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照——泰安東平東平湖土山島藏梅寺 峻嶺/攝
刊頭題字——王銳(山東五征集團有限公司)
1——盛滿書籍的紙箱
作者——馮連偉
人到中年的我,搬過幾次家后,綞擁有了一間書房,擁有了一個裝滿書籍的書櫥。每當我坐在書桌前時,總想起小時候老家里的那張一推三搖晃的破書桌和書桌上盛滿書籍的舊紙箱。
大哥比我大8歲,我還未上學的時候,哥哥已是一名中學生了,每每看著大哥背著書包去上學,便發自內心地羨慕,于是終于不到入學年齡就早早地進了學校的大門,從此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記得上小學時的三間教室就在村子里的大隊部旁邊。上課的課桌是土臺子,坐著從自己家帶的“板頭”,我想之所以不叫用板凳就是因為土臺子很矮,“板頭”是由一塊木板和四條短木腿構成的。教室雖舊,土臺子雖矮,但教室的墻上卻貼著幾張名人格言,印象比較深的一幅是高爾基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另一幅是莎士比亞的“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長著長長胡子的兩個外國人雖然不那么英俊,但他們說的話卻成為在全世界被傳播的格言,確實對剛剛跨進校門的學子有很大的啟迪和激勵作用。
我開始上學的時候,家里姊妹只有大哥在上學。哥哥從上小學開始的所有課本都被娘收集起來放在一個紙箱里,從藏書的紙箱里能把小學一年級到中學各年級的課本全都找到。因此,我從上小學一年級起,隨著讀中學的哥哥私下里不斷給我開“小灶”,認的漢字不斷增加,從最初的“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迅速地向百字、幾百字的課文邁進。上一年級的時候,開始讀哥哥二年級三年級的課本,到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就讀完了哥哥五年級的課本,那時哥哥已高中畢業成了本村小學的代課教師,本想讓我直接跳級去和當年的五年級學生一起畢業去上初中,后來考慮到我年齡太小又打消了這一想法,只是他們照畢業照時,哥哥讓我站在麥田邊上照了張相,算是對我讀書的獎勵。
盛書的紙箱除了收藏的課本外,還有較多的課外書,印象特別深的有《敵后武工隊》、《上甘嶺戰役故事選》,后來哥哥給我買的《少年文藝》、《少年科學畫報》以及馮德英的小說“三部曲”《山菊花》、《迎春花》、《苦菜花》等書籍讓這個盛書的舊紙箱越來越充滿了誘惑。
上世紀七十年代,能夠在課本外讀到《敵后武工隊》這樣的書籍,對我來說確實是莫大的福分。這部長篇小說我讀了很多遍,到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和伙伴們是到離家幾里路的坊塢聯中讀書。我在伙伴們中間的誘惑力就是無論是上學還是回家的路上,能象農村說書的那樣給伙伴們繪聲繪色地講《敵后武工隊》的故事;在沒有電視甚至連收音機都沒有的年代,我這個會講故事的人,怎么會不受到“熱捧”呢?!
因為讀書我挨過娘不少的“罵”。鄉村的夏夜蚊子特別多,我從小就“嬌慣”,冬天遇冷風皮膚就過敏,夏天蚊子一叮咬就是紅紅的一片,又麻又癢。煤油燈下,一把蒲扇是我驅熱打蚊的工具,夏夜里我往往把臉盆里盛滿水,把雙腳浸到臉盆里,既降溫又避蚊。外面是伙伴們歡快的打鬧聲,娘看著煤油燈下大汗淋漓的“書癡”,心疼得把油燈吹滅連拉帶拽把我趕到河邊乘涼。
我感謝娘這個有心人,給我們兄弟積攢的精神食糧,也培養了我從小喜歡讀書的習慣,直到今天,繁忙的工作之余,逛逛書店買上一抱書籍,回到家里洗上一盤水果,往沙發上一躺,隨手拿上個水果吃著,讀著一篇篇美文或一本厚厚的長篇小說,心中那份幸福又豈是金錢可以買到的呢?
