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艱難地求學之路
第一節(jié) 在饑餓中讀完小學
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最終取得了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同年我也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原西倉小學又在原程氏家廟復學。西倉小學也屬于原河陰縣官辦,經批準成立校董事會,董事長是國民黨偽鄉(xiāng)長馮紹先。三四位教師都是在本村聘用的私塾的先生。教室有三間瓦房(即祠堂)和兩條沒有門窗的破窯洞。幾張課桌是由幾家私塾湊上來的,大部分是用磚墩支木板當課桌,凳子由學生家長自備。當時盡管家里很窮,父親還是帶我到校報了名。學生都是附近幾條溝的農家子弟,一共有五六十個學生,分兩個年級。過去讀過私塾認識幾個字的大一點孩子編入二年級,教室設在詞堂;沒讀過書出上學的的編入一年級,教室在靠山窯洞里。我分到一年級,開始學寫字用得不是筆不是紙,用得是黑漆木板粉筆或石板石筆。黑板粉筆石板石筆家里無錢,父親給我準備了一塊普通木板,粉筆是從姥姥家借的。一年級剛開也沒有課本,有兩門課。識字和查數(shù)。教識字是程紹周老師,教一些單字:“山、河、土、地、人、家、大、小、上、下、左、右等等”,順便也學注音符號,注音用的還是解放前的注音符號。因為家里窮,我是穿的最破爛的孩子,平常很少同學在一起玩,總感到低人一等,平常只顧認真學習。為人老實,經常受人欺負,老師也認為家里沒勢力,把我當壞典型,特別是紹周老師,經常挨他的板子。有次手都打腫了,根發(fā)面饃一樣,疼的掉眼淚,回到家里痛得不敢端飯碗,也不敢對家人說。他上課,不準上課解小便因為喝的都稀湯寡水,小便多,幾次尿到褲里。教查數(shù)的是馮俊英老師。因為查數(shù)查的比較快,還會簡單的口算加減,所以經常受到他的表揚。到了二年級,有了課本,語文用的是“民國小學一年級課本”。記得第一課是“國父遺像,將主席像”,第二課是“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游戲”。因為要練大、小字,父親給我準備了筆墨紙硯、作業(yè)本等。到了二、三年級課文中,課文中有好多勵志篇,例如:“司馬光砸缸”、“匡衡借光”、“陶侃背磚”等等。這些對我一生教育、影響很大。要學好就得頭懸梁錐刺股專心致志,不怕吃苦。二、三年級教《國文》的是程子箴老師。他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每篇課文都得要求會背。早上輪流到他那背書,背不會,下去再來背,一直到背會為止。指導學生寫毛筆字,教學生怎樣握筆、運筆,每個字要求橫平、豎直、撇如刀、捺如鐵,一氣苛成。寫好每個字都經他改,寫得好打圈,不好打叉。我的字就是那個時候打的基礎。1947年春,因為家里實在供不起,休學在家了一期。
1949年秋季又回校復課,還跟三年級上課。秋季剛發(fā)了新書,下課活動書沒拿穩(wěn),刮大風,就被大風卷跑。這是我一生最痛心的事,也不敢給家里人講,家里也確實沒錢再買。上課沒了課本,和同桌共用,回家就借同桌的書把作業(yè)做完。以后又被同學從山上撿回還給我,可惜已經學完。教唱歌的是馮文法老師。最是我難忘的一首歌是“放學回家吃飯”,歌詞大意是“放學回家吃飯,飯是哪里來源?……”唱到這里,我就感到心酸,父母供我上學多不容易!再不好好學,對得起父母嗎?這首歌激勵我恨下功夫,不辜負父母。我也真下了功夫。為了練好毛筆字,我真把父親留給我的瓦硯被磨穿了,沒有了硯臺,又沒有錢買墨水,就掃鍋底灰、燈灰自己加水做墨水。到了高年級又興用鋼筆,沒有錢買,我就用鐵皮、竹筒自己做了一只蘸水筆。作業(yè)本是反正兩面寫,真不能用時,把作業(yè)本打成紙漿,烘干做成紙再用。
解放后,教師是外地公派的,因離家遠,常住校。因我村離學校近,教師用水,都是由我擔水給學校送的。家里沒有油點燈,因家里離學校近,父親到學校借用老師的燈光做作業(yè)。做完作業(yè)老師有一本書《十萬個為什么》我特別喜歡看,這本書里面有很多天文地理知識,例如“火山是怎樣形成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等”,使我增長不少知識,引導我愛上了自然科學。也巧,使我將來從事了地質工作。
我上小學時,因家里窮,為人實誠、老實。卻常被一些富家子弟看不起,還無中生有的在墻報上說我的壞話,休辱我,當然我也無處申訴,只有忍辱。
第二節(jié) 每天跑十幾里路,兩年念完高小
1951年春,初小畢業(yè),當年參加了初小升高小的統(tǒng)考,被錄取后分配到蔡村寺完小。學校離家有五六里路,早上得起得很早,中午來不及回家吃飯,母親每天都得起得很早準備好早飯和中午帶得干糧,早上天不亮就得往學校趕,一路摸黑去上學。剛開始學校連開水也沒有,中午喝涼水啃干饃。后來學校怕學生生病才供應了開水。上高小五年級時我得的黑熱病還沒有好,就利用星期天到高村衛(wèi)生院打針。
