,治寒熱的功效。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時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河北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卜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河北典周縣境內沒有山,人們就會在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昌邑喜歡在重陽節時吃辣蘿卜湯,當地有諺語說:“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陜西西鄉縣過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古時,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山頭,點上火把,談天說地,待雞鳴才回家。順便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江蘇南京,家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豫園總是在重陽節時舉辦菊花會,組委會總是以菊花外型的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來評定高下。
浙江紹興,重陽節時,人們會互相拜訪。桐廬縣九月初九備豬羊祭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古代江浙一帶,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登高之處,沒有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江西德興縣九月初九割晚稻。
安徽銅陵縣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會上要削竹馬為戲,據說此戲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這時所釀的酒最為清洌,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愿的日期,所有的人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長汀縣重陽節時,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廣東連川,重陽時童男童女都到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九月初九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要早起,大家聚在一起,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作求取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這一天,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初九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縣讀書人舊時在這一天都上龍騰山的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初九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詩句。
河南開封自1983年起,每年舉行一次中國開封菊花花會。清豐縣兒童于重陽節放紙鳶為戲。
2006年3月,河南上蔡重陽習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5年12月4日,該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2011年6月,上蔡縣重陽文化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