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放在心坎上
——武城縣國土資源局“五個建設”紀實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武城縣國土資源局緊密結合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力加強“五個建設”,以群眾為鏡,懷揣一顆滾燙的心,傾情國土,奉獻群眾,不僅促進了國土資源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更在群眾心中樹起了一面國土旗幟——
趙洪海的煩惱
村民趙洪海一籌莫展。愛人兩年前一場大病臥床,勞動能力全部喪失,他只得辭工回鄉照料妻子,一膀子力氣使不出,只能苦守著幾畝薄田掙花銷,日子日漸拮據。
他心里盤算著,愛人治病花去不少錢,兒子今年上大學的花費也不是小數,日子將更加捉襟見肘,必須得找個掙錢的門路了!
他決定搞養殖項目,既能增加份收入,還能陪伴照料好妻子。
“養羊大王”的親戚向他伸出了援手,提供技術和飼料,代養兩百多只育肥羊。他細算了一下,兩百只羊一年可收入兩萬左右,摸透門道后可以獨立發展,一年三五萬不成問題。
他欣然同意了。
養羊的圈場選在自家房后的農田里,幾步路,方便。他渾身充滿了干勁,陰霾一掃而光,創業的激情熊熊燃燒。張羅著買來磚瓦、木頭、水泥,請來了瓦匠,準備大干一場了。但是在羊圈建設的第一天,例行巡查的國土所工作人員發現并制止了建設行為。所長趙子軍同志詳細說明解釋,“這塊地屬于基本農田,法律規定是不允許建棚蓋屋的。”
他聽不進去,漲紅了臉帶著怒氣說,“我自己的地,想怎么蓋就怎么蓋!”
又是一番耐心的解釋,并請來了村支書李占忠共同做工作。情真意切、不打官腔的家長里短,打動了倔強的趙洪海,他答應暫時不動磚瓦。
占用基本農田案件很快匯報給了局黨組。趙洪海的家庭窘境也深深刺痛了黨組成員的心,局長曲哲同志動情的說,“我也是出身農村家庭,農民不易,農民難。必須把群眾當自己的親人,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讓老百姓感受到國土親人的溫暖。不能讓老百姓汗水白流,不能讓老百姓致富脫貧的夢想破滅!”
局長曲哲同志來了。看望了趙洪海臥床不起的愛人,送上了慰問品,還帶給了趙洪海養殖方面的技術資料和優惠政策。
副局長欒子祥同志來了,帶領規劃科、國土所的工作人員現場辦公,為養殖項目重新選址,辦理用地手續。
不久,兒子趙如東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濟南大學。副局長李峰同志來了,送來全體干部職工的助學捐款5000元,鼓勵他好好學習。
一個月后,第一批羊趕入羊圈,曲哲同志到場祝賀。趙洪海拉著曲局長的手,這個木訥的漢子熱淚盈眶,激動得說不出話,只是重復著“謝謝!謝謝你們!”。他謙卑,激動,以無聲的熱淚表達著謝意……
在趙如東的感謝信里,他飽含深情的寫道,“爸爸在你們走后,暗自流了一晚上熱淚,我知道他是感動的哭,是喜極而泣……你們在我的家庭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這種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的溫暖讓我感受到真情永在,重拾了我們對生活的信心。”
“土地工作難干,違法占地難管,為啥?老百姓干什么想什么我們不知道,占了地,違了法才到現場處理。人民群眾受了損失,能不吐我們唾沫星子?!”在一次工作會議上,曲哲局長這樣反思。
針對這件事,局黨組總結工作經驗,建立了“國土110”服務模式,即:建立健全宅基地、養殖、種植及其他非農業建設用地審核、審批制度,同時,賦予國土所工作人員“巡查”與“服務”的雙重職責,主動與轄區的干部群眾聯系,發放服務聯系卡,延伸服務觸角,讓服務對象被動的“找人辦事”,變為國土工作者主動的“上門服務”,形成“一個電話打進來,國土服務送上門”快速業務直通,做好經濟發展和群眾發家致富用地工作。
從此,農家院里、地壟田間,國土局干部職工進村入戶,與人民群眾同坐一條凳,同飲一杯茶,傾聽百姓心聲,了解群眾所盼所需,第一時間做好服務工作。
“真方便,不用來回跑,家門口就辦好了用地手續”。武城鎮付王莊村村民徐寶河看中了一個小型加工項目,一直頭疼于用地手續辦理。國土局了解到他的用地愿望后,現場辦公,選擇了村邊一個符合建設規劃廢棄坑塘,并找到了填埋所需的土源,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幫助他協調解決了不少困難。今年,他的小加工廠創收20余萬,解決了十余名村民的就業難題,他喜上眉梢。
