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里的尷尬事
來源:作者:譚小華時間:2012-05-05熱度:0次
藥 店 里 的 尷 尬 事
●譚小華
近段時間來,常常聽到顧客說起進藥店感到一種莫名的困惑與尷尬,回想筆者遇到的種種“待遇”真是感同身受。
首先是過度的“熱情”讓人很不習慣。很多時候只要踏進店里,立馬就有一、二名營業員圍著把價錢貴的藥品介紹給你,有時還會說:“這藥效果特別好,我XX的病就是吃這藥治好了的”。叫你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十分尷尬。為什么呢?因為她們介紹的大多是“促銷費”高的品種,至于療效究竟如何還得打個問號?
現在許多藥店不賣便宜的藥了。比如治胃病的“陳香露白露”片,與“斯達舒”膠囊,這兩種藥的藥物成分幾乎一樣,但“斯達舒”的價格卻是“陳香露白露”的近10倍,所以店家喜歡賣“斯達舒”這類漂亮包裝的品種,像“陳香露白露”這類不賺錢的老品種就不賣了。當然,聰明的經營者為挽住顧客會說“陳香露白露”剛賣完,暫時缺貨,而不怕得罪你的就會直截了當地說“沒有賣的”。
藥店的品種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本是一件好事,但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同一個品種,包裝、顏色也幾乎一樣,稍不留神就會認為是同一廠家生產的藥品,只有仔細觀察才會發現,這兩個品種卻是兩個不同的生產廠家,一個是名廠家,正品、價廉,而另一個就可能是分廠出品含有“促銷費”的藥品了,這類藥一般價高、效果不明顯。
到藥店買藥圖的就是方便、便宜,但其實有不少的藥品價格并不比醫院便宜。上次筆者因為呼吸道感染,到縣醫院醫生開了一盒山西仟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鹽酸氨溴索分散片”30粒包裝的,價格是22元,結果到一家藥品超市買了同樣的“鹽酸氨溴索分散片”,而且還是20粒包裝的,價格竟然賣到了25元。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十分尷尬。
小小一個藥店里的尷尬事卻如此之多,真不敢相信,特別是看到一些藥品從業人員用這種服務態度對待農村病員患者,心里很不是滋味。藥品經營者為何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弱勢群體的身體健康與經濟狀況?經營人員能不能少賺點錢,讓消費者多一份選擇,買上價廉物美的“放心藥品”?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