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照——濟南 山東大學孔子像與新知樓峻嶺/攝
刊頭題字——呂樹建(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
1——風吹齊魯遍地香
編輯手記
時光飛逝。整整8年前的今天,“齊魯風”副刊應運而生。
在題為《齊魯風來滿眼春》的手記中,編輯曾寫道:古老的齊魯之邦,民風淳樸、文風雅致、世風莊重,曾孕育了燦爛的儒教文化,其創始人孔夫子就曾周游在這美麗的山水之間。”“遼闊的齊魯大地,風物相宜、風景如畫、風光無限,巍巍泰山雄踞其間,五岳獨尊如東方一柱,也是中國人堅強的象征。”“山水圣人是我們的驕傲,國土人意氣風發跋山涉水,定能在工作之余寫出風格獨具、風趣幽默、風骨剛健的作品來,豐富我們的國土文化。”最后一句是“一紙風行,祝愿本報!”
8年來,齊魯風奉行“以情動人”之編輯原則,發表了系統內外甚至來自國外的作者抒寫“情親、友情、愛情”及“寄情山水”的稿子四千余篇,發表各種字體的刊頭題字及刊頭照片各500余幅,有的作者因愛好寫作,被領導發現所重用;有的當了領導后,擠出時間來為齊魯風寫稿,都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我省的國土資源文化建設,達到了預想的目標。系統內外的領導及朋友紛紛給齊魯風約刊頭,如廣州的麥建華先生,五蓮聯通公司的張西洪先生及濰坊局奎文分局的張樹森局長等,在此衷心感謝!
又一個春天來了。耕耘與播種又成了勞動者的任務。“人文齊魯,風揚國土”,認真參與國土資源文化建設,豐富廣大讀者的精神文化是我們的擔當。在接下來的歲月里,力爭一如既往地把報紙辦好,把齊魯風副刊辦好,希望領導和朋友們一如既往的支持。 風吹齊魯遍地香,書香國土遍齊魯!
2——賀齊魯風八周年
□張興利
欣聞齊魯風作為導報副刊刊名已八周年,心愉悅,感觸多,寫詩一首,以饗讀者。
風展華彩已八年,
撐起導報一片天。
國土文化盡弘揚,
雙保大旗扛在肩。
悠悠歲月根基奠,
龍年順風再向前。
高唱陣地主旋律,
上上下下俱歡顏。
(張興利,德州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曾分管過信息與宣稱工作。喜書法,愛寫詩,在本報發表過《“紅線”贊》《耕地呀,您是我們最最珍惜的寶貝!》《希冀》等詩及齊魯風刊頭題字)
3——弘揚國土文化繁榮文學創作
——“齊魯風”副刊冠名八周年有感
作者——呂以發
從小時候識字開始,我就喜歡看書看報,尤其是報紙的文學副刊,常常見到后就愛不釋手。上中學的時,一個月才幾塊錢的生活費,硬是每月擠出1塊錢訂閱了《大眾日報》等。現在網絡發達了,讀書看報、上網寫作,依然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樂趣,常常令我陶醉。
自從1986年1月23日本報創刊以后,我終于可以看自己的報紙了。當時,我大學畢業在地質隊參加工作已近四年。每當手捧油墨飄香的新一期報紙,我都會仔細閱讀。后來逐漸開始給報紙投稿,從讀者變成了作者,再后來又由作者變成了編輯。我把報紙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精心呵護,用心寫作。“在最美好的年華,干最美好的事業”,就是報紙創刊初期我們全體編輯記者的理想和心愿。
早年的本報文學副刊,發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作者大多是鉆工、地質技術人員、政工宣傳人員等,盡管有些稿件現在看起來好像是沒有熟透的青果,有的還沾著泥土的芳香,讀起來有點苦澀,但一大批文學青年,就是從那時漸漸踏上了文學之路,不辭辛苦,不畏艱難,頑強攀登,有的從此登上了文學的巔峰。著名作家冰心看了本報后曾為其副刊題寫“清冽山泉”四字。地礦部著名作家黃世英來山東采風時,在泰山天街上曾語重心長地說,要盡心盡力精心辦好文學副刊,爭取盡早改大報,他的期望在2003年終于實現了。
