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來源:作者:郭瑞琳時間:2011-12-13熱度:0次
《書 法》目錄
第一部分…………………………………………………………001
第二部分…………………………………………………………009
書法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等。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chuàng)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 ;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
第一部分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及藝術。它是漢字書寫的一種法則,又稱“書法”。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jié)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fā)明創(chuàng)制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發(fā)展至漢朝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書法己不僅僅限于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雕刻刀、雕刻機、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質地比較堅硬的,能用來書寫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zhí)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zhí)筆,有的用腳執(zhí)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zhí)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并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fā)展和變化著,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即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
另外,有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以及源于中華漢字書法派生的日本書道。
習書的方法
1、描摹
姿式。首先用拇指與中指緊夾住,手掌中的空閑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
的正方體的位置,然后用無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筆后面。手臂要離桌子一段距離。
常法。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來的樣子去寫或去畫。描紅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2、臨寫
習書者對照書法原帖,在另外一張紙上盡可能和原作模樣一模一樣的書寫出來。
3、背臨
多次臨寫之后,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
4、創(chuàng)作
依據不斷修正的背臨書寫習慣和書寫風格,重新選擇書寫內容,書寫出來的新作品。
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家
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張旭、懷素、蘇軾、黃庭堅、褚遂良、米芾、最為出色。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 東晉)世稱“書圣”。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玡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偉大的書法家。代表作品有:行楷《蘭亭序》;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楷書《樂毅論》、《黃庭經》等。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寫出的字端莊清秀,飄若浮云,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chuàng)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
歐陽詢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楷書《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后人以其書于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稱為“歐體”。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瑯玡孝悌里(今臨沂市費縣)人,唐代中期杰出書法家。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chuàng)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 他創(chuàng)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并稱:“顏筋柳骨”。 《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書法家。由于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后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后繼者,后世以“顏柳”并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柳公權一生書碑特多,主要代表作《金剛經刻石》、《李晟碑》、《玄秘塔碑》。
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
蘇軾的主要書法代表作有:《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令子帖》《懷素自序》等。
詞語解釋
書法,是一門有法度的高級藝術。重在“法度”!有“法”無“法”,就是書匠和書法家的區(qū)別。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zhí)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系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后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基本解釋】
[calligraphy] 書寫藝術,特指用毛筆寫漢字的藝術
中國之畫與書法為緣,而多含文學之趣味。--蔡元培《圖畫》
【詳細解釋】
1、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
《左傳•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故知當時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無舍者矣。” 宋 謝采伯 《密齋筆記》卷四:“《論語》書法之嚴,即《春秋》書法也。”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鄭伐許鄭伯伐許》:“蓋與 鄭 伐 許 、 鄭伯 伐 許 之書法同矣。”
2、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作品。
《南齊書•周颙傳》:“少從外氏車騎將軍 臧質 家得 衛(wèi)恒 散隸書法,學之甚工。” 宋 錢勉 《錢氏私志》:“ 元章 書法之妙,今日可謂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詩的從古也沒有這好的。又且書法絕妙,天下沒有第三個。” 周揚 《在中國書法家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書法作為一門 中國 獨特的藝術,我們應該重視它。”
3、指漢字形體。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壹貳叁肆等字》:“至如 秦 漢 碑,惟一二三書法不同。”
4、措辭方式。
呂叔湘 《<通鑒>標點瑣議》:“《通鑒》書法,‘夜’一字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說何日之事,‘夜’字連下讀,‘夜’字點斷,意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斷,意為‘趁夜里’。”
【外語表述】
[英語]calligraphy, 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法語][n.] calligraphie
[德語][Kunst] Chinesische Kalligrafie[S] Kalligraphie
[意大利語][名] calligrafia; serittura
[世界語]belskribado,kaligrafio
[西班牙語]caligrafia;escritura
[葡萄牙語][f] caligrafia
[阿拉伯語]خط ، علم الخط ، خط اليد
[維吾爾語]خەتتاتلىق،خۇش خەت، ھۆسن خەت، خەتتاتلىق
[俄語]почеркподрисованныйписчийས
[日語]書道.書法家書家.