蔡村寺完小是剛成立的帶帽完小。新增加的兩班五年級因缺乏教室,上百個學生就擠在寺廟的北大殿。教師也都是各小學抽調上來的。五年級當時只開了《語文》、《算術》兩門課,教語文的是剛從西倉(牛口峪)小學調來的段松鶴老師,他既兼班主任又是全校的教導主任。語文教得很好,印象最深的是在課堂上講標點符號正確使用和標點符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他舉了一個例子,一次主人雨天不想留客,就寫了一篇告示,內容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貼到墻上,因為沒有加任何標點,客人看到,加了如下標點,“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告示的意思正好和主人的原意相反。通過這個例子,說明標點符號在一篇文章重要性。
剛上高小,又一次碰到意外,課間操和一個同學在早場玩雙杠,那個同學突然從雙杠上掉下來,被路過的教導主任的段松鶴看到,那個同學是他小學教過的學生,可能有點偏心,不問清楚,就說我把他拉下的,批評了我一屯,這一次在幼小心靈中,又一次受到莫大的委屈。
上六年級時,學校騰出了教室,把百十個學生分為兩班,即甲班、乙班,我被分到甲班,班主任是陳柏林。教師配齊了。科目增加了《地理》、《歷史》、《自然》、《體、音、美》。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套高小教課書,這套教材對我來說增加了不少知識,至今我還完整的保存著。
六年級對我印象最深是班主任陳柏林老師。他任我的《語文》課,他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提倡學生練毛筆字。每周布置一篇作文。我最怕寫作文。文字素材缺乏,又不善于組織,每次都是三分,當時實行五分制。我喜歡寫毛筆字,經常得五分。另外他提出甲班、乙班互改作業(yè),這樣使學生有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又鍛煉了學生的判斷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為了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學生都是農村孩子,沒有出過遠門。為了讓學生出去長長見識,1952年秋組織全班同學到邙山參觀國內最長的黃河大橋。來回上百十里路,因為路遠,讓學生早上六點鐘自帶干糧到校操場集合,排好隊集體出發(fā),由他親自帶路。路上怕有的學生掉隊,宣布了路上不準離隊亂跑。因為有的學生年齡小,已經走了三個多小時,老師怕累著這些學生,上午十點到達樊河完小后,老師安排稍作休息。樊河完小老師一看是兄弟學校師生,要到黃河鐵路大橋參觀,接待非常熱情,連忙燒了一大桶咸菜湯,給學生長途跋涉的身體補充的水分。這讓我們全體師生十分感動,由學生代表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貴校領導提供的茶水。稍作休息后,補充了水分,恢復了體力,學生熱情高張。離目的地還有二十多里,老師怕當天回得太晚,家長著急,不敢多停留,就立即啟程趕路。中午十二點,到達邙山山頂,全體師生在高處遠眺了黃河大橋,看到南來的火車鳴著汽笛向北鉆入山洞又跨過黃河大橋向北即逝而過。經老師介紹這條鋼鐵長龍就是京廣鐵路,它是祖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這以前大部分同學從沒有看到過火車。這一次真看到了火車,然后又下山,想在近處看看黃河大橋南。到了黃河南岸,看到鐵橋像一條線一樣橫跨黃河南北。工人真了不起。想起在學校經常唱的一首歌“咱們工人有力量”歌詞是“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蓋成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得世界變呀變了樣!嘿!發(fā)動了機器轟隆隆響舉起了鐵錘響叮當,造成了犁鋤好生產喲,造成了槍炮送前方!嘿!嘿!嘿!嘿!咱們臉上放紅光!咱們的汗珠往下淌為什么
為了求解放為什么為了求解放嘿!嘿,為咱全中國徹底解放!
為了加強感染,又重復唱一遍===========
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蓋成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得世界變呀變了樣!嘿!發(fā)動了機器轟隆隆響舉起了鐵錘響叮當,造成了犁鋤好生產喲,造成了槍炮送前方!嘿!嘿!嘿!嘿!咱們臉上放紅光!咱們的汗珠往下淌為什么為了求解放為什么為了求解放嘿!嘿,為咱全中國徹底解放!”我想將來自己也要當一名工人,投入到祖國的大建設中,修更多的鐵路,建更多的工廠。