有一個故事叫《每天兩小時》,說的是臺灣有一個著名的企業家叫陳茂榜,他的講演經常折服所有的聽眾,尤其是記數字的本事超人一等,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面積、人口、國民所得貿易額等,他都如數家珍。而事實上,陳茂榜的學歷只有小學畢業,但他卻榮獲了美國圣諾望大學頒發的名譽商學博士學位。一個只有小學文化學歷的人,能夠榮獲名譽博士學位,主要憑他的實力,這個實力就是一輩子堅持每天晚上不間斷的自修。陳茂榜15歲輟學到一家書店當店員,他每天從早到晚工作12個小時,但是下班以后,讀書就成了他的享受,他養成了每晚至少讀兩小時書的習慣。他在書店工作了八年,也讀了八年書。陳茂榜說:“學歷固然有是用的,但更有用的是真才實學。”
山外有山,學無止境。高爾基說過:“我身上所有一切優秀的品質都要歸功于書籍。”小時候家中盛滿書籍的紙箱勝過一個珠寶箱,因為黃金珠寶可以讓人榮華富貴卻不能讓人增添知識。想想那盛滿書籍的紙箱給我帶來的幸福時光,感謝我的娘,感謝今天的好時光,有那么多好書可讀,有那么多知識需要去學習掌握,我暗暗地下著決心,減少一些飯桌上的應酬,多擠一點時間,象陳茂榜那樣,每天讀書兩小時,做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幾十年前盛滿書籍的舊紙箱早已隨著老屋的翻新找不到了蹤影,那些曾啟迪我人生的書籍也早散落在了時光的深處,但那盛滿書籍的舊紙箱是年月深處散落在的內心碎片,每一次的想起,就如同回到了美麗舊日時光,打開了一扇久遠的門……
(臨沂市國土資源局蘭山分局)
2——冬天來了
作者——王展龍
雪花不期而遇的來了,就像是很長時間不見的朋友,一個電話也沒有、一個短信也不見,卻突然地來到你面前。其實,對于又一個新的節氣—大雪的到來,我沒有感到意外,也沒有嘆息時間車輪飛速旋轉的不留情面,而我是平靜的接受冬天的到來,就如每日的工作、讀書、吃飯和睡覺一樣,一日一日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走進冬天,給我的感覺不是寒冷,而是冬的嬌美、希望、回憶,感覺季節的自然更迭,就像昨天是今天的遞延一樣,那種感覺就像大腦似乎還沒有從過年的年畫和鞭炮聲中清醒出來,眼睛還仍留戀在春天的明媚柔光中,身體還似乎在炎炎夏日的酷熱里,鞋上還沾著秋的露水,整個人卻進了冬的門坎一樣,一種依戀、一種回憶、一種不舍。試想:在冬天的童話里,有滿天飛舞的雪花,有銀裝素裹的潔白世界,有凍得小手紅腫腫的小孩子堆做的圣誕老人慈祥和藹的祝福,這是何等的美和情趣盎然呀!因此我常常認為,冬天相比于其它季節,是一個更值得留戀的季節,因為它是孕育種子的季節,也是帶給人們憧憬美好未來的季節。
回想曾經,我每每在走進冬天的日子里,就常常會嘆息如夢的年華若煙似云飄過,也常會有對歲月轉瞬即逝的感傷。歲月磋砣,追憶往事,我總覺得人仿佛還在昨天,還在夏天五月似火的綠蔭下款款散步,還在春暖花開的日子流連往返,還在童年的小河邊撿拾沙灘上美麗的石子。于是,在冬天的日子里,讓我不能不想起流逝的往昔,不能不憶起那些難以忘懷的純真畫面,冬天是一個懷戀過去與暢想未來的季節。
如果說春天因花的艷麗、芬芳帶給人們美麗、清香、嬌艷的話,那么冬天則因寒冷、潔白、孕育給人以思考、拚搏和對未來的期待。在最寒冷的冬天,當我期盼著能推窗眺望著窗外一片白雪茫茫時,當我的手被寒冷逼迫的不敢伸出時,也許我又會想起“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于是,一份期待與渴望就會在心海升騰。就會在心里對自己說,冬天的后面是春天,原來不管天氣多么寒冷,只要心中有希望,冬天也會變成溫暖的海洋。冬天來了,已經走過的春夏秋變成了凝固的風景畫,凝聚成了刻在心海里永遠的記憶和珍藏。
在冬天的日子里,我常常會深刻地反省自己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的所失所得,也會精心為自己的未來設計出一幅美好的藍圖,因為,冬天讓我明白:只有經歷了與嚴寒奮勇拚搏,就如那迎風傲雪怒放著的梅花一樣威武不屈,才會讓心靈不再迷茫,讓夢想不再飄渺,更讓未來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會描繪出美好的人生詩篇。
走進冬天,走進寒冷,也走進希望。聰明的,你說呢?