[韓語][명사](1) 서도(書道). 서예의 필법.(2) 사가(史家)의 기록 필법.(3) 한자(漢字) 의 형체.(4) (시가•문장 또는 말에 있어서) 문자의 용법과 사구(辭句)의 배치.
【屬性意義】
書法的實用性
學書法最基本的活動是寫字,而寫字首要的目的是為了記事和交流感情,起碼的要求是把字寫得規(guī)范、整潔、清楚,使人看了樂于接受,如果把字寫得雜亂無章,甚至隨心所欲,胡亂造字,讀者如釋"天書",無法辨認,就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有些人認為寫字用毛筆不如用硬筆方便,硬筆完全可以代替毛筆,只有寫毛筆字才學書法;有些人認為書法是"天才"的專利,"咱不是學書法的料"。特別是一些年歲稍高些的朋友,受"人過三十不學藝的"陳腐思想的束縛,認為學書法為時己晚。也有人認為書法及神秘,高深莫測,神不可征,形乃難表,好事難成。所有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只要寫字就有法則可言,特別是有不少場合沒有書法"門面",絕對不行。例如,商標、廣告、標語、對聯、字畫條幅等都離不開書法。不可否認,使用鋼筆、圓珠筆及其他工具寫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么工具寫字其法則基本與使用毛筆相同,所以無論用何種方式寫字都應該學習書法。關于學書法年齡問題,從幼年或少年開始學,無疑優(yōu)勢很大,但上了年歲的人學書法,也有不少長處;有知識、有生活、有閱歷、理解快、感受深、善抒發(fā)等,年輕人是無法可比的。書法家梅湘涵答:至于"天才",是專指"有這種才能的人",任何聰明智慧都是靠熱情、勤奮和科學的學習換來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狠下一條心,不怕事不成"。梅湘涵書法家答學生問時幾句短語很有教益,言簡意明,回味無窮。問"什么年齡學書法最適合?"答:"從識字起,任何年齡都適合"問:"我能成為書法家嗎?"答:"你認為你能---你準能!"學習書法和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只要我們不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熱情,加上方法得當,定會獲得成功。千萬不要被一些壟斷者的玄學所嚇倒。他們把書法說得神乎其神,傳授抽象,舍本求末,昧于閉合圈內循環(huán),貽誤后學。其實書法也像"窗戶紙",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韻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達。"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書法的藝術性
中國文字的點畫、結構和形體與外文不同。它變化微妙,形態(tài)不一,意趣迥異。"通過點畫線條的強弱、濃淡、粗細等豐富變化,以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間的分布,構成優(yōu)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龍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麗,有的氣勢豪放,這些都有使書寫文字帶上了強烈的藝術色彩。"書法己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這樣一種觀之激人感奮,聊以勵精自慰的藝術,何樂而不為呢!
