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安徽省勘查技術院電法所副所長洪大軍
“能找到礦就是我的夢想。”23年前,一個小伙子在畢業前離別師長與校友時說出的這句話,一直陪伴著他走過了艱辛而充實的漫漫長路。
那年他20歲,如今已是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地質專家。那句昭示著激情與豪邁的話語像鼓滿的風帆給他力量,也像一盞燈,時時映亮了腳下的路。
他,就是安徽省勘查技術院電法研究所副所長,方法技術帶頭人洪大軍。
較真和認真
熟悉洪大軍的人都會說,嘿!這個人干起活來,既較真又認真。洪大軍則說,做地質這一行要透過紛繁蕪雜的地質現象,探究蘊藏在地球深處的奧秘,不較真干不成事,不認真做不好事。
安徽省懷寧縣雷埠-望江縣夏西門地區金多金屬礦預查項目為安徽省國土廳基金項目,洪大軍作為該項目第一技術負責人,從申請立項、參與競標,到編寫設計、組織實施,每個環節他都反反復復琢磨來琢磨去,哪怕一個術語符號不恰當,一句話一個標點不貼切,他都要求項目組人員從頭再來,直到修改的沒有任何紕漏他才放心。正是有了洪大軍的較真和認真,在省廳公開招標時,洪大軍報上的標書拿到了最高分,一舉中標。
在組織實施該項目過程中,洪大軍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無論是地面物探方法異常查證,還是巖石剖面測量采樣,洪大軍總是一直堅守在野外施工現場,生怕漏掉了一丁點蛛絲馬跡。有一次,他到工區一個作業面上檢查質量,發現有幾個點采出的化探樣品不合格,這條測線的作業已經全部結束,員工們已經轉到了其它測區。有人在一旁對他說,問題不大,算了吧。洪大軍說,如果這有一點問題,那有一點問題,積聚起來不就成了大問題了。他硬是把作業組調回來重新補做合格后才同意放行。
在工作中,洪大軍的較真和認真就像一對雙胞胎,較真中透著縝密的邏輯思維,認真中又顯出嚴謹的科學態度,互為補充,相互依存。“干我們這一行,實事求是不應只是掛在嘴上的口號?!边@是他常說的一句話,乍聽起來似乎有些生硬,但卻折射出一個地質工作者起碼的良知和素養。了解洪大軍的人都知道,干起工作來,他不唯上,不唯親,只認技術規范和設計要求,無論對上級領導還是一般職工,爭論起來,臉紅脖子粗,旁邊人看了覺著像是打架似的。其實,洪大軍并不是一根筋,如果是自己錯了,他會馬上認錯,立即糾正。較真和認真在洪大軍身上體現的不是固執和偏執,而是智慧與激情的迸發,追求真理與嚴謹求實的生動結合,這也正是洪大軍的可敬之處。
正是憑著這種執著的較真和認真,讓洪大軍時常都會品嘗到付出后的甜頭。前不久從鉆探現場又傳來了一個好消息,懷寧項目第一個異常驗證孔在鉆進到孔深200米處時見到了蝕変較強的銅礦化,這預示著巖石里有礦脈存在,又一個圓夢的日子或許不遠了。
較真和認真使洪大軍收獲了比常人更多的成就感和快樂。
奉獻不止在山野
1991年參加地質工作以來,洪大軍基本都是在野外度過的。當技術員時,有幾年時間地質找礦處于低谷,任務少,項目缺,待遇低,有時甚至連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許多人受不了野外的苦寂和艱辛,有的下海,有的辭職,有的轉行,可是洪大軍心中始終裝著找礦夢,當別人閑著無聊打撲克玩麻將時,他卻抱著專業書猛讀,吸取著書中精華,思考著如何找礦。在美好夢想的支撐下,洪大軍度過了一段難熬的時光,迎來了地質工作的春天。
活多了,任務飽滿了,可是付出的代價也自然多了。隨著身上擔負的工作擔子越來越重,洪大軍將全身的精力投入到了繁重的找礦工作中。除了努力做好分管的大量行政管理工作外,他手里每年都要至少承擔兩個國家大地調項目或省廳基金項目。為了珍惜地勘項目實施的大好機遇,洪大軍憑借著一名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操守和愛崗敬業精神,總是馬不停蹄地奔波在野外一線。
簡樸的生活態度,耐得寂寞的胸懷,勤奮刻苦的品行,無懼艱辛的工作環境,是從事地質工作的基本素質。洪大軍在20多年的找礦中以忘我奉獻的默默付出生動踐行著地質人的找礦夢。當我問洪大軍難道就沒有什么遺憾時,這位倔強堅強的漢子卻久久沒有回答。
有一年洪大軍剛剛帶著隊伍到野外施工,家里就打來電話,遠在老家七十多歲的父親摔了一跤,造成胯骨嚴重骨折。其他兄妹遠在北京打工,一時回不來,自己孩子上小學,妻子既要上班還要照顧孩子,也回不去。心急如焚的洪大軍把野外工作安排妥當后匆匆趕回老家把父親送到縣醫院做手術,白天在病床前悉心照料,夜深人靜等父親入睡后就在病房里編寫立項書和野外施工安排計劃,遙控指揮野外作業。用他的話說,老父親病了,也給我一次盡孝的機會吧。直到外地的妹妹回來替換他。整整十多天,洪大軍白天忙著照顧老父親,夜里忙著寫項目立項書,后來這份立項書順利通過立項。
