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紀實文學:
治理硫氟解民憂
——記優秀扶貧隊員劉龍材先生
丁卯正月,春節已過。地處貴州省西部的六盤水特區的盤縣,仍然籠罩在一片皚茫之中。
天剛麻麻亮,一行人走出鋪滿冰雪的紅果火車站出口,為首的是一位中等身材、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這是貴州省地礦局資料處的高級工程師劉龍材先生。他們是接受貴州省地礦局與盤縣政府簽署的《1987年扶貧項目協議書》,作為省直機關第二批扶貧工作隊的省地礦局9名扶貧隊員受命連夜趕至盤縣開展工作的。
從省城貴陽來到這塊地界,便有些不適的感覺。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刺鼻的硫磺氣味,坐了六個多小時的火車、一夜未曾休息的隊員們,不禁地打了幾下噴嚏。
正是晨霧彌漫之際,車站周圍的一切被晨霧中夾雜著的大小鍋爐以及民舍中排出的黑、黃、白相間的煤煙氣霧所籠罩,如同回到上個世紀中葉的英國霧都倫敦。
六盤水特區作為全國重點煤炭基地,富有的煤炭資源像是不要錢似的,被廠礦企業、行政單位、居民百姓們拿來燃燒著、揮霍者。
他們走近一處居民小屋外,去打聽縣政府招待所的所在地。一位近四十歲的少婦回答著,并熱情地為他們指路。
那少婦容貌著實讓人羨慕,白里透紅的臉蛋、有著彝族女人的身材面貌特征和衣著伴飾,讓人感覺到一種特有的風情,也印證了人們傳說中的“六盤水姑娘一朵花、畢節的小伙頂呱呱”的俗諺。
待細看她的牙瓣,卻是那樣的斑黃黢黑,如同生了銹跡的齲齒。
劉龍材輕聲地對隊員們說:“這就是硫氟公害給人們造成的影響,當大氣與水被污染時,極可能引起人的牙齒和骨骼的變酥、變色,其罪魁禍首就是硫和氟。”
走在尚未建滿房舍的縣城小路上,路邊和山澗間偶有溪水、泉水在流淌,未被冰雪覆蓋的垂直巖壁的巖體表面已被浸染成深淺不一的鐵銹色或黑褐色。
走村串戶踏勘忙
來到縣政府招待所,劉龍材一行9人簡單地安頓了下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期,縣政府招待所的條件尚屬簡陋,不那么顯得潔白的墻壁、躺下去吱呀有聲的木板床,貴州西部潮濕的環境使得被褥更覺有如水浸一般的感覺。雖然已是冬季,沒有了蚊蠅的飛舞;被褥里多少有些臭蟲、跳蚤輪番地吸吮著來自省城的新鮮血肉。時不時的停電,也給需要夜間加班的科技工作者們帶來許多不便,只有借助蠟燭的光亮繼續工作。
隨行的111隊的曹衛鋒兼任后勤保障工作,在那個尚需使用飯菜票的年代,他從招待所食堂司務長處兌換了足夠的飯菜票分發給大家,至此食宿才算安排妥當。
劉龍材立即進行工作部署,將9人分為兩組,開始了一組現場實地踏勘、另一組則開展走村串戶調查的工作。
劉龍材所帶現場組五人,根據區域地質圖幅,跋山涉水、攀壁登巖,按照溪水、泉眼的走向,尋找著有硫、氟存在的蹤跡。鑿取巖石樣品、灌取水樣,用海鷗120相機拍照存檔。踏勘途中,常常遭遇巖土崩塌、落石擊身和絕壁懸崖無路可走的情況。在那個食物不算豐富的年代,僅靠從招待所食堂預備的干糧充饑、汲取山泉水解渴,已經是一種獨有的享受了。
走入一處凹氹的峽谷處,從崖壁上一孔巖洞中傳來滔滔水聲。欲走進踏勘、采取樣品,洞中飛瀑激起的水霧里,一股酸澀的氣味從洞口撲鼻而來。
溶洞的額頭處書寫有古人所題摩崖“水洞”二字,洞外巖壁上高低錯落地以正草隸篆字體所書的“通天一門”“獨立撐天”“碧鎖雲封”“廊廟江湖人間仙境”等難易所辨的摩崖字跡比比皆是。
“這就是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考察過的‘碧云洞’和摩崖,在《徐霞客游記》的‘西南游日記之八篇’里曾有這樣的記載:洞門北向迎溪,前有巨石坊,題‘碧雲洞天’,始知是洞之名碧雲也。”劉龍材如誦真經般地向隊員介紹著。
“然而,這被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所贊譽的仙境,為什么變得如此糟糕?!我們一定要查出其原因所在!這也是我們此行的目的,馬上取樣!”他的一番話語堅定了隊友踏勘的決心。
由洞中取水而來,只見樣桶中的水質在洞外天光的照射下,顯得渾濁帶黃。浸入PH值測紙,立呈向黃趨紅的區間范圍。
“這樣的水質!已經達到極酸的濃度,說明洞內已有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和礦體巖層水的侵入,污染程度極其嚴重。必須要作為重點寫出專題報告,向六盤水特區、市縣及省里、局里提交。如不及時治理,老百姓的生命、牲畜農作物的安全、森林的保覆以及水土流失等環節的災害將嚴重加劇。”他鄭重其事地說著。