書法有益健康
“作書能養(yǎng)氣,也能助氣。”練書時,須絕慮疑神,全軀啟動,力送毫端,注于紙上,抒胸中氣,散心中郁。這樣,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調節(jié)和鍛煉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靈心煥發(fā),無疾而壽。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過練習寫字,養(yǎng)心愈疾,暢達延年。古往今來說書法能使人健康長壽,并非虛傳。如歷史上歐陽詢、顏真卿、大書法家平均壽命79.2歲,其中顏真卿76歲時遭殺害,不然壽命會更長。另據資料介紹,明清兩代著名書畫家(書畫相通)同高僧比較,28人中,書畫家比高僧長壽12.7歲,說明書畫活動可能比高僧修行還有利健康,己為世人共識。現己76歲高齡的“將軍書法家”李真先生,通過練習寫字,心臟病好轉,并不再為失眠而苦惱。他深有體會地說,學習書法,“時間一久,必有所得。這“得”不僅在書法上,對身體健康尤為有益”。可見臨池潑墨,確屬健身之功,只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便可變“書法”為美妙的“養(yǎng)生之道”。
書法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維的綜合,書法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其美感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實踐,與其他事物有著密切的互為表里聯系。書法的特點、技巧、理論、表達意境極其廣泛。“胸中有書,下筆不俗。”學習書法,對文學、哲學、美學、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無所不及。很顯然,我們不能把書法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寫字。書法家吳善茂先生說得好:“書法是寫字,但寫字不都是書法。”書法的內在規(guī)律決定了習書的嚴肅性。這就要求習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以高度的學習熱情,旺盛的進取精神科學的思維活動,儼然誠懇的態(tài)度來對待。必須勤奮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來潮,半途而廢;必須深入生活,擴大視野,防止狂妄虛偽,恃才傲物;必須加強修養(yǎng),拓寬意境,防止墨守成規(guī),舍本逐末;必須豐富學識,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須貪戀欣賞,鑒往創(chuàng)新,防止陳陳相因,依然故我。否則,會虛度年華,將一事無成。總之,臨池潑墨,快樂無涯,愿我們積人類之聰明才智于筆下生花吧。
第二部分
書法體的種類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迄今考古文物發(fā)掘的情況判斷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華黃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經由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fā)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追尋八千年書法發(fā)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與 中國社會的法發(fā)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yōu)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征。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
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顏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后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的發(fā)展主要傾向為書體的沿革,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chuàng)一種新的字體。于是書法家梅湘涵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1、甲骨文 (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后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發(fā)現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fā)現于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后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書體之一種。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于周代。 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于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于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 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存世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墻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于周代,興盛于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巖質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于《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嶧山石刻》《泰山石刻》《瑯玡石刻》《會稽石刻》等。
