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冰島外長贊溫總理想到的
來源:作者:劉少峰時間:2012-04-27熱度:0次
溫家寶總理訪問冰島期間,在雷克雅未克出席了一個由地質工作者和地熱學院學生代表參加的座談會。他在會上的及席講話,引起了陪同他的冰島外長的一番贊嘆。贊曰:“很少看到哪個國家總理能就科學問題如此詳盡專業的發表意見”。嘆曰:“您從政實在是科學界的一大損失!”。西方人不像我們那么含蓄(我差點要說世故),察言觀色,欲言又止或是“王顧左右而言它”,我相信這位外長說的是真話而非外交辭令,雖然不一定那么“全面、準確”。
我也要“含蓄”一下,我只是對這位外長的感嘆發一點感嘆,而不是要對我們的總理說些什么。
在我們看來,能做好一個大國的總理,應該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了,其他的一切與之相比,都談不上什么“損失”;即使溫總理如果不從政,像他那么敬業,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而在這位外長(或者西方人)看來,總理或者總統不過就是一個政治家,是不需要高深專業知識的;如果是個政客,那就更不需要什么專業知識,只要會巧舌如簧,口是心非,投機取巧就行,要是敢昧良心,人人都可以做??茖W家就不一樣了,除了真才實學,還需要耐得寂寞,全身心的投入所鐘愛的事業,心無旁鶩,契而不舍,除了真理,他什么都不崇拜,什么都不服從。舍此,成不了有出息的科學家,遑論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個公式,就改變了世界,袁隆平不斷創新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上億人的吃飯問題。他們為之付出的艱辛和如醉如癡的專注,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甚至難于想象的。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官員少說也有幾千萬,而真正能稱得上是科學家的就是鳳毛麟角了。其實,社會是不需要有太多的官員而需要有更多科學家的。因為前者如果超過必要的數量,就成了社會的負擔,而后者卻是多多益善。
我毫不懷疑,在偌大的官員隊伍中,有些人本來是可以成科學家的,他們誠實的讀到了某種學科的碩士或者博士學歷,甚至獲得了相應的學位。他們后來從政,或是他們愿意,或是被某種機制遴選身不由己,我為他們惋惜。我還了解到,在我們龐大的官員隊伍中,有越來越多的人聲稱自己有碩士或者博士學歷甚至學位,他們真的還有。不過,我們對此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圍城》里的方鴻漸為了應付望子成龍的父親,在美國克萊登大學買了一張文憑,而我們的這樣一些為官者,他們弄到博士學歷甚至學位的辦法可比方鴻漸高明得多,而用意也比方鴻漸的深遠得多,他們是想以此獲得品級很高的“頂戴”。
官員是應該有較高學歷的,有碩士博士學歷甚至學位的官員“與日俱增”應該也是一件好事,關鍵在于是否真實。如果這些高學歷高學位其中許多是某種交易的產物,或者是從“走私”得來的“水貨”,那就像服裝店里的模特,外表看來像摸像樣,衣服是真的,人是假的。這不僅對干部隊伍素質的提高于事無補,反而還損毀了信譽。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早就對這種現象痛心疾首,斥之為“國家的恥辱”!即便這些高學歷高學位都是真的,未見得就必然出現好的效果。一是知識并不等同能力,我曾經有機會接觸某國家級貧困縣的領導們,他們遞給我的非常精致的名片上,赫然印著“經濟學碩士”,“法學碩士”的頭銜,而這個縣卻長期存在吃飯問題;二是學非所用,浪費人才,設想讓陳景潤去當一個市長,廳長,那真是“可惜了”;三是如果一個學有專長,精于某項專業學科工作的人,自己一門心思的想當官,即使他的博士學位是真的,也是個沒出息的,當官也難說會是個“好官”。
真博士往官員隊伍里扎堆,假博士因“包裝”難辨真假得以混跡于官場還能得以升遷,這種現象的實質,被即將卸任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一語道破了,他說:“青年人都想當官,說明這個社會已經腐敗了”,何況,想當官的還不只是青年人,而且還是以“高學歷”做“敲門磚”。
“學而優則仕”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是“官本位”觀念的必然,它已然成為昨日黃花;“學而假亦仕”,那就只能是社會的悲哀了。
劉 少 峰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