隨著報紙的改名擴版,讀者群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2004年2月9日,在猴年春天,本報“文藝副刊”冠名為“齊魯風”副刊,一個“文學寶貝”應運而生。這個刊文學色彩更濃,在“齊魯風”冠名首期,編輯刊發了開篇宣言--《齊魯風來滿眼春》:“古老的齊魯之邦,民風淳樸、文風雅致、世風莊重,曾孕育了燦爛的儒教文化,其創始人孔夫子就曾周游在這美麗的山水之間,他的思想成了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而風靡全球。”“遼闊的齊魯大地,風物相宜、風景如畫、風光無限。”“國土人意氣風發跋山涉水,定能在工作之余寫出風格獨具、風趣幽默、風骨剛健的作品來,豐富我們的國土文化。”……誠哉斯言。這幾年,國土人繁忙的工作、歡樂和詩意的生活,成了文學愛好者創作的源泉。許多人筆耕不輟,積稿盈篋,寫下了眾多樸實而華美的篇章,投寄并開放在“齊魯風”這片文學的山野,芳香四溢。
“齊魯風”副刊圖文并茂、賞心悅目。從“齊魯風”的刊頭照里,我飽覽了山東大地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從“齊魯風”每期一變的刊頭題字上,我領略到了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從“齊魯風”精彩的文字里,我認識了著名作家莫言、張煒、劉玉棟、逄春階、魯先圣、趙德發,認識了國土系統的“大家”常江、歐陽黔森、徐峙、梁守德、畢研波以及石敬濤、王珊、許忠芹、竇賢、馮連偉、張萬江、高廣超等等作家、作者朋友。有許多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讀了好幾遍。例如馮連偉的《我給母親梳梳頭》、許忠芹的《又是一年棗兒紅》、朱瀟的《歲月放歌》、路永誠的《飽蘸筆墨寫國土》、王晶晶的《我來了》……,我知道,有的作者已經將作品匯編成書出版,如馮連偉《靜水深流》,高廣超《守望與歌唱》,有的作者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在全國發行上映。齊魯風的部分精華稿子,最近也將匯集成冊正式出版。
“齊魯風”在料峭的春風中呱呱墜地,至今已有八個年頭了。由于生正逢時,她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廣大讀者的厚愛,蹣跚學步,茁壯成長。被豐富的作品打扮得五彩斑斕,悅人耳目。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各級領導、省內外讀者、作者,眾口一聲,都給予了“齊魯風”副刊衷心的祝愿、愛戴和好評。
我從“齊魯風”副刊這塊沃土中吮吸著豐富的文學營養,陶冶著文學情操。我自己也在這塊陣地上,發表了不少文學作品。由于經常能與“齊魯風”相伴,我曾向朋友們宣稱,我是“精神上的百萬富翁”,一刊在手,樂此不疲。我相信,有編輯們的不懈努力,“齊魯風”一定會吹過原野,刮過城鄉,在神州大地上飄蕩;染綠柳絲,沁黃稻海,催熟碩果,發出醉人的馨香。
(呂以發: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
4——相守齊魯風
作者——張萬江
2001年,我有幸成為國土資源戰線的一名新兵。如果有人問我,這么多年來,你每天上班屬于你自己安排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會毫不含糊地說:上班讀報紙,先看導報《齊魯風》。與《國土資源導報》齊魯風結識8年來,相識、相戀,今天已經成為我終生相守的伴侶。
回顧八年時光,往事歷歷在目。
訂報紙
說起訂報紙,在過去,在原來走過的幾家單位,應該說是個挺有壓力的問題。我也曾經負責動員鄉鎮、部門訂閱黨報黨刊,深知個中滋味。在我們單位,在同事們的心目中,特別是近些年來,一到訂報紙的時候,大家都在關心我們的《國土資源導報》訂上沒有。原先,有的科室、站所曾為自己單位訂不上、收不到自己的報紙而不悅。大家所關心的除了綜合新聞、業務探討類文章,關心最多的還是我們的《齊魯風》。她是大家工作之余增長知識、聯絡感情、提高鑒賞力、鍛煉寫作水平的良師益友。今天的報紙之所以實現“人手一份”,應該說與“齊魯風”的魅力與誘惑不無關系。
組專版