石鼓文對后世的書法與繪畫藝術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不少杰出的書畫家如: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朱宣咸、王福庵等都長期研究石鼓文藝術,并將其作為自己書法藝術的重要養(yǎng)分,也融入進了自己的繪畫藝術中。
4、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fā)現較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zhàn)國盟書(盟書,即:寫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zhàn)國帛書。中國書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分化為不同的發(fā)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tài)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tài),替之以修長的體態(tài),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 王夫差鑒 》。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5、域外書法
除中國外,受中國文化影響,源于中國書法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朝鮮等也有類似的書法形式存在。
日本書法:又稱書道,始從中國書法而來。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58年,朝鮮百濟國使王仁進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漢字傳人日本的開始(具體年份不詳)。但比它更早的時候,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已明顯知道漢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達了日本,帶去了系統的漢字和漢文的典籍,因此這算是日本人學漢文的真正開始。后來阿直竣、王仁的子孫到日本后同化為日本人,作為東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內之地,任祭掃、出納等職。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與隋朝建立了邦交,隨著留學生和留學僧的歸國而帶去了中國書法。日本此后又崇拜起王羲之,這對于日本的書法的形成起了很大影響。到后期的假名書法時終于有了自己的特色。
朝韓書法:源出漢字的書寫形式,每一個字都是在一個想象的方塊中由一些形狀不同的線組合而成,都是為了表達一個特有的意義。書法在韓國始終與繪畫關系密切,他們認為從筆法安排的有力與和諧的角度而言,繪畫是受到書法的影響。
在韓國,書法藝術比繪畫藝術更受人們的重視,人們常把書法作品像繪畫一樣掛在墻上欣賞,而且像對畫一樣贊賞它的每一筆獨到之處,贊賞它用墨的韻味,贊賞它整幅布局的功力、骨格、神韻等等。能藉以了解位于西南部的百濟王國的書法藝術所達到的高度的資料更少。根據這個王國的學者水平高、藝術品精致這兩點看來,它在書法上很可能也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韓國中部百濟古都公州偶然發(fā)現的武寧王和王后的王陵內發(fā)現了許多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塊方形石碑對書法家和碑銘學家說來是稀世奇珍。這方石碑置于這座六世紀時的墓的入口處,類似為建造這座陵墓而向地下神祗購買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漢字字體優(yōu)美,表現出很高的技術。接下來的統一新羅時代,由于崇尚中國唐朝文化,因而產生了許多書法家,如金生、崔致遠。他們的字體基本上追隨書法大師歐陽詢和虞世南。另一位書法大師王羲之也備受仰慕,他的行草書為人們普遍臨摹。但是,從新羅王國開始流傳的字體方正的歐陽詢體在高麗時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在朝鮮,最著名的書法家是實學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杰出的書法家和學者,他建立了人稱“秋史派”的風格。他的書法脫胎于中國隸書,但是他在布局上富于畫感,善于在不對稱中見和諧,而且筆觸有力無比,使筆下的字充滿活力。由于這些才能,他終于創(chuàng)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動有力的風格。
各朝風格
史前至夏
混沌萌生的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于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qū)別于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fā)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fā)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fā)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商至西漢
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fā)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fā)展。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xù)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 、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fā)展。
秦代