(沂水縣國土資源局)
3——殘荷聽雨
作者——王淑美
殘荷聽雨該是一種絕美的震撼。想象一下,滿池的碧荷隨著那一聲憐嘆,在細雨聲中香消翠葉殘。細雨迷蒙,殘葉凄凄,在季節的深處低吟著生命的起起落落。
寒風蕭蕭,凄雨瑟瑟。不是那些遠處慕名而來的游客,你很難把眼前的一切融入一個熱鬧喧囂的世界中來。
古城之南,運河北堤,綿延數里為你展現出的就是壯觀而又凄美的殘荷。我曾無數次地拜訪這片荷塘,無論是在小荷才露時的驚喜,還是在輕輕碧荷時的迷戀,都抵不過面對這彌漫著煙雨的殘荷。只是這般輕輕地一眼,便觸動了內心那片如雨的心緒。不喜歡傷感,卻無法拒絕看到和聽到那些傷感的事情,更多的時候喜歡靜靜地一個人對著蓮,這樣靜靜地猜想蓮是否也有如花般的心事……
池塘里,一枝枝在寒風中左右搖擺晃動著的殘荷,泛著枯黃的,瘦弱的身姿在雨中飄零得令人心碎。那愈來愈發癟的直莖掙扎著舉起脈絡已通透的葉。偶有一片凋零的殘葉,悄然滴落于水面上,輕蕩起一圈漣漪,仿佛是她的獨舞。是哀怨?是惆悵?是濃得化不開的煙雨塵事。是淡淡地絲絲地柔情和著深幽意長的韻律緊扣心扉。我是相信她們的生命沒有停止的,她們堅忍的心底早已埋下了不屈的種子,只是期待著守候著在另一個季節吐露芬芳。殘荷聽雨的時候,耳畔應該回蕩著那首老歌:“我有花一朵,種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幽幽……”花開花謝終是空,女人如花花似夢!試想晚唐的李商隱一生寫出無數意蘊悠長的詩句,是面對殘荷的一種偏愛,還是為了那份心中的期待與守候,留下了那聲嘆息:“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在無塵的世界里,靜心聽雨,聆聽荷花的心語,在繁華褪盡那一刻,殘荷細雨的相依相偎,坦然面對枯榮浮沉,更在生命的守望中愈來成熟而堅定。
深深地長久地凝視著殘荷,我又急切地想讀懂她的蒼涼,她的低語。站在她們面前,我仿佛是一個傻子,愚鈍而未悟的紅塵俗人妄想從這片靜謐的世界里解讀一個生命的輪回,顯得尤為地淺顯與無知了。其實,殘荷聽雨不是一個季節的告別,只是為了春之灼灼,夏之妖妖,秋之累累,在冬的起點里孕育希望之芽。人生四季不也如這殘荷聽雨的闡釋嗎!(棗莊國土資源局臺兒莊分局)
4——愛就大聲說出來
——馮連偉親情散文讀后感
作者——文峰
連偉先生要把近年來所寫的文學作品結集,囑我寫點東西。我卻遲遲未能成文。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想說的話太多太多,總覺得不知從何說起。
作為一名副刊編輯,7年來,我的郵箱里陸續收到連偉的近百篇稿件,有《離家求學二三事》、《別把自己太當回事》、《誰不說愛家鄉好》等。但更多的還是寫親情的文字,如《我送兒子上大學》,《養兒更念父母恩》,《兒子生日娘苦日》,《愛是惟一的金子》;在這些寫親情的篇章里,一系列圍繞母親的“作文”,讀來尤其讓人驚心動魄、反思回味,雋永悠長。
印象最深的是那篇《伺候母親》。2008年4月9日,連偉近80歲的老娘突然患病住進醫院,在當地搶救20多個小時后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征得醫生的同意,他果斷轉院,長途跋涉把昏迷的母親送到濟南的大醫院治療,三天后轉危為安。得到消息,我們到醫院探視,看到連偉一雙布滿血絲的眼睛和略露喜色的面容,我知道他的辛苦得到了回報,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在此3年之前,他曾寫過一篇《我為母親梳梳頭》的文章,這次在醫院里,他為母親梳頭、洗臉,無微不至。并在病房里寫下了自己的心情:夜深人靜,坐在病床前看著病中的母親心里流血流淚。因為在自己眼前遭受疾病折磨的是自己的親娘啊!她曾經是那樣慈祥,她也曾經是那樣年輕漂亮,她曾經為生病的我步行近20里路去趕集買我特別想吃的兔子肉,她曾經在送我遠行的村口遙望我遠去的背影……想起這些我怎不心如刀割淚如泉涌。母親出院后,連偉寫成稿子寄來,4月24日即見諸于報端。
這兩年,連偉寫了大量以母親為題的作品,《母親的手機》、《母親的生日》、《母親的淚水》、《母親的老屋》、《母親的小院》、《母親的快樂》、《母親的心愿》、《母親的愛》、《母親忙年》等等,他說要寫成一個系列,來記錄和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文章不算長,均千字左右,可以說是字字句句思親情、點點滴滴念母恩。因為工作,我知道連偉很忙很忙,但他說再忙,一周也要抽出兩個小時來寫一篇,主要靠清晨早起完成。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對親情的體味、感情的奔流、恩情的升華!每一篇稿子,都能讓人記住些什么,如點滴感人的細節,樸實無華的句子。