對于老百姓的事,國土人樂意蹲下身來,說暖心話,辦實在事,解燃眉急。一張張服務聯系名片,打通了國土工作人員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一張張真誠的笑臉,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感情熱絡了,真正解決了問題,國土工作也好干了,不僅制止了百姓為發家致富盲目亂占耕地的現象,更讓群眾對國土工作人員豎起了大拇指。
“把群眾放在心坎,群眾才不會把你當外人”。這,是武城縣國土人的感悟。
任勞任怨的老黃牛
初次見到于旭強的時候,正是盛夏時分,烈日炎炎。下午2點,炙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工人們還在休息,他提著水,一桶桶的潑向上午澆筑的水泥路面。
他個子不高,皮膚黝黑,敦厚壯實,一身民工的裝扮,褲腳挽起,濺滿點點泥水。他拎著水桶疾步生風,颯颯的走在未干透的水泥路上。
“剛做好的路面得做養護,要及時灑水,保證砼料凝固完全”他停下腳步憨厚的說,拉起被汗浸透沾在背上的短袖,不停扇動著,吹進涼風。
問及為什么中午不休息,他爽快的回答,“休息過了,醒得早,尋思著干點活吧……踏實。”
把這一刻定格,這個大汗淋漓、孔武有力的漢子,干活不惜氣力,滄桑樸拙,清晰的展現著建設者動人的特質。無論是誰,也不容易把他與老百姓口中“當官的”的聯系起來。
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修建卜官屯村農橋的時候,建筑工人們看到他的一身裝扮,以為是小工,對他呼來喝去,搬磚和灰,無所不干。他樂呵呵的接受,毫不做作端架子,一度成為笑談。有人拿這件事開玩笑,他不高興,“如果工人因權畏懼我,那是工作的失敗,愧對黨員身份。”
與于旭強一起工作了三天的老工匠張連臣對他印象深刻,“這個年輕人,不簡單,好樣的……一開始我們以為他是技術員,拿著圖紙指指點點,怎么干,用什么料,說得清清楚楚,可是一轉眼,他下實手干活了,不玩虛的。
他,就是于旭強,一名普通黨員,武城縣國土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項目辦公室的負責人。
在很多人眼里,土地整理工作不是“好差事”,遠比不得坐辦公室舒服,尤其是項目工作,選址規劃,施工監理,勞神費力,腳步沒有一刻停歇;冒酷暑頂嚴寒,風里來雨里往,算是和泥土沙石較上了勁,一身灰塵,兩腳淤泥,幾乎是在工地安了身。
項目辦成立時,于旭強主動請纓,要求到最臟苦累的一線工作。他的神情那么真切熱烈,充滿期冀。
翻開他的履歷,只能用簡單來概括:
1990年至1995年55085部隊戰士、班長、副排長;
1996年至今,武城縣國土資源局科員、科長。
這簡單的背后,不正是老黃牛一般無怨無悔、辛勤耕耘的黨性嗎?他笑稱自己是“土地修理工”,以一名普通的勞動者評價自己。
我試著發掘關于他的點滴,從他那土氣的外表下,籠罩于他的可敬的光環……
武城縣,境內多坡、洼。
歷史上,黃河改道、衛運河沖擊,在武城縣形成了霸踞一半以上面積的恩縣洼地,是國家級滯洪區,現今仍發揮著保護國家基礎設施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作用。
恩縣洼內,地廣人稀,村莊布局混亂,土地零散,優勢難以發揮。
土地是無私的,播下一粒種子,收獲整個金秋;土地也是性格多變的,低洼處多鹽堿,民生維艱。在貧瘠的土地上勞作,春天一層堿饹馇,嚴重的地塊出苗率不及50%,傷民傷農,辛苦勞動一年,五畝薄地收成不及一畝肥田。
這幾年,工作機會多了,農業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低,很多人選擇放下農具去務工,人走了,地荒了。
于旭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農用地達4萬畝的四女寺土地整理項目開始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公而忘私,櫛風沐雨。
我一直認為,他并非為了工作而工作。在內心,他懷揣著對土地深沉的愛,這份愛,是不能用盡職盡責工作來形容的。
他寫過這樣一段話:
“農,萬業之本。土地,作為全部生靈共同的母親,以她豐厚的膏膄,哺育我們生命的實體,賦予我們樸素的靈魂,傳承下農耕民族的樸實無華,這份愛來得厚重,卻悄無聲息。曾幾何時,農村、農民、農業,成為落后貧困的代名詞,然而,土地的顏色和氣息,不正是浮華的世界所缺少的嗎?作為國土人,必須堅守對土地的信仰,把自己的命運與腳下的土地交融在一起,維護我們共同的大地母親的尊嚴。”
他以實際行動維護農民的利益,親吻著腳下的土地,耕耘著腳下的熱土:
4月12日,一標段,東佛村,平整土地200.3畝,開挖灌溉排水溝148米,鋪設6米農道400米,植樹600株。
7月18日,二標段,張豹莊村,平整土地230.7畝、排堿溝清淤180米,鋪設農道520米,一號橋涵動工修建。
9月21日,三標道,卜官屯村,修建灌溉排水溝220米,鋪設撤離路530米,鋪設4米農道300米,七號橋涵完工……
于旭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好人”,凡是工作上的事,再苦再累,他不嫌棄,不挑不撿,踏踏實實的做好。但是,在工程質量上,他眼里揉不進沙子。修建滯洪區撤退路時,有一次,工程承包方石子含泥量超標,他不由分說要求方換料。施工方負責人王志堅百般說情,甚至托人遞上“紅包”,他冷著臉把人推出門外。最后,施工方對這位軟硬不吃的“黑臉包公”服了氣,心服口服的更換了材料。
有人說他太傻。有人這樣對他說,“反正工程是承包出去的,出了質量問題自有人承擔,我們驗收不通過就是了,何必費這么大心思絲絲毫毫的跟他們計較呢?累了心,得罪了人!”
對于這些,他很疑惑,“工程質量不過關,難道我們作為監督人員沒有責任嗎?而且遭受損失的不是老百姓嗎?我寧可得罪一個人,也不能讓所有老百姓都戳我脊梁骨!”
事實上,他不僅贏得了老百姓的尊重,也贏得了施工方的尊重。
“跟于哥(于旭強)打交道,不用挖空心思的琢磨人,把活干好、質量有保證就行,這才叫個痛快,省心!”由于石子質量的事,在于旭強面前吃了閉門羹的王志堅這樣說。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于旭強把拳拳赤子情,奉獻給了國土事業,同時,也把共產黨員的清廉肯干形象播撒在了群眾心里。他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讓人心潮澎湃的事跡,他用樸實無華的言行,一筆一劃的認真書寫著對土地的愛,大愛!
正如他所說的:我的命運與土地交融在一起。
推不掉的飯局
7月,星期六,重點項目服務辦公室的同志沒有休息。
暴雨停了又下,天氣依然悶熱。看著如注的大雨,他們心急如焚。由于已經和高新潤農公司約好,開展2014-62號地塊地籍調查,辦理土地登記手續,并且協調好相鄰宗地指界人到現場,挺順利的事,沒想到讓一場大雨泡了湯。
武城縣是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區域,為更好更快的培育孵化支柱型產業,武城縣國土資源局成立了重點項目用地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建設用地審批、土地供應、土地登記等多部門聯動,實施“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全程跟蹤”服務戰略,主動對接發展前景廣闊等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對重點項目用地從“批、供、證”全程代辦,實行快速通道一站式辦結,確保項目盡快落地,盡快發揮效益……
“不能再等了,不能讓人家白忙活一場!”服務辦的姜東英主任這樣說,“即使下雨,也不是我們失信的理由”。
雨勢漸小,他第一個帶頭沖入雨中,不顧道路積水難行,驅車前往。
急匆匆趕到經濟開發區,雨也剛好停了。車拐進高新潤農院里的時候,企業負責人張延忠正在路邊等候,他攔下車,寒暄一番,為難說,“下大雨,人都沒來……先進屋喝杯水吧,休息一會兒。”
他們謝絕了好意。決定先開展工作,拍下現場圖片,再與相鄰宗地關系人聯系確認事宜。
顧不得泥濘,換上雨靴,深一腳淺一腳的踩在泥水里。紅土地,粘性重,舍不得踩長勢正旺的莊稼,只能撿田埂地頭走,但是不小心踩到土壤松軟處,往往費力的拔出左腳,右腳又陷進半個靴子。泥水濺滿全身,渾身上下沒有一塊干松的地方。尤其是負責測量的同志,小心翼翼的扛著儀器,不敢有絲毫大意,生怕貴重的器材沾水受潮。
有人打趣、開玩笑,但是沒有人抱怨,發牢騷。