開創(chuàng)書法先河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fā)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瑯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于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jié)h字趨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后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杰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chuàng)先河。
東漢至南北朝
求度追韻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于此同時蔡邕的《熹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锳》、《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后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樸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于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于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chuàng)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fā)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張芝創(chuàng)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鐘繇所創(chuàng)。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fā)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chuàng)“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wèi)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云、陳之智永皆步其后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yè),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圣”,北派王右軍。
隋唐五代
求規(guī)隆法 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后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fā)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后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guī)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志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唐代書學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fā)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后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tài)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張旭史稱“草圣”,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chuàng)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tài),鋪毫著力,遂于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guī)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chuàng)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jiān)、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yǎng)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chuàng)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由此歷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五代。由于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余續(xù),但因兵火戰(zhàn)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宋至明中
尚意宣情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chuàng)作中個性化和獨創(chuàng)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么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tài),使學問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并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chuàng)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此畫做于四十九歲時,正值壯年精謹作品,這種興致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所創(chuàng)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并稱四體,成為后代規(guī)摹的主要書體。由于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妙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tài)而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系。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于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tài)。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于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fā)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于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fā)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wěn)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tài)方向發(fā)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涂豎抹,滿紙煙云,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明中至清
抒情揚理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fā)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并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fā)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 。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于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fā)揚,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于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于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后成為清朝書壇的發(fā)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張船山、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愿望沒有實現的話,那么這種愿望在碑學那里實現了。
此外,趙佶的“瘦金體”書法藝術,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法藝術,金農的“漆書”書法藝術,都是非常富有個性、富有藝術特色的書法藝術,獨具一格,開一派風格,對后世影響極大。
現代
時尚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并不是簡單地取決于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于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社會的革命,必然影響到文化藝術的變遷,作為其中之一的書法藝術,當然也不例外。書法藝術史,流衍數千年之后,已然蔚為大觀,尤其在歷清而至民國之際,更是百川竟奔而歸于大海。
很多書法大家(如林散之,劉海粟,蕭嫻,沙孟海,陸維釗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從事書法創(chuàng)作,但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后他們已近耄耋之年才以書法聞名。1949年之后到毛澤東去世的近三十年時間內,書法基本上不受重視。當時的人們正以極大的熱情建設一個新中國。書法被認為是舊傳統的代表。有趣的是毛澤東本人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受懷素狂草和北碑書體影響大度開張富于浪漫氣質與領袖風。在這三十年間,中國大體上有三位最著名的書法家,毛澤東,郭沫若,舒同。郭沫若以行草為勝,是典型的文人才子書法。舒同是軍隊高級官員,1981年任中國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他的書法出自顏真卿和何紹基雄健豪放。
近代書法藝術的色彩斑斕,與其書家隊伍的空前復雜有直接干系。或許因距離太近,這段風景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清晰明透。這一時期知名的書家實在太多,而又各臻其極,在此僅拈取其重者,當有:齊白石、黃賓虹、啟功、毛澤東、于右任、羅振玉、王世鏜、梁啟超、徐悲鴻、吳湖帆、林紓、徐生翁、于右任、葉恭綽、李叔同、蔡元培、郭沫若、沈尹默、呂鳳子、馬一浮、謝無量、胡小石、鄭誦先、劉孟伉、吳玉如、林散之、鄧散木、張大千、陸維釗、王蘧常、沙孟海、朱宣咸、蕭嫻、高二適、來楚生、趙樸初等人。
現代書法家有歐陽中石、李鐸、沈鵬、邢飛、張飆、申萬勝、楊成、南陵人、王煒、朱關田、趙喜玉、張濟海、旭宇、何應輝、陳錦城、張海、尤中會, 陳沫吾、蘇園、陳無垢、陳永正、林岫、周慧珺、劉田依、梅湘涵、聶磊、鐘明善、劉孟伉、段成桂、鄒文正、侯開嘉、呂金光、任學之 ,聶成文、尉天池、戴躍、黃學江、周俊杰 劉炳森 何俊田、張虎、劉藝、張光興、言恭達、田英章、魏啟后、蔣維松等。
當代
當代書法家馬永安創(chuàng)作出第六種書體《馬體書法》——馬體,經過專家論證,于2010年2月13日在國家版權局注冊登記,被正式命名《馬體書法》,稱作第六書體。馬體書法和傳統書法對照,六個書法標準,有五個標準完全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書法概念。
六種書體風格特點對照表
書法字體分類書法字體代表作書法家參考年代
篆 書泰山刻石李斯秦公元前219年
隸 書褒斜道刻石佚名漢公元63年
草 書索靖 草書狀晉公元239—303年
楷 書宣示表鐘繇 三 國公元151—230年
行 書蘭亭序 王羲之東晉公元303—361年
書 體點 畫結 構取 勢運 筆起 筆收 筆折 筆
篆書體沒變化正右上沒變化藏鋒回鋒不停
楷書體有變化正右上有變化藏鋒回鋒停頓
隸書體有變化正右上有變化藏鋒回鋒停頓
行書體有變化變變化有變化變化變化不停
草書體有變化變變化有變化變化變化不停
馬書體有變化側右下有變化露鋒露鋒不停