說起自己的小家,洪大軍更是充滿了內疚。結婚多年,孩子都上初中了,洪大軍在家呆的時間滿打滿算也沒幾年?!罢l叫我選了干地質這一行呢?謝謝老婆,這么多年如果沒有你的理解、支持和犧牲,可能我不會走到今天。”說到這兒,一向不言苦的洪大軍眼眶里盈滿了淚花。
“80”后的良師益友
2012年以來,洪大軍兩次帶隊遠赴南美秘魯安第斯山脈深處,在異國他鄉開展《秘魯伊斯拉鐵銅鉬多金屬礦普查》和《秘魯普由班巴礦區普查》項目物化探勘查工作,出色完成了該國伊洛、塔克納、多米尼加及普由班巴4個區塊的物化探任務。
遠在萬里之外的秘魯工區山勢極端險峻,懸崖峭壁鱗次櫛比,地形切割非常顯著。洪大軍和他的隊友們初來乍到,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環境不適應。由于秘魯自然條件所致,幾乎天天都會刮起漫天黃沙,加上氣溫極高,驕陽似火,常年無雨,一下子就給大家來了個下馬威。在常人眼里,能走出國門該是多么風光愜意的美事,可是在洪大軍和他帶領的這些80后地質物探隊員眼中,卻是再艱苦難耐不過的苦差。
由于通向工區無路,汽車無法駛入,隊員們只得徒步走到測線上作業。每天清晨匆忙吃完早飯,背起一二十斤重的儀器設備和中午吃的干糧,在光禿禿的山澗前行,走不多遠就累得氣喘吁吁,渾身是汗。為了保護好儀器,隊員們必須要將儀器背包套在脖子上掛在胸前,這樣又加大了大家的體力消耗。呼嘯而過的狂風裹挾著沙石撲面而來,讓人透不過氣來,這已經不算什么,可怕的是一不當心,飛舞的沙石打在臉上,最容易迷眼甚至撞傷眼睛。一天緊張作業結束后回到山下搭起的帳篷駐地,每個人都被厚厚的黃沙包裹著,早已看不清工作服的顏色,一個個都變成了泥猴子一般。大家解悶調侃道,誰想到這兒旅游,我一分錢不要也愿意把名額讓給他。
說笑歸說笑,大家的辛苦洪大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為領頭人,他盤算著怎樣既能在有限的簽證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外業施工,也要千方百計保證大家身體不出任何問題,平安返國。當年輕的隊友們回到駐地,累得筋疲力盡,倒頭就睡時,洪大軍卻和炊事員一起為大家烹飯燒菜,盡量變換花樣改善伙食。每天清晨,當大家還在熟睡時,他已經早早起床,為大家做好出工的各項準備。面對一群年輕人,他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有方,照顧有加,他不僅是技術過硬的項目負責,也肩負起了“孩子家長”的責任。
在日常工作中,洪大軍很注重對年輕技術人員點撥指導,多年在野外一線做項目的探索和研究,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地質找礦理論與實踐經驗。然而他卻不保守,總是愿意把自己總結出來的找礦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為了積極應對在地勘項目實施中時常遇到的技術、科研等諸多難點和問題,洪大軍總會適時把年輕技術人員召集起來組織開展專業技術交流輔導,結合項目實施中的各種現象舉一反三,有針對性的向大家講解專業知識,熱心幫助解決年輕技術人員在資料處理和報告編寫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促使這些“80”們盡快勝任工作挑起擔子。在他的帶動影響下,電法所年輕技術人員通過多種渠道積極鍛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熱愛學習,勤于思考,善于鉆研的良好氛圍成為常態,許多年輕人已成為技術骨干和項目負責,有的還走上了中層領導崗位。
在年輕人眼里,洪所長什么事都會替大家著想,沒有架子,古道熱腸,跟他一起工作是一種享受,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在洪大軍眼里,看到年輕人工作努力敬業,野外條件雖然艱苦,沒有誰喊苦叫累,讓人既心疼又欣慰,更加有責任帶好他們。
回想二十多年的找礦逐夢歷程,洪大軍不無感慨地說:“地質工作真的需要追求和忍耐,沒有長期矢志不移的堅守是不會成功的。”
洪大軍的找礦夢,做得很早,一往情深。
如今,洪大軍的找礦夢依然在繼續……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