下午老師又帶我們參觀了“橋南鐵路小學”。聽了人家老師講得地理課,又參觀了人家教室里的地球儀和看了掛在墻上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看到祖國幅原遼闊,將來能參加了工作,正等待著我們去建設她。到了太陽快落,還是興致未盡。在老師的催促下才排好隊返回。走到樊河完小天已經完全黑。這時隊伍已經不成行,年齡小的已經走不動,老師不得不,要三、五成群,要互相照顧,由老師壓尾把學生一一送到家,我走到家,已經是半夜了。盡管很累,但通過這次參觀,大開了眼界,長了知識,感到收獲很大。
五三年春天臨畢業(yè)前,班主任陳柏林老師又帶全班同學到滎陽省建材廠參觀。滎陽省建材廠當時是省里最大的用機械化生產磚瓦的專業(yè)廠。據說鄭州市蓋大樓用的磚瓦有三分之一都是該廠的。首先參觀了機械化生產流水線車間,,從半泥、捝坯、裝窯、出窯全部使用機械化流水線。看到機械化生產就是好。但要想掌握機械化生產,就得先學好文化知識。通過參觀促使我們好好學習,掌握好現(xiàn)代化的機械化生產知識,將來才能投入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高小兩年,也給貧困家庭增加不少負擔,使父母作了不少難。買書、作業(yè)本、筆墨紙都得花錢,雖然有了地種,但只有一畝半種糧地,一家四口人,打的糧食還是不夠吃。家里連吃、穿都顧不住,要拿出錢供我上學,也實在不容易。要花錢,就得靠母親夜里紡線、養(yǎng)雞賣雞蛋換點錢,我深知錢來的不易。當時學校要求學生愿意參加參加少先隊,提出申請,我聽說批準后,要五毛錢買紅領巾,我想為五毛錢,再不能讓家里作難,就沒沒有提出申請。后來母親看到人家孩子都戴紅領巾,問我為啥沒帶?我哭了,說:我不是不想戴紅領巾,而是看家里拿出五毛錢,實在難。不戴紅領巾,只要好好學習,戴不戴沒啥。母親看到我說這樣的話也痛心的哭了,說:不戴紅領巾,讓人家瞧不起,說你表現(xiàn)不好,你要申請加入少先隊,說啥話也要給你準備五毛錢,但我還是這五毛錢來之不易,臨到畢業(yè)也沒有提出申請。
第三節(jié) 艱難的三年初中
1953年夏高小畢業(yè)后沒幾天,由班主任陳柏林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到廣武參加成皋縣第一初級中學高小升初中統(tǒng)考。筆試考兩門:《語文》和《算術》另加一門口試,一天考完。考前父親托人給當時的教導主任于海闊寫了一封叫我叫我給本人,錄取時給予照顧。我生來性格耿直,考試全靠自己,考不上就回家種地,不靠后門上學,就把信撕掉了。考試結束,顧不得看考題答案,急著回到家里幫家里干農活。往年招八班,今年只招三班,五中取一。錄取通知下來,沒有我,就安了心在家種地,在家好好干活,減輕父母負擔,改變家里一窮二白面貌。想到真錄取了,也不一定上得起。誰知學校不久又擴招了一班,第二批錄取有我。當時我正在黃河北灘區(qū)割草,父親托人過河通知我被錄取了趕緊回來。聽到錄取,我也高興不起來,明知在上三年學更難熬,我也不想再上。但父母父親既然托人來叫了,還是想讓我繼續(xù)讀書,將來有個好的前途。我想不能辜負了他們,也只好乘船回到家準備到學校報到。聽說上中學要住校,在學校搭伙,母親趕忙給我準備了鋪蓋、碗筷,為交書本費和伙食費,又臨時借了兩塊錢交給我。當天父親送我報了到。報到后被分到丙班,班主任兼教《語文》的是個女老師,叫徐文周。全班五十個學生,有七個女同學。安排好座位和學號,我的學號是1013。上課了,第一堂課是語文,徐文周老師教《語文》課很有要領。她特別重視課文的朗讀,每教一篇課文都是先由她領讀。她朗讀時快慢節(jié)湊,到哪里停頓掌握得很好,而且很富有感情。學生都喜歡聽她的朗讀。通過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課堂上她不但自己朗讀,還經常讓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掌握好字、詞、句的時間和感情上的抑、揚、頓、挫的人表達。一次讓我在班上朗讀一篇課文,本來我就不善于朗讀,也不知是過于緊張,朗讀得一塌糊涂。平時我的語文水平就很差。盡管她教得好,我卻沒學好。也努力了,怪我生來就沒有學習語文的天賦。期終考試,其他科都是四分以上,唯獨語文我只得了三分
她在教學中,對每篇課文哪一部分是平敘;哪一部分是插敘;哪一部分是倒敘;段落劃分,為什么這么安排?句子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主、謂、賓語、標點符號的應用等等都講得清清楚楚。
在教學中,她特別重視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每學完一篇課文,都要學生寫一篇作文。碰到好的作文拿到課堂上講評。我最怕作作文,一次我寫了一篇作文。大意是:在飯場吃飯時一位同學不小心掉了一塊饃,我撿起來吃了。并借題發(fā)揮,說農民種地不容易,應該愛惜每一粒糧食,要是大家都作到了就給回家省了多少糧食,支援國家建設。我估計這篇作文會受到表揚,沒想到她在班上點名批評我,說我不應該這么寫,不應該提倡這種精神。我想徐老師不知道我的出身,從小要過飯,對一塊饃也這么愛惜,估計徐老師她沒有在農村種過地,不知種田的苦,也沒讀過這首詩,
