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在工勘戰線的老黃牛
來源:作者:劉海軍時間:2014-10-05熱度:0次
——記山西省地勘局214隊工勘公司項目技術負責衛建昌
自1991年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在山西地勘局214地質隊參加工作以來,衛建昌就二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地堅守在一線,他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單位需要,就義無反顧地奔赴到最艱苦的地方。作為一名技術骨干,他深信,只有在地質事業的大發展壯大中,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000年,山西地勘局214地質隊開始挺進工程勘察領域,衛建昌就被調到工勘公司任項目技術負責。他4次入藏,負責完成了川藏公路然烏隧道方案可行性研究、牛踏溝-中壩段整治改建工程地質勘查、拉月滑坡成因機制研究、川藏公路災害整治方案研究等,還參與過西氣東輸新疆鹽水溝段的隧道勘察、太中銀鐵路、朔準鐵路、大西高速鐵路、運三鐵路等鐵路線路勘察、石油管線線路勘察等,為單位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征服“攔路虎”
在2003年非典期間,衛建昌參加了國家重點項目西氣東輸新疆地區鹽水溝隧道勘察,并擔任項目副經理、技術負責。鹽水溝位于距離庫車縣60多公里的茫茫戈壁中,這里峰嶺突兀、怪石嶙峋,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后勤補給也十分困難。為了完成好該項目,他在項目部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和團支部。在陡峭的崖壁上,他與大家一起人拉肩扛上設備;在峰嶺陡峭、溝壑縱深處,仆下身子,加班加點搭棧道;吃飯時沒有筷子,就用鐵絲、鋸條將就。工作上的苦自不必說,最讓大家難耐的是這兒白天炙熱,氣溫最高達到40多度,夜晚溫度驟降,蓋著被子還冷。但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衛建昌仍然嚴格按照技術標準,設計要求,進行嚴密施工,最終圓滿完成了勘察任務,征服了西氣東輸戰線上的第一只攔路虎。在2006年10月,他負責了川陜高速公路大巴山隧道勘察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含兩個隧道,線路全長10.6公里,其中一個特長隧道超過6公里,該施工地處于大巴山腹地,地形陡峭、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從勘察工程線路北端乘車行駛到南端要繞行160公里的山路,需要8個多小時,沿線路步行大約需要20個小時,施工鉆孔位置距最近的居民約有2個多小時的路程。當他被處領導任命為項目技術負責時,沒有絲毫猶豫,他認為,越是條件艱苦,自己越是不能退縮。為了快速提交資料,給設計方提供選線依據,他帶領技術人員在崇山峻嶺間穿梭,有時為了確定一處構造,要反復查看幾次。為了節省時間,我們經常就近在村民家借宿,實在沒有居民的地方就露宿野外,那會真得是天當床,地當被,任爾東南西北風。白天,他上山檢查施工,到了晚上只能借著燭光整理資料,經常要熬到一根蠟燭點完才休息。大巴山隧道勘察項目從地調開始到詳勘結束,持續了一年多時間,他也在大山深處默默地堅守了整整一年。
隧道勘察是工程勘察領域的卡脖子工程,這類項目百分之百的在崇山峻嶺、環境惡劣的苦寒之地,但再苦再難總得有人干,總得有人甘于寂寞迎難而上。衛建昌就是這樣的人,不畏難、不怕苦,帶著自己的團隊,硬是征服了勘察線上的“攔路虎”。
決戰喀麥隆
2008年,衛建昌奔赴非洲喀麥隆,任喀麥隆蒙馬灑區域砂金礦項目部的技術負責。在原始森林里,生活和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他遭遇過冰雹、遇到過攻擊性大型動物,還得過瘧疾,打過擺子,幸虧有副好身板,他才挺了過來。為了按期完成野外工作,他經常兩天跋涉80公里,白天忙于趕路和考查,到了晚上找不到地方,就勉強宿營于泥窩中,可又害怕第二天腰疼,就整夜沒敢合眼,第二天又繼續向下一個目標挺進。為了保證項目質量,他嚴格按照國家規范檢查、復核地質資料,指導各小組的勘查工作,每隔3-5天,都召集中喀兩國技術人員和工人開個技術總結會,就是為了營造出和諧的工作氛圍。
由于多雨、氣候潮濕,衛建昌關節略有不適,腳有出現了浮腫,大家讓他在小鎮上休息幾天,等到腿、腳利索后再工作。衛建昌說:“這點小痛,沒什么大問題”。第二天,他就又開始了野外地質工作,原始森林中, 20多公里的路就要經歷三場大雨的洗禮。原始森林,空氣不暢,潮濕悶熱,大家的身上都出了好多疹子,奇癢難忍,一直無法痊愈。衛建昌根據項目實際進展情況,提出了放棄休息日,盡快工作,縮短在原始森林的工作時間的建議。在他的帶動下,黑人工人、翻譯都積極配合,他在完成了蒙馬灑區域砂金礦的勘察評價工作,提交了單位第一份國外砂金評價成果報告。
“都快成了飛人”
2011年12月,工勘公司承攬了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貴州段勘查項目。該工作區地處云貴高原,起點位于云貴交界的盤縣,東至貴陽,向南至黔桂交界的荔波縣境內,全長約650公里,共42個工點,囊括了公路、鐵路穿越,河流穿越,巖溶發育段、不穩定邊坡、滑坡、煤礦采空區等地質災害項目的勘察。作為技術負責,衛建昌針對工點多、分散的特點,要求項目部隨著鉆探工作組輾轉于貴州各地。因為,工地過于分散,在百公里的戰線上同時開工的鉆機就有五處,為了能按規定檢查施工,他經常坐著班車穿梭于各工點之間,四十多天的施工期,他坐車的里程就有8000多公里。大家開玩笑說,“你簡直就是飛人,我們是想偷賴都沒有機會。”為保障安全施工,有鉆機的工點,他提前踏勘,反復對比搬遷路線,盡可能讓大家避免在泥濘山路上搬遷鉆機。項目部有4名技術人員,他和大家一起冒嚴寒、頂凍雨,奔波于各工點之間,踏踏實實做地質調查、鉆探驗孔、編錄、取樣等地質工作。只要衛建昌上山前,他都帶上足夠的礦泉水和干糧,到了晚上就在租用的民房里湊活過夜。貴州山區的民房,潮濕陰冷,為了御寒,他就只能買上點農家自釀的白酒,抿上兩口御寒。
在大家的努力下,在兩個月的工作時間內,終于按期完成了1:2000地形圖測量及工程地質調繪16Km2,鉆探150個鉆孔,鉆探工作量約2200m,物探剖面(高密度電法勘察)測線長約6000m,提交了勘察成果報告,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為工勘公司與石油設計院的長期合作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礎。
從1991參加工作到現在,衛建昌一直奔波在野外各項目間,參加了眾多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也曾在喀麥隆、馬里、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進行過地質找礦及評價工作。付出就有回報。他負責編寫的報告多次被評為省級、局級優秀勘察報告。
衛建昌是地勘戰線上的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他堅信從事光榮的地質工作就是自己人生價值所在,因此不管項目運作多么艱難、工作環境多么惡劣,他都能能以苦為樂,笑對人生。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