歷代書法家
先秦
甲骨文 金文 郭店楚墓竹簡 大盂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 攻吳王夫差鑒 侯馬盟書 散氏盤 墻盤 石鼓文 青川木牘 大克鼎 陳曼簠 戰(zhàn)國越王劍銘
秦漢
李斯 張芝 篆書 漢隸 草書 楷書 行書 皇象 蔡邕 石門頌 乙锳碑 曹全碑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秦詔量銘文 萊子侯刻石 天發(fā)神讖碑 陽陵虎符 曹操
魏晉南北朝
王羲之 王獻之 鐘繇 索靖 王珣 陸機 羊欣 薄紹之 泰山經石峪 張猛龍碑 張黑女墓志 敦煌書法 元懷墓志 元暉墓志
隋唐五代
張旭 顏真卿 歐陽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孫過庭 李陽冰 賀知章 張旭 懷素 李邕 丁道護 智永 徐浩 柳公權 楊凝式 董美人墓志
宋遼金
蘇 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趙佶 蔡京 朱熹 歐陽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紹彭 張即之 吳琚 白玉蟾
元代
趙孟頫 鮮于樞 康里巎巎 倪瓚 饒介 張雨 楊維楨 鄧文原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詹景鳳 文征明 陳 淳 王寵 王鐸 倪元璐 黃道周 徐渭 張瑞圖 宋克 陳洪綬 沈粲 陳獻章 姚綬 陳繼儒 張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萬鐘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縉 釋擔當 莫是龍 孫慎行
清代
傅山 金農 吳昌碩 鄧石如 蒲華 黃慎 鄭簠 石濤 趙之謙 吳熙載 姚鼐 何紹基 宋曹 查士標 楊守敬 萬經 巴慰祖 翁同和 沈曾植 吳大征 汪士慎 李鱔 梁巘 莫友芝 劉墉 黃易 錢灃 徐三庚 翁方綱 伊秉綬 俞樾 張裕釗 鄭燮 周亮工 高鳳翰 張船山 包世臣 張照 鐵保 王文治 陳鴻壽 龔賢 丁敬 曾國藩 梁啟超 康有為 李瑞清
近現代
李叔同 毛澤東 郭沫若 于右任 沈尹默 舒同 林散之 趙樸初 沙孟海 啟功 李鐸 朱宣咸 傅伯庚 劉炳森 張海 沈鵬 歐陽中石 尤中會 鐘致帥 黃學江 聶成華 張榮慶 寧蘭智 鄒德忠 李振凱 王鏞 呂偉濤 張四平 范強 吳軾夫 鐘小平 馬蘭生 張東金 楊成 南陵人 陳沫吾 魯藝 呂金光 劉宗衛(wèi) 高峰超 劉孟伉 陳無垢 陳啟元 戴躍 馬華林 朱關田 大漠 王頌余 聶磊 蘇園 劉雅樓 張景岳 何俊田 何應輝 田旭中 侯開嘉 鄒文正 向明 張光興 劉奇晉 言恭達 尉天池 任學之 旭宇 李斌權
詳解書法“米”字格
“米”字格的用法歷來在書法學習者和愛好者中有分歧和爭議。啟功先生主編的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書法概論》中第48頁對“米”字格的說明就有誤差。今天把啟功對我所講和實踐的經驗詳細成文,為后來者在練習書法結構時少走彎路。
啟功先生所講的“米”字格是書法結構的一個重要的規(guī)律,也是對書法藝術的重大貢獻,它不同于描紅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紅模子上的格子是為初學者安排筆劃的位置作參考的。“米”字格的結構規(guī)律是指寫米字時,∠為∠1要小于∠3,∠2要小于∠4,∠5要小于∠7,∠6要小于∠8。
也就是說米字上半部的兩點要稍立一點兒,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點兒,這個字才顯得好看。
最常見的錯誤理解是把米字的兩點和一撇一捺都寫在描紅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認為這樣才標準。這同所謂的寫字要橫平豎直一樣是要不得的,這樣寫出來的字沒有美感。
《書法概論》寫道:如米字,1、2小于3、4,3、4小于5、6,5、6又小于7、8,如反過來效果不問可知了。這里明顯地犯了幾何上的錯誤,因為如果∠1<∠3<∠5<∠7且∠2<∠4<∠6<∠8成立,那么就得出∠1+∠2+∠3+∠4<∠5+∠6+∠7+∠8的結論,這就顯然違背了∠1+∠2+∠3+∠4=∠5+∠6+∠7+∠8=180°這一基本幾何定律。這大概是編撰人的筆誤,或對啟功先生這個理論有所誤解。這里應當是;∠1<∠3,∠2<∠4,∠5<∠7,∠6<∠8,而∠3和∠5,∠4和∠6之間沒有關系,就像附圖中的米字,看上去十分漂亮。
漢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規(guī)律。
第一類是上半部有兩點一豎的字,如:光、尚、當、肖。
第二類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點一豎的字,如:木、東等等。違反了“米”字格規(guī)律去寫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由此延伸出去,有兩點對研究書法結構有事半功倍的認識與大家共勉。
一、漢字結構中有很多雷同之處,如果找到一個結構的規(guī)律,又把它推廣到別的字,便能更快地掌握更多字的寫法。
二、漢字結構的美感是有規(guī)可循的,在認真研究掌握這些規(guī)律之前,不要急忙追求創(chuàng)新革舊。在融會貫通了書法的基本功和結構之后,屬于你自己的獨特的東西是會自然成就的。
非漢字書法
“阿拉伯書法”,梵文字母書寫的書法,越南國語字書法,都屬于“非漢字書法”的范疇,其中,越南國語字書法是越南特有的一門藝術,近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越南各地都有越南國語字書法俱樂部,其中有不少書法家國語字都寫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價值。越南國語字,就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越南國語字書法的特點就經常是在畫中題詞。另有蒙古文書法。
梵文書法
無論是悉曇體梵文,還是天城體梵文,正統的寫法都是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隔開,現在有人把梵文人為地詞與詞之間用空格隔開寫,這是不正規(guī)和不正統的做法。 正統的梵文寫法是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隔開如右圖所示,19世紀印度手抄梵文《梨俱吠陀》正統的梵文寫法是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隔開,梵文書法有點象中國的行書,雖然是手寫體,卻字跡容易辨認。