要不不會對我這篇文章一分為二的看待。
又一次下晚自習她到男生宿舍檢查,一個同學和我開玩笑把被子掀了露出光屁股,剛好被他看到,第二天在課堂上批評我,說我在宿舍打架,光著屁股,故意給她難看。當時農村都不富裕,十幾歲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光屁股睡覺,我那是故意的。作為女老師檢查男生宿舍不應該如此忌悔,更不應該沒有弄清事實前在班上公開批評。從此她把我當作調皮的壞學生,并介紹給三年級的新班主任,使我在三年級一開始就背上壞學生黑鍋。
上三年級時,換了班主任,是教《幾何》的任海涵老師。他書教得好,學生都愿聽他的課,對學生也很負責,下了夜自習還要到班上檢查學生一天的紀律,對學生管理得也很嚴,要求每周寫日記,并親自批改,發(fā)現(xiàn)哪個學生有思想問題,就個別談話幫助。班級舉行什么比賽,經常都是第一。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比其他班級好,其中有兩個,學生被保送上高中。班上同學也十分團結友愛,能互相幫助,例如我家庭比較困難,王祥同學在生活上經常提供幫助,我肚子餓了,他家里帶的饃經常送給我吃,看我沒穿的,幫我做了一件褂子。對班上集體的事情,都搶著干,例如有兩個同學給班上點了三年汽燈,三年級時,班上買了一把推剪,我自報為同學理發(fā)。剛上三年級時班主任聽前班主任介紹我是個壞學生,他特地安排我和一個女同學坐同桌。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我不是個老實學生。學習特別努力,特別是他教的課《幾何》,考試經常得滿分,平常經常安排我寫板報,還讓我?guī)椭鷮W習不好的同學學《幾何》。改變了當初對我的看法
有一年糧食部門不再供應學生伙上糧食,學生背的糧食又不夠吃,學校發(fā)動學生到地里掐老七角芽菜,蒸七角芽包子,七角芽窩窩頭,七角芽饃,熬七角芽面湯,就那還不叫隨便吃,每人一個包子或一個窩窩頭,為了讓學生吃飽,七角芽洗面湯隨便喝,湯喝得多,尿多,一下課就趕忙往廁所跑。學生經常餓肚子,上體育課跑八百米,部分學生一半就昏倒了,很少學生能跑完全程。學校把吃不完的七角芽,曬干堆到倉庫,以備過冬。有的學生,把七角芽窩窩頭帶回家給家長看。七角芽七角芽窩窩頭吃了一段時間后,學生接二連三得盲腸炎,半夜往鄭州抬作手術,學校也怕了,才讓學生停止吃七角芽。
在初中的三年中,學生都是來自農村,當時的農村貧窮戶多,除了家里有人在外工作,會有點現(xiàn)錢,多數(shù)家里沒人在外工作,學雜生活費,也都是賣雞蛋拿農副產品換點錢。我家地少,打的糧食還不夠吃,沒有多余的農副產品還錢,又沒人在外工作提供幫助,每月得交五塊錢的伙食費,確實也真拿不起。只有背糧食頂伙食費。當時我身體比較瘦小,每個月都得背三、四斤糧來回幾十里路背到學校。家里真沒錢沒糧,愁得是每次哭著回去,又哭著回來。家里沒錢沒糧,但學還得上,可學校每星期都公布欠伙食費的學生名單,每次看到有我名字,催債如催命,欠債欠如命,明知家里沒錢沒糧,就只有欠著。一連三星期都沒回家,母親急了,托父親送來30斤面,還不夠還賬。臨畢業(yè)還欠學校兩塊五毛錢伙食費,辦不了離校手續(xù)。沒辦法,借了李發(fā)合同學兩塊五毛錢才清了伙食費。
初中三年,我是經常身無分文。夏天就一身單衣,也沒有洗換的,幾星期不回一次家,滿身臟兮兮。冬天就一身掛桶棉衣,也沒有襯衣,一冬不洗不換,難免還生有虱子。早上上早操天冷,衣服單薄,寒風刺骨,手上凍腫的跟發(fā)面饃一樣,出滿凍瘡。上體育課或課外活動,鞋子破了,經常打赤腳,同學送我個外號,叫赤腳大仙。上三年級時,老師動員叫學生買牙刷牙膏,上體育課都得穿三角褲頭。我一直都沒有賣。快畢業(yè),我早上摸黑又打爛班上一個洗臉瓦盆,老師提出叫我賠償,可我連伙食費也交不起哪有錢陪,一直拖,最后好心同學給我打了圓場,假說街上沒有賣的,使我過了難關。
平常身無分文,為交兩分錢團費,三年都沒有寫入團申請。一直掃快畢業(yè),聽說對報考錄取有影響,才申請人了團。臨畢業(yè),我只有一年級上學期一門《語文》是三分,“其他科目都是四分以上”,差一門不夠條件保送上高中。(1954年成皋縣滎陽縣合并,學校改為“滎陽縣第三初級中學”)下圖為初中畢業(yè)照
老師動員我報考高中,我哪有條件!聽說上中專有助學金,吃飯不要錢,計劃招生,包分配。想到早參加工作,早改變家里貧窮面貌,我執(zhí)意報了中專。初中三年的集體生活,給全班同學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幾十年后同學碰面,還不忘初中三年的生活。
第四節(jié) 身上經常沒有一分錢,唸了三年中專