劉龍材,就是這樣一個人。工作期間,由于水土不服,加之于早年跑野外落下的腿疾,他忍著上吐下瀉和關節疼痛,每天帶領隊員爬行三十多公里的山路,攀懸崖、摸夜路,有時還私人花錢請當地農民帶路。沿著地質區域圖所勾畫的路線,行進在探索治理硫氟的踏勘之路上。
工程師曹衛鋒所帶一組四人,肩負起走村入戶調查的重任。雖然饑渴暫不成問題、行路也不至于如劉龍材他們那樣的艱難,但由于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村寨里的老百姓懼怕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和尚未開放的意識觀念,見到陌生人的到來,便慌忙閉門鎖戶,或避而不見或逃之夭夭,為調查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這天,他們在山間古驛道上遇見有馬馱的老鄉,曹工便主動詢問。
“老鄉,你用馬馱馱水要走好遠的路?”
“頭十里路的一個小泉井里打的水,一天最多兩個來回。”滿是氟斑牙的壯年人答道。
“那么,你寨子頭都是像你這樣馱水喝?勞力少的家庭咋辦呢?”曹工更想深入地了解打探。
“那都沒辦法嘍,只有喝寨子附近塘塘頭的水。前頭寨子有家老人過世,那里人多,你們可以仔細問下,跟到我走就行。”壯年人似乎給了曹工很大的面子。
進入寨子,吊喪的響器聲老遠就可聽到。前面就要接近喪主家,從喪幡的節數可以看出,所故之人也就六十來歲。一幫正在吊喪的育齡期的男女看見他們,蜂擁而散,不大的院壩里只剩下年長的老人和兒童。
為接近他們,曹工畢恭畢敬地向逝者家屬敬了2元的禮錢、點上三柱香,在靈牌前叩首禮拜。
曹工在說明來由后,便與一位年長的老者拉起了話匣。
“這個堂幺弟就是上山砍竹子遭摔死呢,不到六十歲,骨頭、腳桿耙得很。這點水土不好,喝的水都是黃黃呢,還有點澀口。年紀輕輕的都牙黑、骨頭松,做哪樣都不得行,沒力氣做活路。”
“那么,有沒有辦法醫治呢?”
“不得行,遭了這種病,無法!”
“得病的人多不多?”
“多很,小娃娃剛生下來,牙齒白白嘞,七八歲以后就開始變黃嘍。外來的媳婦嫁過來,幾年下來也一樣呢黃。”
曹工一行聽后,默默無言,心中都帶有一絲驚訝和愧疚。
院壩上,有些人在敞開的煤火堆上烤著包谷、洋芋和包谷粑吃。曹工一行便借此機會作了一次科普宣傳,提醒大家不要在煤火上烤食物,以防出現硫、砷、汞中毒,并把中毒的癥狀和厲害性告訴鄉親們,讓鄉親們也回去告知家人。
一天下來,兩路人馬各有所獲。白天里外出踏勘、調查,夜間便是匯總“戰果”、分析情況和草擬報告的時間。
招待所宿舍昏暗的燈光下,他們將另外幾個宿舍的簡易桌椅拼湊在一起,攤開區域圖,如同作戰指揮部一般,圖上標記、記載著他們的行程軌跡及問題所在。已經是個把月的時間了,成果雖不斐然,但結論已經明顯得出。
劉龍材一邊敘述、辯論并總結著,一邊饅頭就著開水地補充著他們的能量,期望早日寫出對硫氟公害的地質背景分析、現狀描述和提出從根本上防治的處理意見及建議,爭取盡快提交各級相關部門。
找準硫氟公害癥結
結合踏勘、調查的結論,從劉龍材多年來從事地質資料搜集工作的經驗判斷:當今引起世界關注并危及世界的硫害與氟害,形成了一種新的合并型的災害——硫氟公害。幾十年來正橫行于貴州省盤縣特區及其周邊乃至其他省份的產煤區,并已成為我國硫氟公害較為嚴重的地區,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也是他們此行科技扶貧的主要任務之一。
據地質資料記載:盤縣特區處于所劃的“盤縣一興仁一冊亨硫銻砷鎘組合區”西北部的硫氟嚴重污染地帶,且含硫氟地質體分布較廣。其中首推大方縣的露布400平方公里的含煤巖系,在已探明70多億噸的煤礦中,含硫0.6%-4.85%、含氟18PPm(指1升水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毫克數);另外在夾雜著的大量煤矸石中含硫7%-20%;其次是露布700多平方公里的峨眉山玄武巖組中,含氟上千PPm,散布在各地層的硫鐵礦含硫量達到百分之十幾。
盤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新興的工業特區,作為我國江南煤炭工業基地,硫氟公害的關鍵主因在于不合理開發利用含硫氟地質體而釀成:區域范圍內選煤廠的嚴重污染、私挖濫采的小煤窯千瘡百孔、土法上馬的小煉焦場峰起林立;公用鍋爐煙囪及家庭燃煤爐灶不計其數;煤矸石露天堆積如山,垃圾廢料、被污染的廢土遍地拋撒;加上煤矸石的自然、淺層煤成氣的自漏、含硫氟的煙塵彌漫;區域內酸雨頻繁、污水橫流、酸性泉眼星羅棋布;包谷、洋芋和辣椒等主食糧菜含氟嚴重超標。尤其是盤西一帶上千平方公里區域受害較深,每年有上千萬克煉焦煤煙、上萬噸酸性水、數百萬噸煤泥廢水、上萬噸粉煤灰塵氣和數百萬噸煤矸石等“三廢”污染著當地及其周邊的環境,導致約60%的空間二氧化硫超標;最終形成酸雨不斷,大部份水體和土壤變酸。