烏爾都文書法
烏爾都語(Urdu,及“營房語言”的意思)是南亞次大陸的主要語言之一,是巴基斯坦國語,但在印度也廣為通行,是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之一。它屬于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印度語支。烏爾都語是由原來德里附近講了幾個世紀的印地語的一種方言獨立發(fā)展起來,故跟印地語非常相似,它們之間的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用波斯-阿拉伯文字母書寫,而后者用梵文字母書寫,且各自的文學語言發(fā)展出較大差異。烏爾都語是一種有文學傳統的語言,有教養(yǎng)的穆斯林以能用烏爾都語寫詩為時尚。
烏爾都文字是在波斯 -阿拉伯字母的基礎上加以改變而制定的,自右向左橫寫。它用阿拉伯語文字和一些附加字母書寫。那些附加字母用來表示印度和波斯語詞種某些特殊的音。
烏爾都文字的書法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直到20世紀80年代,烏爾都語的報紙都是邀請著名的書法家手寫報章的文字然后再印刷出版,因此這些報紙實際上都是書法藝術品。在巴基斯坦,幾乎人人都能寫出一手好字。
烏爾都文的書法特點:
①烏爾都文共35個字母,書寫時為了使得版面更加整齊和美觀,詞與詞之間沒有空隔隔開。
②烏爾都文的單詞是連續(xù)書寫的,大部分字母有四種寫法即詞首、詞中、詞末、及“獨用”四種,但有時書寫文章時為了使字母與附近的字母整合得更加美觀,有的字母會變換為另一種寫法,最多時同一個字母有25種寫法。
其他
白墨書法藝術
白墨潑彩的面世,將改變傳統的繪畫手法,白墨拓染的神奇美妙的亮世,著意于他的真實情感的揮毫潑灑。對事物表象的深刻感受,不是工筆,不是素描……作品是印象主義繪畫的另類!創(chuàng)新不窠臼!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開創(chuàng)了繪畫的新風格。
嚴少華敏銳的心靈觸角,舍去表象直切主題。而主題的認識,來源于自我境界的表達力。為了深邃的表達主題,他在色彩的運用上大膽隨心所欲,可謂巧用黑白,以白墨為主線條,變幻色彩,形體變形,視角透視等技術手法,表達了作者內心對世界事物的感知!人與物、美與丑、罪與罰、動于靜、冰與火、愛與恨……淋漓盡致地、生龍活現地、微妙微俏地表達,體現了作者的喜悅、憤懣、愛戀、欲念和思索的內心世界!
總之,白墨潑彩繪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景象,客觀存在我們之間,不僅美在了一個范疇,更是一種美麗的心慧覺悟的升華。因為這種出自于作者創(chuàng)意和讀者領悟心底的繽紛,跨越了時空地域、古今中外、萬事萬物的表達,而逐漸被大眾熱愛和接受。超越了心靈視覺---讀者對白墨拓染繪畫的認知,必然融匯了個體的廣袤無比、包羅萬象的理解思維,其想象空間是只可意會而各不相同的。使人突破了三維視角,縱深層次地去理解主體,感受到一種朦朧而凝重,靈動而蒼勁的美。
白墨作品中的潑染技法已經鎖定了慕白少華的藝術功底,他潑染的山水畫,大氣磅礴,從畫面布局到邊款行云流水的巧妙結合形成了一幅幅字畫結合的精品。
慕白嚴少可謂之行草創(chuàng)作上是個奇才,他在傳統草書中融入了自己潑染寫意技法,從白色宣紙到潑染寫意就是一幅精彩力作,再從這幅潑染好的作品上面用白墨創(chuàng)作書寫的內容,更高境界的展示了我國的書法藝術,這種書法體現形式是我國3000多年的文字藝術和國畫大寫意的巧妙結合,讓我們的文字藝術美和寫意內在美充分的體現在慕白嚴少的筆下。
虎皮書法
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王泰戈先生首創(chuàng),他以虎紋脈絡走向巧妙的結合中國書法行草書體,書寫內容與虎皮紋理相得益彰,將中國傳統書法巧妙的和中國工筆畫結合起來。
書法簡史 賦
作者: 蒼山牧云
序
夫御人之學曰王道,牧民之學曰臣道;忠恕之學曰儒道;殺伐之學曰兵道。賈有其訣曰商道,賊有其德曰霸道;茶藝有法曰茶道,書有其技曰書道。恒如《道德經》開宗立言: “道者,非常道”。凡世間巧技皆有玄關,非精通不可內窺宮墻。斯為序。
華夏丹青七色,神州墨寶千年,凡書家無不宗鐘、王二祖。王羲之始創(chuàng)中和之道,后有為者,虞世南得其端麗,顏真卿得其雄強;歐陽詢得其方正,柳公權得其硬朗;黃庭堅得其雄奇,蘇東坡得其張揚;概有成者,無不得其一技而垂名也。
斯后,書有北碑南帖之論,國人習字以為宗師。南貼者,多系匠人所為,頗有假托訛傳之弊端也。先天不足,字難出奇,后繼之人,縱逆勢強行,亦終未見有所作為者。斯依葫畫瓢,學步于邯鄲,致臨帖之眾,枯耗心血,而無出古人之右者,惜哉!然非前賢之功不可僭越,乃雙鉤之匠人筆法,拘形式于桎梏,誠無有新意耳!南帖終形而下之,九斤生八兩,益代弗如。
北碑者,其文漫滅,神韻不可尋,唯憑各家自斷,任由發(fā)揮。故后習者十臨九異,風格迥立,互為不同!南衰北盛大勢所趨,已成定局。人之求學,道路之選擇,若母胎孕兒,得先天之惠者,而后方能成大功。北碑昌盛迄今不衰,得非其故乎?
由南北分崩至隋唐一統,天下稍安,戰(zhàn)事初平;河山再造,書藝方興。經離亂之人,心恒思定,仰秩序之望,惠及藝術,書法若詩詞般亦得其覆澤。時書尚法,嚴求有度,守矩中規(guī)。如虞公世家,走筆全賴腕力之真功,橫豎盡顯審慎之風采。后隨物質繁麗,方漸次綻開。
過熱必冷,物極反之。為破規(guī)出奇,宋人尚意,漸成主流。以蘇、黃、米、蔡四家為首,書藝自由、奔放失態(tài),以致后人不辨,句讀為什!東坡左放右收,似寒蟾負力,壓而不死,則益顯生命之強;庭堅大開大合,若僵蛇晾枝,撇捺修長,終成一派氣象。米芾惜墨如金,筆鋒精瘦,有失疆土氣象,為余不喜;蔡襄以姓氏代蔡京,若南帖匠人之精者,狗尾續(xù)貂,生機漸弱,余猶厭之。
至元,法尚態(tài),意復古,遙追唐晉,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趙孟頫馬首是瞻。前路已絕,量后人難以自渡。是故,有明、清大家法尚勢,欲謀書藝之出頭,以期墨壇分羹,終未見大器。民國以來或曰:尚狂,未知何人可屹立百年也。而今,科技興,激光出字,書法皆廢;筆墨停,無紙辦公,國技欲休。書道之法若頻絕之生物,其命堪憂矣!作賦補史以警世人知,得有一二心人早晚留意,吾志足已。
音樂書法家
音樂書法是李斌權老師創(chuàng)新的藝術概念,即音樂藝術與書法藝術的結合,一個是通過文字形成的空間藝術,一種是用聲音構建的時間藝術,兩者不僅僅有著極其相似的藝術形式、運動狀態(tài),且存在節(jié)奏的相似之處與表現要素的共同性。可以說書法的靈魂是音樂,音樂中也包含著書法的結構、風格和氣質。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