非常榮幸的是,我曾為“齊魯風”組過幾期專版。因為一段時期,我局與其他幾個兄弟局曾“協辦”過齊魯風。根據約定,每年都為協辦單位刊發一版本局作者的文藝稿件。剛開始組專版時,我感到無所適從。根據編輯提示,我發動全局上下搞了一次“我和《齊魯風》”有獎征文活動。不料,作品堆上案頭后,才發現,大家對齊魯風是那么的了解,在那熱情滾燙的詩句中,在那娓娓道來的話語里,無不蘊含著對土地、家鄉,親人、友誼的真情真意。同時,從大家創作的各類文學作品中,我們發現了不少藏著的“龍”和臥著的“虎”。從開始的組不起稿件,到后來成了版面盛不下。再后來,退休多年的老局長聽說后,一連幾次向我發來了多組文章。單位職工的孩子也紛紛寫來不少文章。畢竟這是咱自己的陣地。
約刊頭
齊魯風的刊頭非常有特點,她不像有些期刊報紙那樣,請名人提個字提升一下名氣,或者干脆從網上選一個字體放上就一勞永逸了。簡單的三個字,她卻期期不同,次次變換。“齊魯風”三個字,那裝扮,或飄逸,或遒勁,或華麗,或端莊,展現了中華墨寶的魅力,也體現出《齊魯風》作為文藝副刊的責任和擔當。我共為齊魯風約過四次刊頭題字。有退休的老教師,有文化局的局長,有電影公司的職員,還有一個是我同學--現任濟陽縣實驗小學的校長。當時,我的這位同學曾鄭重其事地問:需不需要交點宣傳費。我告訴他,你是“大家”,要給你潤筆費呢。不錯,盡管稿費不高,但都體現著齊魯風的風采。
寫文章
我是一個文字愛好者,在結識齊魯風前的10多年,我寫了東西都是孤芳自賞,頂多了就是讀給家人聽聽。認識齊魯風后,我的作品才陸陸續續地“面世”。在和編輯的交流中,聽到的最多的一是鼓勵多寫,再就是如何打開寫作思路的言傳身教。《土地情緣》是我在齊魯風發表的“處女作”。當看到自己的名字刊載到散發著墨香的自己喜歡的報紙上時,那種自豪、激動的心情到現在還能體會得到。《父愛深深》、《陪著母親住院》、《老婆過生日》、《我家有塊小黑板》等親情文章的發表,使得整個家庭更加溫暖和諧;《咱們的土地咱們的家》、《重整田疇拓沃野》、《夸夸咱們的國土局》的發表,抒發了我對國土工作的熱愛,也激發了大家對所擔任工作的熱情。齊魯風,我的摯愛伴侶,我們的良師益友,你讓我為你傾情,為你歌唱。
相守齊魯風,益智怡性情。
俏笑美目盼,國土云風生。
愿你健康美麗到永遠!
(張萬江,濟陽縣國土資源局紀檢組長,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
5——最可貴的是真情
作者——馮連偉
得知導報《齊魯風》命名即將8周年,突然心中涌起莫名的激動。時逢周末,我打開電腦上網,看了很久的“qilufeng2004”博客,細細地品味博主在描述《齊魯風》性格特點時用的“謹慎、憨厚、大氣”六個字;我把《齊魯風》已經發表過的文學作品又重讀了許多篇,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齊魯風》作為導報的文藝副刊,八年的風雨歷程,刊載了上千篇文學作品,匯聚了眾多的文學愛好者,培養了一大批文學新人,傾灑了辦報人的心血和汗水,在國土人的心中樹起了一座文學的豐碑。當《齊魯風》8周歲生日的時候,如果問一下她在國土人心中,她是怎么奠定起她高大的地位樹起美麗形象的呢?我的感覺就是國土人辦自己的報,國土人寫國土人自己的事,筆觸的是國土人自己心底湍急的河流,撿拾的是在自己心底的河床上留下的深深的足印和珍貝;流露的是國土人對國家、對工作、對小家、對親人、對同事、對朋友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是來自內心每一個細胞里的真情實感。
弘揚正氣,弘揚親情是《齊魯風》的鮮活印記。《齊魯風》就是這樣的執著和大氣,她的性格特點是謹慎的,因為在這樣一個不斷被各種潮流沖擊心態不斷浮躁網絡上什么都敢說什么文章都敢寫的年代,《齊魯風》依然謹慎地有些固執地守護著她的純潔,這就是用心弘揚正氣,用心弘揚親情。在她的身上,讀到的都是真情都是真實都是美好;她的陣地上刊登的每一篇小文,展現在大家眼前的可能是記憶中小時候看到的爹的旱煙袋,求學離家時娘的街頭瞭望;可能是結婚紀念日沒能給愛妻獻上一束花的遺憾,也可能是兒女生日沒能送上一個蛋糕的心痛……《齊魯風》刊登的每一篇美文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經過編輯的刀削斧鑿,展現給讀者的是心中美好的回憶和把親情放大的共鳴。