硫氟公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破壞人類及物種資源 增加了人患有哮喘、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呼吸道和腸胃消化道甚至突發癌癥等多種疾病,以及使人滿口黃斑牙的“氟斑牙病”和骨頭發脆變形的“氟骨病”等現象的地氟病的產生;造成不少地方魚蝦、鱉蟹、鰍鱔的絕跡,畜禽與鳥獸已處于瀕危邊緣,花草果木和農作物過早衰老、落葉乃至死亡,收成銳減。
二是破壞山地資源 農、林、牧、漁、副業衰減不收,有近一半的耕地水土流失和山林草地退化,生產力下降甚至喪失。尤其是林業、草植業的荒蕪,促使一些地區因此而帶來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塌陷等地質災害,與年俱增。
三是破壞水資源 使許多泉、溪、河、湖及水庫無法達到飲用標準。主要河流的水質硫氟嚴重超標,數十公里的河內物種絕跡;河岸數以萬計的人畜飲水、生活用水均要到遙遠的山溝里的泉井中汲取。
四是破壞古跡、旅游等人文資源 如經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命名、現已載入《中國名勝辭典》的碧云洞(碧云洞又名“水洞”, 位于今盤州市雙鳳鎮西南一公里處,系天然喀斯特溶洞,被列為國際洞穴協會會員之一,現已開辟為碧云公園。),其開發初期邊建設、邊破壞。洞內暗河有污水灌入,洞外又氟硫白煙滾滾,原本是蔥綠的山林坡草漸黃死亡;古跡、古建的材料、雕塑受到酸雨的腐蝕朽爛崩脫,文化遺產遭到嚴重損壞。
鑒于此,劉龍材提出建議:必須要讓全民提高環境治理和健康保護的意識,加強法制觀念,認真貫徹執行《礦產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逐步形成“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良好局面。
草擬報告中提出了應采取的有力措施:
1、要大力發展礦產、“三廢”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回收和處理整治,做到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物盡其用。在及時制止濫采亂挖的同時,逐步創建、增建、擴建一些集中對焦化、煤氣、粉煤灰、型煤、煤矸石、硫鐵礦、石膏等“三廢”的處理設施,充分利用煤矸石發電;建立因技術條件而暫時無法綜合利用的無滲入式的“三廢”堆積場。
2、要做到四改變:
一是改變能源結構,減少型煤的利用。城市普及發展煤氣、天然氣和集中供熱;農村充分利用沼氣、太陽能及地熱等天然能源;
二是改變城鎮體系和工業布局,關停并轉污染大而又難以治理的企業;根據季風的流向,避開東北、西南向的主風流線,對產生硫氟污染物大的廠礦采取集中建造且遠離城鎮和重要農林牧漁副業區的規劃和改遷;
三是改變現有的爐灶具的使用,改造啟用高效節能、少污染的新型爐灶和燃料,并加大研發可消煙、除塵等設施;
四是改變亂堆亂放、亂倒民用及工業垃圾,杜絕建材庫、垃圾場和垃圾轉運場位于城市內、水源旁、石灰巖基巖上的做法;原材料、垃圾的裝運、卸載采用可掩蓋、無揚塵產生的箱體和相對應的處置措施,切保周邊環境無泄漏、無滲透、無污染,保證做到及時噴淋、降解和集中回收。
扶貧科普不懈怠
劉龍材尊重于科學、精準于扶貧、立足于科技、弘揚于科普。他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到貧困地區進行對口扶貧,努力抓好“短平快”扶貧項目,除了能有效地進行科技扶貧外,把增長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密切群眾關系聯系起來、把廣泛宣傳科學普及與扶貧結合起來。
通過實踐,又一次地證明了這一點,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既鍛煉了自己,又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在實踐中學而后學以致用,便是對科學的極大尊重。”
1987年,由于劉龍材科技扶貧工作成績卓著、貢獻優異,被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聯名授予“貴州省優秀扶貧工作隊員”榮譽稱號。
