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沒能靜下心來拜讀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但偶爾看到書中的幾段話,還是引發了我的思索。書中曾寫到:“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為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響。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也就越實在。”
回眸周遭,面對飛速變化的外部世界,許多人如我一樣常常在內心感嘆生命的沉重,認為活著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為什么會感到沉重呢?就是因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太高遠了,獲取的欲望太繁多了,我們承載的生命分量變得如此厚重與世故,并美其名曰比大海壯闊,比山巒逶迤,比草原壯美,以至超越了身體、靈魂的牽絆,讓你我始終處于這種生命中所不能達到的完滿與高度,面對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選擇的時候,不是患得患失,就是憂慮重重,使每一次本該輕松的選擇也變得愈加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變得沉重起來。其實,人世間并不存在永恒與完美,生命對于我們大家是公平的,都只有一次,并且從一開始,生命就頭也不回地朝著一個叫死亡的終點站進發。
行走在紛繁的塵世間,我們一直都努力為自己減壓,想將壓力減為零。但是,在這種渴望沒有壓力的心里負擔下,卻沒有仔細思考過在完全失壓的情況下,我們當下將如何生存?試想,我們一旦沒了壓力,也就沒了動力,而沒了動力,我們怎么會充滿激情去為未來奮斗呢?要懂得,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人要學會游泳,也得學會嗆水。在永恒輪回的大千世界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負擔越重,生命也就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如同鴻毛一般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的自由而沒有意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生命的真正價值就在于此。生命本來無所謂孰輕孰重,每個人因環境、教育、機遇、努力和選擇不同,承載著不等量的生活壓力,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每個人的出生也許就是為了壓力而來的,我們一輩子都將承受壓力,也許這樣的生活讓你覺得很艱難,可是,艱難的生活背后也收獲了所得到的東西,我們既然不能逃避壓力,就該正視它,跟它成為朋友。誠然,“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倒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由此可見,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與期盼,負擔越沉,也就越趨近歸真返璞。
那么,如何去尋回因沉重慣了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伴著一路走過的艱辛腳步,我不停地在思忖:活著,即為承受壓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并非那一個人的專利,它是誰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