今年春天,連偉把近年來所發文章的剪報本送給我。題目是《問問母親缺什么》,另有副題——獻給母親的愛。里面有我編輯的,也有發表《臨沂廣播電視報》、《蘭山大眾》、《中國國土資源報》等報刊網站上的。我如獲至寶,經常帶在身邊,包括盛夏去江西紅色旅游。無論是獨處旅館,還是在疾馳的火車上,翻看一篇篇文字,反思自己的過去,猶如見到故鄉的娘親,似乎聽見母親在遙遙的召喚。情不自禁把一些句子用筆劃出來,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空白處。
如:母親的快樂來自于她的寬容大度和堅強。她一直教育我們要把“欺負”我們的人放到一邊,不要去“冤冤相報”,但對于我們家有恩的人要記一輩子……;母親已經80多歲了,從地里勞動回來的她臉上沒有顯出任何的疲勞神態,而是溢滿了幸福之情……;娘是我們的支柱,是我們心中的山。母親已經老了,但母親的心依然像年輕時一樣火熱,用博大的母愛滋潤著她的兒女……;因為母親,我的心永遠年輕,遇到委屈依然可以在母親跟前流淚傾訴;因為母親,我生命的前進之路無論多么艱難,我都有信心勇敢地走下去。
在吉安去井岡山的長途車上,我讀了《祝福母親》后寫道:讀這些文字,鐵石心腸的人也會產生沖動,那就是要對母親好,讓溫暖升騰起來。這是一曲母親的頌歌,一曲孝子的淺唱。因為里面有這樣的句子“每當回去看望母親,陪著她老人家一起吃飯時,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無憂的童年。母親是讓我乘涼的樹,母親是給我擋風遮雨的傘,母愛無私,母愛偉大!”
是啊,早就有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似乎母愛是天職。但孩子對待父母呢,卻是五花八門。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期,在人民翻身做主人、婦女翻身得解放,砸爛了過去的封建制度,兒女的命運不再是家長說了算的今天,世上有多少老年人被不孝之子無端遺棄、虐待,甚至有家不能回,無奈對簿公堂,這樣的新聞,電視里、報紙上比比皆是,天天發生,這是為什么?古人教育兒女,常用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來比喻,現代的年輕人那個還相信這一套?
古今寫母親的文字很多,最有名的當屬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因此,連偉的文章在我報發表時,常冠以“游子吟”三字開欄。我注意到,臨沂廣播電視報的瑯琊周刊,最常用的是“寸草心”,可以說是所見略同。每次去臨沂,常聽到一些人說起讀了馮局長稿子的感受,語言和表情都是真摯的。
以點滴的小事入題,細數母愛之偉大;以連綿的文字,記錄感恩、愛母的情懷,寫一篇容易,堅持寫上百篇,相當了得。這些作品,讓過去不曾孝敬母親但良心未泯的人讀后慚愧;這些作品,讓以往懷恨母親但事后理解母親不易的人感到內疚;這些作品,偶爾也會讓一些對父母有成見至今執迷不悟的人憤憤不平甚至氣惱;更相信,這些作品,能讓部分人轉變對父母的態度,及時孝親尊老,減少“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這是連偉所寫親情文字的魅力所在。
百善孝為先。臨沂人自古“孝親”。“二十四孝”據說有六孝發生在臨沂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其中的《王祥臥魚》就發生在馮連偉所在單位管轄的蘭山區白沙埠村上。古人的那種仁愛之舉是每一個做父母的人所期盼的,也是每個子女當學習和傳承的。
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是在國慶節放假期間,也是在九九重陽節里。我知道身為基層國土資源局長的馮連偉肯定很忙,也肯定忙里偷閑回到湯河邊的老宅去陪一陪年逾八旬慈祥的母親,在回來的路上肯定又會構思一篇“母愛”及“愛母”的文字,我想這篇稿子肯定很快就發到我的郵箱里!相信,今后這樣的美文還會源源不斷!
