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魯迅,了解魯迅——平民作家(三)
來源:作者:侯川時間:2012-02-29熱度:0次
《隱士》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此文中,魯迅先生仿佛將手輕輕一揚,便將古往今來一切大隱士小隱士真隱士假隱士的面紗揭掉,使其現(xiàn)出真實的形象來。
在先生看來,隱士大概可以分為這樣三類:一是“聲聞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是不為世人所知的;二是一般的隱士,這種隱士,“即使他并不‘飛去飛來’,也一定有些表白,張揚;或是他的幫閑們的開鑼喝道……”三是有名的隱士,他們的生活條件優(yōu)越,“悠哉游哉,聊以卒歲”,是有福可享的。其實,魯迅先生是以一個平民的眼光來看“隱士”的。既然是“平民”,那首先要考慮的,自然是柴米油鹽、吃穿住行、生老病死諸般生計問題。若這些生計問題不能解決,那隱士們就得“朝砍柴,晝耕田,晚澆菜,夜織屨”,還怎么“悠哉游哉,聊以卒歲”?還怎么“吸煙品茗,吟詩作文”?
因此,魯迅先生認為:“至于那些文士詩翁,自稱什么釣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嘗捏過釣竿或斧頭柄。要在他們身上賞鑒隱逸氣,我敢說,這只能怪自己胡涂。”這些話對我們真是不無啟迪,作為一個平民,還是多考慮一下柴米油鹽諸般生計問題;作為一個平民作家,在寫到平民時還是首先多考慮平民的柴米油鹽諸般生計問題。我們看西方的名著或電影,表現(xiàn)平民是多么的真實,幾乎真實到跟生活一樣,這至少說明,這些名著的作者或電影的制作者,他們在看待平民時,首先具備了強烈的平民意識,想平民之所想,憂平民之所憂。而中國的不少作家,對官方之事甚感興趣,張口閉口好談國際國內(nèi)形勢,儼然自己是大哲人,救世主,而一見官員,神情態(tài)度立變。當然出于學習了解倒無大礙,我只恐怕這些人正像魯迅所說,是想以此為“噉飯之道”。不是有作家一朝為官而備受社會關(guān)注的事經(jīng)常發(fā)生嗎?不是說作家不能當官,而作家當官備受關(guān)注——甚而至于包括作家——甚而至于產(chǎn)生艷羨之心情,如此,則未免有些鄙俗了。
最后,魯迅先生“要而言之”:“登仕,是噉飯之道,歸隱,也是噉飯之道。”正應(yīng)了老百姓所說“千里路上做官,全為了個吃穿。”求官做官者暗中謀“噉飯”明里擺派頭而不承認這一點者,過去叫“裝蒜”,現(xiàn)在叫“裝逼”,意思一樣。而當今不少官員在會上高喊什么主義什么原則什么理想,背地里卻是狂貪亂嫖,最終墮落為罪犯,跟魯迅所說的“登仕噉飯”者相較,又不知下賤無恥了多少萬倍。
注:本文據(jù)《且介亭雜文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4月第1版)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