在短短的幾個月科技扶貧時間里,他撰寫了十三篇論文、提出許多寶貴建議,有六篇已在省級報刊公開發表。
劉龍材所撰寫的報告《盤縣特區硫氟公害的地質背景、現狀和防治》曾刊載于1987年的《貴州地質》專業刊物和《六盤水科技》報刊,報告中指出了該地區硫氟公害的成因和危害,提出獨到可行的防治措施。引起盤縣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受到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的好評。
1989年8月11日的《貴州日報》又以《劉龍材提出防治硫氟公害措施》為題,作了長篇的宣傳報道。
短短的幾個月的科技扶貧時間內,劉龍材做出了受人們稱贊的十件大實事:
1、提交開發、利用石灰巖、赤(褐)鐵礦、石膏、無煙煤、硫鐵礦、玄武巖、砂巖、煤矸石等礦產和水資源的合理化建議21份,約5萬字;
2、修編更新盤縣特區礦產資源圖1套;
3、為特區鋼鐵廠和灑基鐵廠選定供礦基地1處和赤(褐)鐵礦普查后備基地3處;
4、分別為六盤水制藥廠、碧云水泥廠及兩廠附近的群眾找到無需施鉆的新水源,并為廠方節省打井費用10余萬元;檢查疏通自流水管道,緩解了坪地區公所及周邊群眾吃水難的問題;
5、完成全特區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塌陷等地質災害(40處)以及主要病態水庫等工程地質(4處)的野外調查,并對其中典型區域及時提出治理方案;
6、向有關部門呈交防治“硫氟公害”和礦產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等環境地質方面的評估及建議;
7、及時為有關部門提供與扶貧工作有關的急缺、急需的地質資料情報和私人有關專業藏書;
8、為編制2000年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出謀劃策;
9、提出發展多種礦業是增強鄉鎮企業、村民自主經營之自力更生能力、脫貧致富好路子的思路;
10、參與電石廠籌建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并提供必要的地質資料。
劉龍材所著的科普文章,體現了知識性、思想性、實用性并重的風格。1993年由貴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20萬字的科普專著《神奇富饒的貴州》圖文并茂,首次發行量達一萬冊,后又再版。該書由多位省、廳級領導題聯贈語,著名作家歐陽黔森先生為其作序。充分肯定了劉龍材先生科學與文學相互兼容、自然與生活的密切相關、科技與科普緊密結合的做學問之真精神,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劉龍材把寶貴知識,無私地獻給了祖國、獻給了所從事的科技事業、獻給了生他養他的貴州高原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在用知識為科技立功、為民眾辦事、為科學普及的道路上,孜孜不倦、默默耕耘,表現了一種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執著追求的思想境界。
牢記初心志不移
六十五年前的上個世紀的1955年,風華正茂的十八歲的貴州貴陽人劉龍材,雙腳跨出中專校門,便背起地質行裝走向了山野溝壑,當上了一名地質隊員。面對蜿蜒逶迤、層巒疊嶂的深山荒野;面對祖國積弱積貧、萬事待興的落后窘狀;他開始了立志圖強、為貴州的地質事業作出貢獻的壯懷歷程。
三年后的1958年,在主持參加的貴州省第一個大、中型硫鐵礦床的發現勘查與成果報告編制中,劉龍材以出色的成績贏得了組織和同志們的好評,被授予“貴州省青年干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榮譽稱號,并在省政府禮堂千人大會上作先進事跡報告。
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驅使他考上了成都地質學院,得以四年的深造。而后,他又幾度積極爭取,先后到貴州大學、廣東、云南和北京等地學習進修專業和外語。省吃儉用地自籌資金數千元購買了書籍,經常出入于大學與單位的圖書館、閱覽室。他虛心請教,自學了水文、檔案、寫作等二十余門學科。堅強執著地追求、孜孜不倦地學習,使他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并應用于工作實踐中。
