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國土人
在全縣打響扶貧攻堅戰以來,洛南縣國土局的干部們一邊緊張工作,一邊利用“五一”、“國慶”等節假日和周末休息日下鄉入戶扶貧。每每在下鄉返回的途中,回想起幫扶工作中看到的各種扶貧幫困的事跡,還有貧困戶那渴望的目光時,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就想把這些故事分享出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扶貧中來,盡全力用宣傳的方式去引導更多的人關心、幫助貧困戶,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所有人都走上富裕幸福的康莊大道。
1、把幫扶戶當做親人一樣
“趙同志,讓我給你磕個頭,一來感謝你一心為我家著想,想盡辦法為我辦下了殘疾證,讓我家又多了一份生活保障,二來我想讓娃認到你跟前,我和娃她媽都是走不到人前的人,娃開家長會啥的,娃能有個照應。”
同事趕緊扶起欲下跪的老人。“可不敢,老馮,辦下殘疾證是因為你確實有殘疾,符合政策,也是我力所能及的事,至于給娃開家長會這個事,這是好事,娃這么爭氣,學習又好,我一定會去的,讓娃及時給我打電話就行,娃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就來找我。”
這是我在單位門前無意中看到的一幕。若不是親見,我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事情。看著那位蒼老的父親牽著女兒的手千恩萬謝,依依不舍地離開。同事趙武告訴我這是他在四皓韓村華角組的包扶戶,屬典型的因殘疾而致貧的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戶主馮民強,只有50歲,看起來卻像六七十歲,一眼先天性失明,一眼近乎失明。其妻是聾啞人,生活尚能自理,兩個女兒,一個上高三,一個四年級,由于無經濟來源,家里早已一貧如洗。看到他們全家陷入低迷、失落和無力的現狀,同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決定盡心盡力讓馮民強全家改善狀態。
幫扶中他不定期為馮民強家送去生活日用品。積極幫助制定脫貧計劃,宣傳解釋扶貧政策,幫助發展中藥材產業。只要一有最新扶貧動態,就往他家跑,并與馮民強親切拉家常,關心他的身體情況與生活近況,仔細詢問他們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等,寬慰他保持樂觀的心態,并希望他們家在這個充滿愛的社會里,要發揮“自立、自強、自信、自尊”的精神,好好地生活下去,積極面對生活。當得知馮民強跑了多次都沒有辦下殘疾證時,趙武利用閑暇時間,多次跑民政局、殘聯了解相關政策,當他把殘疾證送到馮民強手上時,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我感懷不已,我憣然領悟了“事為小處彰大義,最是細節顯情懷”的意義,明白了只要把貧困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以親人之心與之相處,急之所急,盼之所盼,就能得到理解與支持。
2、做好貧困戶的“聯絡員”
“樊書記在嗎?天又下雨了,我包扶的方憲德屬危房戶,得幫忙組織趕緊撤離。”
“方點文家、閆春智家、賈鎖銀家房子也很危險,麻煩也給安排撤離,辛苦了。”
“該撤離的都安排撤離了,不辛苦,我們在村上住著,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這是國土局為所包扶的高耀鎮會仙村建立的幫扶工作群。在群里遇到問題互相討論解決。這不,由于今年秋季長期的連陰雨,一些搬遷區的危房貧困戶,不能不令人擔憂。
作為國土局派出的駐村扶貧工作組,他們真正做到了做為包村干部幫扶的“聯絡員”,村情民意的“調研員”、扶貧措施的“引導員”,在連接國土局、鄉鎮和農戶之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作為數萬扶貧攻堅大軍中的普通戰士,駐村扶貧工作組長期吃住在村上,按照精準扶貧的各項決策部署,動腦筋、想辦法,全力鏖戰,盡力補齊扶貧這塊短板,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避免“花架子”,積極尋找幫扶脫貧的“金點子”,對癥下藥、找準“靶心”,幫助貧困群眾穩步脫貧致富。
會仙村位于蟒嶺余脈的高耀鎮,因紅二十五軍駐扎于會仙臺而得名。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生產條件較差,農業生產主要是傳統的小麥和玉米,發展水平較低。全村335戶1287口人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99戶337人。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縣國土資源局先后派出2批駐村工作隊進駐會仙村,實施精準扶貧,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中藥材、土蜂蜜等產業,改變會仙村的落后面貌。
“行者腳步,不會停歇”,作為會仙村扶貧工作組,為了使扶貧工作出成效,他們經常和村兩委會同志加班加點到深夜,他們沒有休息日,長期吃住在村上,積極幫助村上出思路、出點子,建立起對黨務村務絕不大包大攬,對熱點難點問題不回避、不拖延”的工作目標,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都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進行集體討論研究,并全力解決。針對“會仙村地理位置較偏、基礎設施薄弱,人員素質較差,外出務工人口多,群眾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等情況,積極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心通氣、凝聚共識、形成工作合力。他們認為扶貧路上,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更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他們心中有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有的是恪守責任與擔當,堅守與執著,積極努力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
3、帶著真情去扶貧
“我種植了500窩天麻,養了2頭牛,易地搬遷還為我分了120m2的房子,農閑時再出去打打工,明年我一定會摘掉脫貧戶帽子的。”
“我認為活到這把年紀了,沒為國家做貢獻,國家總是幫助我,我過上了好日子。”
“我認為脫貧不困難了,在田間地頭、民房村舍都有國土局長的身影,我還怕什么!”
……
群眾討論的話語讓我思緒輾轉,這些群眾有的是局長孫占良包扶的,有的不是,但是這些話語卻是真正從群眾口里傳出來的,通過脫貧攻堅,讓貧困群眾透過干部對自己的扶貧,來觸摸黨的溫暖、社會的進步,是他的最大心愿。
自從2016年12月擔任國土局長以來,孫占良同志的工作就多了一項內容,那就是幫扶四皓街道辦韓村和高耀鎮會仙村早日脫貧。為了幫助這兩個村的村民盡快脫離貧困,做為局長的他更是沒有休息時間,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投入了進村入戶調查中,因為他明白,扶貧僅僅靠給困難群眾送米送油送化肥,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的,只有找到貧困的根源,對癥下藥,才是扶貧的根本。于是他和司機兩個人走訪了兩個村的40多戶群眾,每到一戶,或是在田間地頭遇到村民,他都親切地與群眾拉家常,察實情,聽民意,認真地拿出筆記本和筆,記錄聊天得到的情況。回到局里,他按照自己調查的情況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扶貧政策。在扶貧村他也經常召集駐村工作組開專題座談會,研究扶貧思路和工作措施。
了解了當地群眾貧困的原因后,他提出了脫貧致富的三大措施。一是提高農民素質,走科技致富和產業發展之路;二是要改善基礎環境,解決通村水泥路問題;三是要解放思想,通過易地搬遷,加快人口轉移。他的扶貧措施得到了村干部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在他的指導下,兩個村的扶貧工作都有了很大起色。
在調研指導駐村結對幫扶工作中,他還與貧困戶張金華、王招寶、劉安軍三家結成“親戚”,在兩年內要幫助他們實現脫貧目標。
“但為此醉舞,不辭戴月歸”,我堅信,孫局長的帶著真情的堅持和努力下,韓村和會仙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那里定然會屋舍儼然、山茂林豐、良田美竹、民風和睦,一派桃花源景象,村里的貧困戶們必會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或許他們的故事平淡無奇,但是他們懷揣著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夢想正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
(編輯:作家網)上一篇: 旺蒼三線建設探秘(下)
下一篇: 《回憶錄》我的艱苦的地勘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