其實,我本人是《齊魯風》的忠實讀者和作者,每一期的《齊魯風》都讓我難忘,都是我心中的一頓大餐美餐。我發表的超過百篇的親情散文多數都是在《齊魯風》首先發表的。《齊魯風》刊登的“父親”、“回家”、“甜甜的冰糕”、“娘買的那串紫葡萄”、“娘買的月餅香又甜”、“娘牽掛著她的兒女”、“娘炒糊的菜也香”、“娘的淚水”、“父親的水果攤”、“父親的那件灰襯衫”等等,讓我在回憶的點點滴滴中品味濃濃的親情。是啊,父愛如山,母愛如海,每一個做兒女的都是在父母堅實而寬廣的親情中成長、開花并結出美麗的果實。今天《齊魯風》8周歲生日到來時,我的親情散文集《靜水深流》,也由山東畫報出版社正式出版,也算是為《齊魯風》8周歲生日獻上的一份小小禮物吧。
歷經8年的風風雨雨,《齊魯風》亦由最初跚跚學步的黃毛丫頭到今天笑聲朗朗、露出嬌容的美麗少女,她承載著國土人的關愛,傾注著編輯們的心血,編輯部里那不熄的燈光映照著他們孜孜不倦耕耘的背影。我想,《齊魯風》秉執她的一貫風格,會在弘揚正氣、弘揚親情方面做得更加完美,會在更多人的心中樹起更加高大而美麗的形象。作為一名讀者、一名作者為《齊魯風》的8周歲生日衷心地說一聲祝賀,向為她成長付出心血汗水的編輯們誠摯地道一聲感謝。
《齊魯風》可親、可愛,值得呵護;
《齊魯風》可敬、可讀,值得關注。
(馮連偉:臨沂市國土資源局蘭山分局局長。中國國土資源作協會員。已出版親情散文集《靜水深流》)
6——我為“齊魯風”約刊頭
作者——麥建華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知《國土資源導報》的“齊魯風”副刊征刊頭題字。我在副刊的博客里看了些已發表過的樣稿,覺得這份副刊辦得很有特色,可用“質樸無華,啟迪人生”來形容。而為刊頭題字,確實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我想,邀約下身邊的書法同好一起來題字不就更好嗎?當我與編輯文峰先生聯系后,便開始為“齊魯風”副刊約刊頭。
組織網友題寫副刊名
前年年初,我嘗試題寫副刊名,用數碼相機拍下作品圖片,發送到編輯部的郵箱,然后把原稿寄給編輯部。沒想到在兩周后,我的題字作品被發表了。不久,我收到了報社寄來的幾份樣報及稿費。
后來,我以番禺社區網書畫學會版版主的名義,通過發帖,組織了南方的書法網友也來題寫副刊刊名。沒想到這次小范圍的征稿,得到多位熱心的書法網友的參與。兩年間,已先后有二十多位網友的題字作品獲得發表。
力邀禺山書社成員參與題字
禺山書社是一個積極活躍,匯聚各地書畫精英的民間團體。我力邀禺山書社的成員參與到題字中來,并把此活動列為書社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從報上可以看到,所發表的題字作品各種書體皆有,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現在,禺山書社成員的整體書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作品已多次在國家級、省級重要賽事或展覽中獲獎,發表于書畫類相關刊物,也受到行內外的關注。
組織學生參與書寫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推薦自己的學生也試試用所學過的楷書或隸書題寫“齊魯風”,要求學生用繁體來書寫,寫得好就推薦給報社發表。然而,這三個字寫成了繁體,筆畫比較多,構字也不好把握,要寫好確實有一定難度,一下子給很多學生難住了。不久,有幾位學生書寫的作品被發表了,當拿到報紙后,都非常興奮。雖然稿酬不多,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增強了學習書法的信心。
進一步了解山東
“齊魯風”副刊帶有濃厚山東特色。通過閱讀該報,讓我和我的朋友們想到了山東,看到了正在逢勃發展的山東。通過該副刊的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了解山東本地的人文、景觀等,同時,我們還體會到山東人那樸實,守信用,重情義的美德。總之,收獲良多。
(麥建華,書法教育專家,廣州禺山書社社長,番禺社區書畫學會創辦人。)
7——對聯 徐峙 (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
(編輯:作家網)上一篇: 由“焦三牛事件”想到的
下一篇: 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