三十二年后的1987年,知天命的他作為一名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接受了組織的安排,奉命帶領一班人馬到盤縣特區開展科技扶貧工作。任務一下達,他激動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要用知識為貧困地區人民干點實事。”
退休前,劉龍材獲得4個省部級先進榮譽稱號;退休后,獲得的諸如關心下一代工作者、魅力老人、書香人家、科普示范家庭等等榮譽獎項不計其數。
六十余年來,劉龍材的足跡踏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從事于礦產地質、旅游地學、科學普及、文學創作。他是一位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位高產業余作家,筆耕不輟、著書立說、文理兼備。截止2019年在國內外出版、發表了146部(篇)書籍、專著、論文和科普文章近500萬字,其中獨著118部、合著28部。
獨立著書《神奇富饒的貴州》被列入《愛我貴州叢書》首卷、《貴州自然之旅》被列入《走進西部旅游叢書》、《中國·貴州地質礦產資源》被列入《貴州可持續發展研究叢書》、《中國導游十萬個為什么·貴州(二)》被列入《省部級旅游叢書》、《劉龍材文集》被列入《華夏作家文叢》;除此之外還與他人合著編纂了《貴陽市志·礦業分志》、《中國寶玉石業大全》、《中國礦床發展史·貴州卷》等史志類著作;部分文學作品,入選在首套貴州地質文學叢書《高原拓荒人·散文詩歌卷》中。
櫛風沐雨,春華秋實。劉龍材先生“從一個行業專家、學者和作家而走進了社會、走出了國門,并產生了影響。不想出名而出了名,最終成了著名的當代科普文藝家。”(摘自歐陽黔森所作《劉龍材文集》序)
步入耄耋之年后,劉龍材仍然堅持著書,2019年合著的《貴州地質公園·崛起與奮進》地學文化類著作,發行到世界的28個國家。
貴州的瑰麗風光、豐富的自然資源,令這位貴州人頗為自豪。大自然的陶冶,黔山秀水蘊藏的活力,使他對貴州產生了真摯的愛和眷戀之情,劉龍材背記得最熟的一首詩是明代劉伯溫的:
江南千條水,貴州萬重山。
五百年后看,云貴勝江南。
科技扶貧、黨建扶貧、產業扶貧、精準扶貧、全面脫貧攻堅……從貴州省地礦局1986年開始的扶貧工作隊到近些年的駐村第一書記,截至2020年底的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時,橫跨三十四年的貴州省地礦局扶貧史,是一部宏偉大劇的完美落幕。
劉龍材當年所提出的對硫氟公害的地質背景陳述、現狀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議早已被各級部門閱讀、采納并得以實施。“云貴勝江南”那首預言詩,正在或已經變為現實。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的對生態保護的金言玉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在變為現實;加大對山水林田湖草的治理和保護,已經成為國家推行生態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和主抓方向。肆虐在盤州等地的硫氟公害已被擒伏,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的現象已經得到了遏制和消除,正在被潔凈環保型工礦企業、被遍布全國、全省城鄉而建的生態濕地公園、居民小區后花園、農業產業園區及農家小菜園、小花園等恢復生態保護戰略的有力措施和巨大成果所取代,并得以加強和鞏固。
黨的十九大報告,已將我國社會目前的主要矛盾確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主要解決的方向。經過脫貧攻堅的戰略實施,需要與發展的矛盾正在日益縮小并得以逐步改善,老百姓正在向著健康、富裕、美好的生活方向邁進。
劉龍材等一批批扶貧隊員、駐村第一書記們為之付出的辛勞之苦,已化為奮斗后的碩果,造福于人民,輝煌于中華大地。
“脫貧攻堅”戰略的堅韌實施與所獲成果,更是下一步即將實施的“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新一輪戰略的基礎、經驗和開始。
富民強國,永遠在路上!
注:部分資料參考《劉龍材文集》
2020年9月26日
(編輯:作家網)上一篇: 貴州綠色發展的守護天使
下一篇: 鷹嘴巖上的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