參加中考,因為太緊張,數(shù)學沒考好。第一志愿鄭州機器制造學校沒被錄取。被第二志愿“西安地質學校”錄取了。通知報到前學校要體檢報告,要到鄭州去體檢,我沒出過遠門,父親提出帶我去,為了省錢,我說我一個人去,母親不放心,給我準備了兩天的干糧上路。早上步行四五十里到滎陽,再乘火車,到鄭州后已是下午,趕忙到解放路教工醫(yī)院體檢,拿到體檢書后,為了趕火車,十字路口不知道看紅綠燈,又差點被氣車撞到,汽車急剎車,挨了司機一頓罵,說我“不要命了”,真是差點沒有命。急忙趕到火車站,已經沒有返回的火車,在車站地上睡了一晚,第二天才趕回到家。回到家后,又為上學的路費犯了愁。去西安的火車要五元錢,先向生產隊借錢,說收了秋就還,當時隊上沒錢,只有另想辦法。
為籌被五元路費,母親費盡了心機,沒辦法,找了已出門大姐,她也不富裕,硬要她湊五元錢。路費湊齊了,又想到我將要遠離開家,擔心我能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在家再苦再難,到底是有親人在,出外有了難靠誰?離報到的日子還有幾天,要提前準備好要帶的行李:夏天穿的、冬天穿的、鋪的、蓋的,雖無錢添新,只有把原來有的拆拆洗洗,該補的補補,該縫的縫縫,還不放心,怕衣服破了,又給我準備了針線包。臨走母親一早給我拍了幾個純蜀黍面餅,這在平時是很吃的,又煮了幾個雞蛋,雞蛋是最近攢的,知道我要走沒有買,雞蛋我不,說,留下給父母吃,這那會扭得過。母親打好包裹,父親一再叮嚀,說路上要注意安全,走到要回信,并提出要送我,我說我能背的動,不用送。看到年邁的父母,兒子要出外求學了,不知心里啥滋味,要說的話太多了,不能再說了,強忍著笑,讓父母放心,兒子會自己照顧自己。
背著行李走四十多里到汜水車站趕火車。走到半路,被一個丟了東西的人攔著,懷疑我撿到他的東西,不容我辯說,強打開我的包裹檢查,結果沒有,就讓我走了。沒想到剛開始就真不順利。到汜水坐上到西安的火車,一天一夜都沒敢合眼。除下看好自己的行李外,就是思前想后。想到父母供我上學讀書之難,又想到自己將來怎樣報答。到達西安后一出站,一眼就看到學校迎新橫幅,先到接待站報道,后坐上學校接新生的汽車直拉到學校。到校安排住下后,集體到食堂吃飯,八人一桌,主食是大米、白膜,隨便吃,在家過年也沒吃過真好。第二天學校叫報專業(yè),學校就兩個專業(yè),一個是地質,一個是測繪,我報了地質專業(yè),地質專業(yè)一共是個教學班,我被編到133班,(“1”代表一年級,“33”是建校以來地質班的序號。)班主任臨時指定了班長,又召集團員成立了團小組。我們班只有四個團員,我被選為團小組組長,負責發(fā)展團員,又兼班里的生活委員。我們班一共50個學生,兩個女生。全年級八百名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陜西、河南農村。陜西籍占三分之二,河南籍占三分之一。單滎陽就有八個,都是第一次來外地上學,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該外親,所以經常在一起玩。陜西人看不起河南人,稱河南學生是河南蛋。因為解放前有很多河南人挑著擔子到陜西逃荒,故陜西人稱河南人是河南擔。河南來的學生都比較窮,大部分穿的都是老粗布,大褲襠、對襟褂,第一次出門,家鄉(xiāng)觀念很重,在一起說河南土話,愛聽河南梆子戲,聽不懂陜西話和陜西戲秦腔,所以課外活動一播放河南梆子戲,河南學生就都集中到操場。河南學生在老家吃慣老家的紅薯、稀湯,在這里天天大米干飯也不習慣,再加上換了環(huán)境,又遠離了老家親人,時間一長,不少學生還生了病。我就因為生活不習慣,得了得了一場大病,吃藥長時間發(fā)燒不下,到大醫(yī)院一檢查是得了胸膜炎,引起胸腔積液,需要住院抽液治療。怕父母擔心作難,沒敢給家里說。為不耽誤上課,沒有住院,堅持在學校吃藥、打針,最后燒退了。因沒有抽液,胸腔內留下液體的陰影。
還有一個和我同來學校的河南老鄉(xiāng),在校得病不久就死亡了。學校通知在農村家長來校處理后事。貧窮的父母艱難地又從千里之外的農村來到學校,看到辛辛苦苦撫養(yǎng)又供到初中畢業(yè),滿懷希望地送外出讀書的兒子已經死去,泣不成聲。我親眼目睹了這樣的事實,也不禁落下了同情的眼淚。但這不能說老師對學生不關心,往往從貧窮的農村來到城市里的孩子多有自卑感。父母不在身邊,得了病又不愿意給老師講,硬挺,所以才釀成這樣悲慘的后果,給學校也敲了警鐘。
大部分從農村來的學生,來到學校這個大集體還是感到學校的溫暖。特別是我們班的班主任,她是剛從大學畢業(yè)教我們化學的身材嬌小富家小姐,不但教學很認真,而且待學生也很好,知道學生都是來自四面八方,初來咋到,感到生疏,她像家長一樣關心每一個學生,沒有一點看不起農村來的學生。任班主任不久就利用星期天自費組織全班同學到西安蓮湖公園開展集體活動,使全班同學特別暖心,感到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學生開始上課。第一學期,課程還是以普通課為主,有《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政治》另加一門《普通地質學》。學生學習都很認真。教語文的是一位中年女老師,很有才華,她丈夫是本校語文教研組組長,陜西作家協(xié)會理事,已出過不少作品。她除教好課本內容外,還給學生布置了不少課外閱讀材料。例如,楊沫的《青春之歌》剛一出來,她就節(jié)選了部分內容朗讀給學生聽,朗讀聲音特別甜美,跟電臺的廣播員一樣。