雖然重點項目服務辦公室只是一個臨時機構,但是人員都是從土地征收、審批、供應、登記等科室抽調的精兵強將。在他們的工作日程上,加班加點,甚至犧牲休息日、節假日,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這個隊伍里,有正處于熱戀中的年輕職工,有拖家帶口的中層干部,但是,只要有需要,總能第一時間集合完畢,趕赴現場。有人曾形容,這是一支反應速度、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的鋼鐵小分隊,人數不多,急難險重任務總是沖在前。這個隊伍總是樂觀向上,沒有消極情緒,沒人喊苦叫屈,沒人妄自菲薄,有的,只是不辭辛苦、全心全意做好土地工作的真實感情。
確定好四至,現場拍下了相片,一行人又驅車前往地籍相關方,挨個確認。忙完這些,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半。張延忠拉著國土工作人員的手,眼睛里閃爍的感動的神色,“真是辛苦你們了。今天,請賞光,一起吃個飯,好好犒勞一下你們!”在他簡單的言語里透露著真誠和期盼。
“不了,謝謝了。”工作人員同樣真誠的說,堅辭了企業的好意。
不吃服務對象一餐飯,不拿服務對象一件禮品,是服務辦人員鐵的紀律。在這鐵的紀律背后,曾發生過一個小故事,引起國土人的反思,我們稱之為“推不掉的飯局”。
玲瓏輪胎集團,一期投資30億元的子午線輪胎項目落戶武城,實現了當年投資,當年達產,當年發揮效益。二期投資在緊鑼密鼓的實施階段。武城縣國土資源局發動一切力量,保障項目用地,從征地、審批、供地等環節全程做好服務。
一番忙碌過后,項目辦完成六塊土地近三百畝的測量任務,已是下午一點,實在拗不過企業負責人“請吃飯”的盛情邀請,婉居無果的情況下,姜東英主任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條件:飯你請,地點我們定。
地點定在了員工餐廳,普普通通的兩菜一湯、饅頭和米飯,企業負責人實在看不過去,要求加菜,又是一番爭論拒絕后,只得加了菜,兩個!
當天晚上,自認為抹不開面子的企業負責人就來到姜東英家中,不由分說送上了禮物!
禮物擺上局長曲哲同志的辦公桌時,他陷入了沉思。局黨組動員大家開展了討論。有人說,企業請吃飯,如果一律拒絕,用現在的人情事故來看,顯得不通情理,會疏遠關系的。有人說,一頓飯,雖然對企業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工作就是工作,不應該與“吃請請吃”這樣的惡習沾邊。有人說,一頓飯事小,聲譽事大,一頓飯,可能就會讓國土形象蒙上陰影,在人民群眾心中造成不良影響。
曲哲同志當天就把禮品退還了玲瓏輪胎集團,致上了歉意。并且,武城縣國土資源局出臺了這樣一個規定:
“工作再晚,絕不接受服務對象請吃,違者嚴懲!”
看似奇怪、不足一道的規定,卻傳達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服務理念:全心全意付出,絲毫不求回報!
黨組成員對全縣50家企業開展走訪,了解用地需求,掌握企業發展狀況,拒絕了上百次宴請……
國土“專辦”定向對接,把業務做進企業,沒有抽過企業一顆煙、吃過一頓飯……
鐵的紀律面前,讓同志們省了不少麻煩,不用再為拒絕服務對象的盛情邀請而絞盡腦汁,同志們笑稱,“壞人”讓紀律當了,我們卻省心了。
武城縣的大項目、重點項目建設,國土資源局做到了有人跟、有人管,問題有專人解決,但是,在請吃送禮等不正之風面前,大家守住了底線,用實際行動樹立了清廉形象,贏得了服務對象尊重,共同筑就了一面旗幟:國土榮譽。
服務群眾沒有休止,五項建設永遠在路上。武城縣國土資源局緊緊新常態下國土工作新任務,結合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堅持為民務實清廉主題。群眾的事,他們主動地迎上去,始終與人民群眾并肩走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康莊大道上。他們把服務社會的火熱赤子情,奉獻給群眾,把一腔做好國土事業的忠誠,書寫在田溝地壟、項目企業。他們既密切了黨群關系,贏得了擁護與尊敬,又促進了社會和諧,為武城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上一篇: 國土人在洪水中閃光
下一篇: 運籌帷幄團隊——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