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魯迅,了解魯迅——平民作家(四)
來源:作者:侯川時間:2012-02-29熱度:0次
魯迅先生的《燈下漫筆》一文,因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知道的人應該是不少的。此文中,作者把中國的歷史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而且先生還認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行文言語間,充滿了強烈的平民意識。讀此文,我們不得不感動于先生深廣的悲憫情懷,也不得不為先生的深刻與智慧而折服。
無獨有偶,在《從幫忙到扯淡》一文中,魯迅先生就文化人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又提出了“幫閑(幫閑的盛世是幫忙)”的時代與“扯淡”的時代兩個概念。
先生講道:“中國的開國的雄主,是把‘幫忙’和‘幫閑’分開來的,前者參與國家大事,作為重臣,后者卻不過叫他獻詩作賦,‘俳優蓄之’,只在弄臣之例。”這是文化人“幫閑”的一種情形。
“但到文雅的庸主時,‘幫忙’和‘幫閑’的可就混起來了,所謂國家的柱石,也常是柔媚的詞臣……然而主雖然‘庸’,卻不‘陋’,所以那些幫閑者,文采卻究竟還有的,他們的作品,有些也至今不滅。”
以上是“幫閑”的兩種情形,不管怎樣,“幫閑者”都得有才,甚至大才。
接下來,魯迅先生講到“幫閑”的另一種情形,就是“權門的清客”,“他也得會下幾盤棋,寫一筆字,畫畫兒,識古董,懂得些猜拳行令,打趣插科,這才能不失其為清客”??梢?,清客亦須有清客的本領。
“幫閑的盛世是幫忙,到末代就只剩了這扯淡?!濒斞赶壬o我們描畫了“扯淡”者的形象:有志無才,亂點古書,重抄笑話,吹拍名士,拉扯趣聞,而居然不顧臉皮,大擺架子,反自以為得意。在先生看來,扯淡者扯淡,“自然也還有人以為有趣”。至于這種扯淡的時代,最終延續到哪年哪月,什么時候結束,魯迅先生倒是沒有說。
注:本文據《且介亭雜文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4月第1版)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