通過聽他的朗讀,認識到像林道靜一樣一批革命青年,不屈不饒的革命精神和《青春之歌》中的語言之美。從那時起,我也愛看起了革命題材的小說。說語文老師很有才華,一點也不夸張。又如,1957年《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剛頒布下來,她就教會了我們用漢語拼音拉丁字母學會了漢字拼音本和漢字的平、上、去、入標記。同時又在班上教唱了漢語拼音拉丁字母歌,他跟英文字母的讀音不一樣,讓我們記住了漢語拼音拉丁字母的漢語讀音。這在正規(guī)學校,就連師范學校也不會這么快的開展。看出她接受新東西有多么快,教學生又多么超前。教高等數(shù)學的,聽說是開封師院畢業(yè)的廣東人,個子很矮,喜愛足球,跑得很快。踢足球前鋒,經常參加校際比賽。說廣味的普通話,學生也能聽懂。他教高等數(shù)學,介紹學習數(shù)學公式的技巧,一依靠理解,二靠活用,用得多了自然就記牢了。平時他布置作業(yè)很多,她還喜歡讓學生上課堂上板書,這樣等于全班學生又復習一遍,效果很好。一次同時叫三個同學,其中有我,上堂同作一道題,我做的最快,其他兩位也都做了出來,他笑了,他笑的不是我作的最快,而是笑他講的東西學生都掌握了。教《普通地質學》的老師是湖南人,說一口濃重的湖南話,把“一公斤”,說成“一根筋”講課使一部分同學聽不懂。不過他講也很認真。《普通地質學》,是地質專業(yè)的入門課。一開始講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成和組織結構、地殼的組成成分、地殼運動和不同時代地層巖石的特點等等,是學生也很感興趣。
第一學期,快過冬了,學校準備了部分棉衣、棉鞋,補助給部分困難學生,看到我穿的鞋破了,補助了我一雙棉鞋。放寒假了,很想家,但沒有回家的路費,給家里寫了封問候信,說我在學校很好,學校食堂不停火,就不回家了,請父母放心。話雖然怎么說,我還是惦念著家里年邁的父母。漫長的寒假怎么過,起初我想去工地打工掙錢,但冬天大部分工地都停工了。最后想起了買幾張牛皮紙做信封賣,假期很多同學不能回家,肯定都要寫家信,信封不愁賣,賣一個信封能賺一分錢,做一百個信封,能賺一塊錢,假期賣出了兩百個信封,賺了兩塊錢。想起這兩塊錢,夠一學期日用,也減少了父母負擔。
來學校時只帶了身上穿的一套單衣一套棉衣和五元錢,買車票花了四元,還剩下一塊錢,除下每月交團費外,其它沒敢花錢。時間長了,衣服該洗了,但沒有衣服換,人長大了,來到城市跟農村不一樣,日常用品,牙膏牙刷、毛巾臉盆等,見其他同學都買了,沒錢也買不了,暑假兩個月還要到野外實習,衣服不買不行,真沒有錢買,知道家里困難,也不敢向家里要,沒辦法,想起初中有個最要好的王祥同學,他沒再上學,已經參加工作,給他寫了一封求援信,沒想到,一次就給我寄來三十元錢,真是同學之情深如海,在患難時候能幫助我,使我感激不盡終生難忘。考慮錢來之不易,離畢業(yè)還有兩年,有了錢也不能亂花,盡量儉省著用,因為要到野外實習,衣服是必須買,最后撿最便宜的買了一套學生裝和一套秋衣,要穿到畢業(yè),總共花了不到十塊錢。日常用品,也是撿最便宜的買,剩下的錢要儉省著花。
學了《普通地質學》后,學校要組織一次野外實習。實習基地在西安市南郊的終南山,海拔一千多米,來回一、二百里。實習像部隊拉練一樣,要求學生午夜12點鐘起床吃飯,帶住水和干糧出列隊出發(fā),晚上一百多公里有的同學實在忍不住邊打瞌睡邊走。上午九點鐘才到達山下,本次實習目的地。老師宣布了注意事項和注意安全。隨即沿上山小路,老師邊講,學生邊觀察,中午十二點到達山頂。站在山頂,北望西安市一覽無余。吃了午飯稍作休息隨即返回,晚上這十點回到學校,不少學生腳底磨了泡。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實踐了書本知識。初步認識了巖石,地層和地質構造,收獲不小。
我記得除四害是1956年初提出來的,當時在初中我寫了一篇周記“掏麻雀”,意思是星期六晚上邀了幾個留校同學到農民家掏麻雀,掏了好幾只,交給學校,還得到班上的表揚,這篇周記老師給我滿分。到1957年春又掀起了“除四害”的高潮,西安市發(fā)起了全民除除四害運動。打蒼蠅給學生規(guī)定了每天至少要上交多少,天天公布。星期天發(fā)動全體學生、機關干部全體出動和麻雀打疲勞戰(zhàn),學生爬到樹上搖旗吶喊,到處放高音喇叭,讓麻雀無處躲藏,自帶被擒,疲勞一天,收獲很少,這在現(xiàn)在看來真是勞命傷財。后來打麻雀有違生生物圈平衡,給麻雀平了反。
這年春天,很長一段時間晚上經常失眠,昏迷不振。不知是想家,還是生活有壓力,夜里還經常做夢,老夢間在老家的生活。說來也巧,離快放暑假前幾天,接到家里的來信,說要寄錢來,要我一定回家看看,我理解父母的心情,實際上我也想回家,離家快兩年了,對家里父母的生活很不放心。馬上回了一封信,說不要寄錢來,同學支援我的有錢,等到野外實習完一定回家。
