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移靈記
來源:作者:龍門狂生時間:2012-07-21熱度:0次
成吉思汗陵移靈記
馬萌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日本侵略中國之野心,日益暴露,其中重要一步就是策劃滿蒙獨立。日軍和內蒙叛亂王公,企圖先將成吉思汗陵內圣器文物,搶到包頭。
駐守榆林的國民革命軍86師師長井岳秀一方面派精兵保護,并到成陵視察。過綏德,吊蘄王韓世忠祠有感,賦詩一首《蘄王故里》:
蘄王祠宇野花秋,回首雕山峰上頭。
舊業未能歸趙宋,中興空自說張劉 。
江皋桴鼓紅顏恨,湖畔騎驢國士憂。
往事那堪常記憶,北風塞外使人愁。
井岳秀帶著秋、空、愁、恨、憂的心情,遠望成陵,它是一個復式蒙古包,高約一丈五尺,兩個包上有銅頂子,光輝閃爍,包內安放成吉思汗靈柩,為長方銀棺,第二個是皇后靈柩,包內祭典可容數十人。
井岳秀一方面,發揮他多年來同多數王公的友誼,支持愛國反對分裂的王公;另一方面秘密計劃,萬一日軍大舉入侵局勢不利,計將成陵西遷。
井岳秀讓李藩候同張學良互通情報,挫敗日軍多次搶奪成陵圣器:金馬鞍、大蘇律定、弓矢等的陰謀。阻止了日軍持成陵圣器,扶植叛亂王公圖謀內蒙獨立之陰謀,此項獨立和反獨立的斗爭,歷時多年。時人稱:今之范、韓,井公也。
整個移靈工作則是在井岳秀去世后的民國28年(1939)完成的。關于這次移靈,陜西地方志中記載頗多。
據陜西《乾縣縣志•大事記》,“民國27年(1938) 5月,成吉思汗靈牌車過乾北上甘肅。”(《乾縣縣志》記述的這一時間可能有誤,整個移靈工作是在1939年進行的,應為民國28年)
榆林,成吉思汗靈櫬西遷離蒙入陜的第一站。天水行營、陜西省政府格外重視。他們分別發出通知,要求榆林黨政民學商等各界熱烈歡迎、祭奠成吉思汗靈櫬。據陜西《榆林市志•大事記》,“民國28年(1939)5月,成吉思汗靈柩路經榆林街時,觀眾如堵,停靈于城內三義廟,榆林軍民隆重祭奠。”
據《陜西省志•大事記》,“民國28年(1939)5~6月,成吉思汗靈柩內遷。日寇侵占綏遠后,妄圖搶走成吉思汗靈柩。國民政府根據蒙族請求,決定將成吉思汗靈柩內遷青海省塔爾寺移葬。遷移事宜由蒙藏委員會蒙政長楚明任護送專員。靈柩遷移中要經過延安。延安在十里鋪設立迎靈辦公室。6月21日,成吉思汗靈柩抵達延安,中共中央、陜甘寧邊區在十里鋪舉行萬人迎靈、祭典儀式,謝覺哉、柯慶施、滕代遠、王若飛、莫文驊、高自立以及國民黨膚施(今延安)縣黨部、縣政府高仲謙等參加迎靈祭典儀式。主祭謝覺哉,曹力如宣讀祭文。”
按照抗戰時期的戰區劃分,陜北米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防區。6月18日,中共中央代表謝覺哉、八路軍代表滕代遠代表延安各界早早地來到盤龍山下的米脂縣城,等待成靈遷移隊伍的到來。
下午4時30分,成靈西遷車隊入米脂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司令部在這里舉行了祭奠儀式。謝覺哉在祭奠儀式上宣讀了激情滿懷的祭文,他代表中共中央號召五族一家,內除敗類,外抗強敵,直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靈車當晚宿于陜北米脂縣城,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第8團派出一連官兵與護靈憲兵一起,合力警衛成吉思汗靈櫬。
據《西安市志•大事記》,“民國28年(1939)6月25日,成吉思汗靈柩從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內遷甘肅榆中興隆山,途經西安,省政府主席蔣鼎文在鐘樓下主持公祭儀式,參加公祭和迎靈的達20萬人。”
成吉思汗回歸故里是在解放后,1953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應蒙民要求,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呈上懇將成吉思汗靈櫬遷回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報告。時任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批準了這份報告。周總理高度重視,他批示道:撥付80萬元專款以新建成吉思汗陵園宮殿;自治區政府擬成立建陵及請靈委員會。
1954年4月7日,成吉思汗靈櫬被安厝在1939年西遷時的陵地里,忽蘭哈敦靈櫬重歸小伊金霍洛,象征民族精神的蘇魯定雄壯地聳立在屬于它的伊金霍洛草原。在整個中華民族一起經劫難的成吉思汗之靈,回到了鄂爾多斯,回到闊別15年的故土,回到朝思暮念它的同胞們身邊。
4月23日(農歷三月二十一),成吉思汗靈櫬回遷之后規模空前的首次大祭在伊金霍洛舉行。巴音昌霍克河兩岸,阿拉騰甘德爾山梁,人群似海,祭禮如山,彩旗飄揚,歌聲回蕩。再也不是西遷時的悲涼,再不是逃難時的凄慘!舊貌新顏,換了人間!
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的烏蘭夫親自主持大祭,他在大祭開始時發表激情漾溢的講話:“同胞們!今年的大祭,是在中國人民趕走日本帝國主義,新中國的紅旗迎風飄揚的日子里舉行的!這足以告慰于大汗的在天之靈!”
作者單位:陜西省煤田地質局一三一隊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