有愛的就寫下來,有愛就大聲說出來吧!愛母親,愛家人,愛生活,愛事業。給晚輩樹立標桿,讓讀者分享幸福,為自己的心靈煲一碗暖暖的湯,快樂一生!
5——美在民間一雙手
(歌詞)
□魏修良
有一雙巧手軟又暖,
剪出的花兒春滿園;
有一雙泥手粗又顫,
捏出的娃娃喜開顏;
有一雙繭手硬又寬,
畫出的故事潤心田。
啊--
美在民間一雙手,
傳統文化根不斷。
出籠的蟈蟈瞪雙眼,
沖破牢籠天地寬;
喜人的老虎嗚嗚叫,
三歲的娃娃會把玩;
勤快的小姑撐起傘,
賢惠的嫂子笑聲甜。
啊--
美在民間一雙手,
民族精神可擎天。
鄉村的花兒紅艷艷,
鄉村的孩子歡又歡,
鄉村的故事畫不盡,
鄉村的日子樂無邊。
高密市國土資源局
6——我心中的土地
□穆孝祥
小的時候
我覺得土地
就是自家的那一畝三分田
是祖祖輩輩世代耕耘的地方
那里有爹娘傾灑的辛勤汗水
有小伙伴們嬉戲的笑語歡聲
也有魚蟲鳥獸的淺唱低吟
十八歲那個夏天的高考
讓我從小山村邁進了大都市
象牙塔里四年的勤學苦讀
改變了腦海中土地的模樣
土地不只是躬耕之所
還可以是玉宇瓊樓
是縱橫阡陌
它是萬物之本
而如今
我成了一名國土工作者
土地對于我又有了新的含義
我懂得了
要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就必須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的紅線
要保持經濟的長遠發展
就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的道路
要維護好農民的權益
就必須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機制
要保護好子孫后代的利益
就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
科學發展觀
土地啊
我的母親
任憑時光流轉
不管滄海桑田
我對你的理解會變
對你的感情至死不渝
我將用我這顆國土人赤誠的心
為自己的母親遮風擋雨、保駕護航
為您的子民傾灑滿腔的熱血
昌邑市國土資源局
7——大沽河,我的母親河
——大沽河清點地上附著物有感
□仲叢明
靜靜的河水
流淌著山東半島上千年的文明
泛紅的秋葉重復著春秋的交替
展示大沽河美麗的風景
河灘的崎嶇展示大沽河生命
崎嶇而頑強的性格
果實重復著成熟
卻記錄著大姑河人民
由貧窮到溫飽、到富裕的歷史
今天
大沽河建成青島的景觀河流
又一次
展現大沽河最美麗的面孔
我們在期待
期待這一光輝時刻的到來
國土人的腳步
首先踏向這一方土地
腳步連著腳步
在大沽河灘上
留下一行行腳印
記錄著大沽河兩岸人民
辛勤汗水的結晶
楊樹柳樹刺槐……
蘋果梨樹板栗……
一方方的麥地菜地……
和大沽河兩岸的人民一樣
即將被改變命運
大沽河兩岸的人民
有點戀戀不舍
卻又用涌動著
對未來大沽河的新貌的憧憬
而義無反顧的姿態
明天的大沽河會更好
我們深信
我們國土人辛勤的腳步將和
一代代改變大沽河命運的
兩岸人民一樣
被河水磨平辛勤的腳印
但我們會站在明天的景觀大道上
展示我們心中的自豪
萊西市國土資源局水集所
上一篇: 不容忽視廢溝塘的管理
下一篇: 心靈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