考試一結束,馬上要進行野外實習,地點在陜西銅川。一年級一共有四五百個學生人,每人發(fā)了一只水壺,打好行裝從西安乘火車當晚到達銅川,住在學校備好的敞篷里,前半夜如入蒸籠,都沒有蓋被,后半夜又凍得全身發(fā)抖,一夜都沒睡好,第二天搬到一個單位大禮堂,夜晚打地鋪睡,這樣壞的環(huán)境倒治好了我的失眠癥。銅川在陜西省中部,盛產煤炭,號稱陜西省黑腰帶,老百姓的灶火旁就是煤層。參觀了銅川附近的煤礦。后由老師帶領到野外查看石炭紀地層剖面。出發(fā)前老師讓同學帶足鹽水,以防出汗脫水,帶上大蒜,以防晚上著涼拉肚子。經過幾天的踏勘,認識了石炭系的地層和所含的大量的植物化石。最后到達地礦部石油勘查大隊基地休息,作了野外實習總結,集體返回學校。
回校后,學校宣布正式放暑假。當天我就花了四元錢買了回家的往返半價車票,當晚帶上晚飯吃得白饅頭坐上回家的火車,第二天中午到達上街火車站,下車后先到馬固完中看望初中的老同學,相見該外親熱,難忘初中三年之友情。遺憾的是再不能在一起共讀。下午趕到了家,母親慌忙給我做飯。我放下行李,看水缸盛水不多,說:“讓我先去擔水”。父母年紀大了,我每次回家都是先把缸里的擔滿。缸擔滿后,看到母親給我做的是白面湯、白面烙饃,使我一陣心酸,你們在家吃糠咽菜,省下好的給我吃,我哪能吃得下去。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堅持不吃,不吃吧,母親又不高興,我就提出咱們都吃,吃了晚飯,母親又催著我換衣服,知道我臨走只帶了一身單衣,離家一年了,臟了,破了,緊該換了。走后趕忙又給我縫了一身白粗布單衣,等人回來現(xiàn)在回來了,趕忙催我換上,舊的要給我洗,我說:“不臟,在學校剛洗過,”哪能拗得過,做母親的兒子再大也是孩子,堅持給我洗。她邊洗,看到了就心里放下了心,我知道,父母沒話說,話也都在肚里里。連忙催我趕快睡覺。
第二天我就跟父親下地干活。農民常說“種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多上糞,才能多打糧。往地里送糞是最累的活,不讓父親干,我來包下。送糞得先把糞一擔一擔擔到大坡頂,再用獨輪車把糞送到地。土糞送完送茅糞“即茅廁的糞”茅糞得用茅罐一擔一擔往地里擔,因為離地較遠,半個月才把糞送完。來到家后,吃的沒有變,還是粗糧、紅薯、稀湯、瓜菜代,在學校想吃也沒有,感到這才是吃了十幾年的家,雖苦,迫不得已也不想離開。假期有閑就在母親身旁,幫母親做家務,燒飯、洗衣、推磨、掃地,讓她看到兒子雖不能長期在身邊,能在身邊一天,就安心一天。假期快到了,母親提出讓我去看看舅父、舅母,我想也應該,要是沒有舅父、舅母,我也活不到今天。我想我還沒掙到錢也沒啥帶,母親讓我把她贊的雞蛋帶去,到舅舅家后,舅父、舅母待我很熱情,看我出外讀書了,將來會很有出息,有這樣一個外甥很高興。說了一會話,問候舅父、舅母身體無恙,我提出家里忙,我得馬上回去。舅母說啥話也不讓我回去,要留我吃飯再走,說不吃飯,以后就不要再來。我只有留下吃飯。假期到了,母親攢的十元錢要我?guī)ё撸艺f:返回車票我已經買好,零花錢我還有,說十元錢就留給恁花吧,看到家里處境,靠種地十元錢不知要用多少汗水換來。十元錢我執(zhí)意不帶,母親說不帶不讓我走,最后把我省的錢掏出親自讓他們看看,才放心讓我走了。
1957年秋季,進入第二學年,普通課就剩下一門《政治》。增加了不少專業(yè)課。有《礦物巖石學》、《礦床學》、《地層古生物學》、《地質構造》、《地形測繪》等專業(yè)課。教專業(yè)課的老師大部分是南方人,唯一一個河南人還是滎陽廣武大師姑人,姓王,真算是老鄉(xiāng),見滎陽來的同學特別親熱。三年級時教我《探礦工程》,印象最深得是:他講巷道掘進特別詳細,如何支護,如何打眼放炮等。專業(yè)課光聽講,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得經常實驗室觀看實物。例如:講到礦物時礦物有晶體和非晶體。晶體礦物要到實驗室認識各種晶體礦物模型。古生物學講到各個時代古生物學化石,也得到實驗室觀看實物。《地形測繪》因為安排課時較少,老師講得太快,不得不靠自學。因為學業(yè)太重,我經常在星期天
到郊外清靜地方自學。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大雁塔慈恩寺,當時不收門票。在大雁塔慈恩寺根據“勾股玄”定理測大雁塔塔高。因為離市里太遠,很少到市里去玩,唯一一次是和同學一起到王寶釧“寒窯”參觀,來回三十多里,怕吃飯花錢,中午又趕回學校。
1957年,全國開始“反右”運動,老師搞得轟轟烈烈,劃了好多右派。上級規(guī)定中專學生不劃右派,只批判有右傾思想和對現(xiàn)實不滿的學生,一年級抓了兩個,停課寫檢查,課余時間搞批判,因為對這兩同學不熟息,也沒參加。有時課余時間看看老師的大字報,感到與自己無關,也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想學好本領,將來多掙錢。聽說河南省中專生劃了好多學生右派,有得送勞改,58年搞極左還餓死好多人。
第二個寒假又要快到了,我又寫了一封家信,說學校課業(yè)很重,想在校復習功課,同時寒假時間過短,我就不回家了。請父母放心,兒子一切都好,錢還沒有花完。并祝父母身體安康!干活不要累著,不要多想,安心過個好年。
由于學習緊張,時間過得也快,轉眼間到了放暑假的時間。這個暑假肯定不能回家,因為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最后一次野外實習。我就提前寫了一封家信,說三年的專業(yè)課學基本學習完,必須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才能真正掌握,要不就畢不了業(yè),寒假一定回去。
這一次實習是承包性質的生產實習,我們班的任務是到陜北油頁巖礦區(qū)搞普查。學校給每個學生臨時配備了必要的裝備:羅盤、鐵錘、放大鏡、水壺等,另全班又配備了一個帶隊老師,一個專業(yè)輔導老師。先從西安乘火車到達銅川,再轉乘汽車到達延安。在延安寶塔山下、延河水邊實際使用了測繪儀器學會了地形測繪,又參觀了棗園和楊家?guī)X革命遺址。兩天后向礦區(qū)出發(fā),步行了一天一夜才到達礦區(qū)。帶隊老師先安排吃住,住的是老鄉(xiāng)窯洞,睡的是土炕,吃的是小米加土豆。專業(yè)輔導老師把同學分為三組,輪流實習學會地形測繪、地質填圖和挖槽探、取樣。地形測繪最累人的是抱標尺,山上山下地形特征點都得跑到;挖槽探、取樣最吃苦,使用鐵鍬挖堅硬的巖石,震得虎口流血也得干。地質填圖是把網點上的地層、巖石構造特點用文字記錄下來,再標到圖上,雖輕松,但跑路多,一出去就是一天。一次出外填圖,天快黑了在山頂上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大雨,也不敢下山,怕山洪水爆發(fā),在山上過了一夜,第二天返回駐地。
八月中旬野外實習結束,返回時一路下起大雪,陜北屬大陸性氣候,來時穿的是單衣,挨凍連夜趕回延安。住了一晚,隨即返校。
返校當天,學校就找我說,有新任務。西安要建玻璃廠,廠方求學校在附近給找玻璃原料。這個任務就安排給我和另一同學。給了我100元錢,限五天時間完成。玻璃原料,一是石英砂,二是石英脈。第一天沿灞河朔流而上,在離灞橋五公里處取了一個石英砂樣,第二天另一個同學要回西安戶縣老家,剩我一人,第三天到達藍田縣進入秦嶺余脈,沿秦嶺余脈向西到翠華山取了一個石英脈樣,第四天回校交代任務,錢沒花完換剩下五十元要退回。學校不要我退回,就當我的勞務報酬,最后我只有留下三十元,其他退給學校。
又到了快要放寒假的時候了,這個冬天特別冷,棉衣破得實在不能再穿,下狠心花了20元買了一套棉衣。這個寒假不能違約,一定得回家看看。
寒假到了,我買了到鄭州的學生半價往返火車票,準備先到鄭州看望在鄭州讀中專老同學,他也是上不起高中,和我一樣才報考中專。他家里只有一個老母親,靠放羊供他讀書。我們是從高小一直同窗到初中,感情也很合得來。上初中時經常同路回家同路回。有一次我兩同路回家,碰到一個化學起痣的,說我臉上的痣不吉利,要我花錢起掉,明知是騙錢的,我當面回答“我就是靠這個痣,才上了初中”。同學對我這一句話,說得既現(xiàn)實又辛辣,諷刺得太好了。以后同學在一起,經常當做笑話來提。在他那里住了一夜,回顧了初中難忘的三年同窗生活。第二天回到了家。
1958年正是“大辦鋼鐵業(yè)”的一年,主要勞力都去山上挖礦石了,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的冬小麥都沒種上,滿地紅薯都沒有收,看著怪可惜的,就撿了些帶回家。到家后,母親看我穿了一身新棉衣,她不知道是我打工賺的錢買的,說家里又沒有給你寄錢我從哪里來的錢買的棉衣,又說她已給我做好了一身粗布棉衣讓我寒假回來穿。我說錢不是我借的,是我參加生產實習,學校給我的補貼,現(xiàn)在還沒花完,以后再要給我準備錢了。聽父親說你走后年咱這里成立了人民公社,農民都成了社員,土地歸生產隊,都是集體下地干活,強勞動力一天記十分,老人、婦女有記八分、年終按工分分成,集體下地干活,效益不是太好,一個壯勞力一天掙十分才合一毛多錢。我算了算,家父母親年齡也都老了,每天都出工一年也掙不了多少工分。為了給家里多掙工分,回來后我也天天參加生產隊勞動。五八年底開始吃食堂飯,家家戶戶都停了伙,鍋也被砸了去煉鋼鐵,我也跟父母到生產隊食堂吃飯,看到食堂吃的也是粗糧、稀湯和瓜菜代。成立了人民公社,農民生活也沒有多大好轉。假期到我隨即返回學校。
進入1959年,國家糧食緊張,學生也執(zhí)行定量,食堂吃飯憑票,我是班上的生活委員,負責飯票發(fā)放。全班近五十個同學,每星期都得到食堂去領全班同學的飯票,然后再一個一個發(fā)放給每個同學,這確實生意想麻煩的工作。我任勞任怨很認真地做好了這項工作,受到同學好評。
最后一學期又增加了一門專業(yè)課《第四紀地質和水文地質》。其它課沒講完的繼續(xù)講。四月底課全部講完。接著進行了畢業(yè)考試,考完因國家急需,不在實習直接分配到各省,我被分到江西省地質局。下圖是我在西安地校畢業(yè)時的照片(58年部屬中專下方歸省管,不久升格為“西安地質學院”,現(xiàn),并歸為“長安大學”)
上一篇: 駐村兩年牽掛一生
下一篇: 奔涌在黔北大地上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