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國土寫春秋
來源:作者:邢云鵬時間:2014-07-12熱度:0次
——太原市國土資源局萬柏林分局副調研員郭潤紅小記
他是國土資源局的副調研員,但留給眾人的印象還是頭戴著草帽、穿著舊迷彩服、蹬著一雙帶泥土的球鞋,請客人吃飯,被飯店拒絕,到市政府開會,被門衛攔住……
他不是學者,卻有近百篇學術論文被國家、省、市期刊采用,有的還編入大學教科書。
群眾說:他是個好人,辦事公道,服務熱情
想在辦公室里找見太原市國土資源局萬柏林分局副調研員郭潤紅太難了,他不是在下鄉,就是在外地出差。
4月19日,周六,記者獲悉他這天在局里,悄然前往。辦公室內,郭潤紅正與一個60多歲的賀大爺聊的正歡。
“老郭是個好人,沒事時,自己總想找老郭來嘮叨嘮叨。”一聽記者要采訪郭潤紅,老大爺來了精神:“我是小王村人, 1998年3月我在原宅基地上進行翻蓋,被鄰居攔住,說我超占,影響他家出入走路。雙方互不相讓,眼看要打架,這時老郭趕到了。經過實地測量,結果我沒超占,鄰居也道了歉,一場鄰里糾紛化解了。也就是通過這件事,我認識了老郭,處理起事情來,釘是釘鉚是鉚。”
郭潤紅,1966年春天出生在太原市北郊區(后改為萬柏林區)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87年大學畢業后,郭潤紅邁開了人生拼搏的第一步。當時,太原市北郊區政府要招聘一批土管員,在眾多參與者的考試中,他脫穎而出,名列第一,被分配到小井峪鄉擔任了土管員。就在這一年里,開始了他投身國土資源管理事業的精彩人生。從此,精通業務、熱情服務、秉公辦事成為了他國土人生的座右銘和最高的工作準則。
大王村的宋麥棟與錢喜福現在的關系很好,但在20年前,雙方因為修房的事情卻互不相讓,爭吵得一塌糊涂。1988年10月,宋麥棟與錢喜福經過土地部門審批,在村內的一塊空閑地上開始修建房屋。錢喜福先修建,房子蓋好后,卻發現自己的房屋出現了裂縫。原來,房屋的后面就是條村里的排水渠,長年沒有硬化,自己下的地基又不足一米, 這樣房屋修起后,地基沉陷了,房屋出現了裂縫。這時候,宋麥棟在排水渠對面開始修建房屋,可能是鑒于錢喜福房屋的教訓,將自己的房屋地基挖了1.5米深。沒想到,這邊地基剛挖好,那邊錢喜福的房屋裂縫更大了。為此,錢喜福攔住了宋麥棟,不讓他蓋房子,怕自己的房屋裂縫加大。宋麥棟認為,自己的手續是審批了的,再換個地方蓋房子,還不知到要等到什么時候,況且,自己挖地基已經投入了不少錢了,這個損失誰給出。雙方從一開始的爭吵,發展到后來的親戚朋友也參與進來,一場群體事件眼看就要發生。大王村村委會制止不住了,急忙打電話上報小井峪鄉政府。
郭潤紅一聽說這事,立即叫上同事,騎著自行車趕到大王村。到了大王村村后,郭潤紅干了三件事情:第一件,現場勘查。現場一勘查,郭潤紅摸清了情況,心中有底了,而且互不相讓的雙方不吵了,也不鬧了,開始等結果;第二件事,叫上宋麥棟與錢喜福到村委會解決問題。錢喜福堅持一個理,自己房屋對面任何人不能修房,自己的房屋裂縫損失必須有人賠。宋麥棟堅持一個理,自己別處修房也行,必須立即給審批,而且下地基的損失還得有人給承擔。從下午5點開始,直到凌晨2點多,最后經過反復的商量、勸說,最終村里給錢喜福賠款800元,宋麥棟開始修建房屋。第三件事,督促村里將排水渠進行了硬化。
時任大王村的村委會主任張吉棟說:“我村人多地少,修房只能利用村里的空閑地,見縫插針進行修建。郭潤紅督促我們將排水渠硬化后,不僅解決了周邊居民的污水橫流,而且讓許多急需修房的村民有了修房的地方,可謂是解決了一個宋麥棟與錢喜福的‘疙瘩’,做了一件對全村有益的善事。”
解決宋麥棟與錢喜福爭斗的事情,如果說是因為起因在宅基地上,屬于郭潤紅份內的事情話,解決大王村與小王村村民群體鬧事的事情,就完全屬于郭潤紅份外的工作。大王村與小王村的村界大部分是南北分界,有50畝地是成東西分界。1995年,太原市修建南內環西街,在大王村與小王村50畝東西分界地中穿過。為了便于管理,兩個村的村干部私下里商量,以南內環西街為界,將兩村同面積的土地進行了兌換。但由于沒有及時公開,部分村民不理解,最后發展成為了兩個村200多人的群體性斗毆事件。
小井峪鄉政府領導計劃讓派出所出面解決這個事情,但郭潤紅了解到這個事情是因為兌換土地引起,便主動請纓。領到任務的第二天,郭潤紅早上5點30分就騎著自行車趕到小王村,在時任村委會主任李仁信的家中了解情況。澄清問題癥結,吃完早飯后,他7點30分趕到大王村,經過與時任大王村的村委會主任張吉棟的商量,兩個村各選5名村民代表,到鄉里進行商量。經過一個上午連著下午的商量,兩個村的村民代表達成了如下協議:兩個村的土地必須是同面積兌換,村委會對兌換的土地情況進行張榜公布。第三天,早上5點,郭潤紅就趕到兩個村,叫齊兩個村的10名代表,開始對交換的土地進行實地測量。經過連續三天的測量、計算,兌換的結果在原來村委私自交換的15畝土地基礎上擴大到了50畝,將兩個村的土地以南內環西街為界進行了一次重新調整,界限更加明確,而且更加便于兩個村的管理。兩個村的村民都說:郭潤紅是個好人,辦事公道,服務熱情。
他說:一定要將群眾的利益維護好
對于國土資源工作者來講,一邊是鐵骨錚錚,依法辦事,一邊是文明執法,創建和諧。郭潤紅時常這樣講:我的一切是組織上給的,能在有生之年為人民服務是自己的榮幸,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維護群眾的利益。
在擔任土管員時,小井峪鄉是當時區里最大的鄉,全鄉23個行政村(居委會),8000多戶,3萬多人。由于地處城鄉結合部,土地糾紛很多,流動人口很多,僅僅一個后北屯村,4000口常住人口,就有流動人口4萬多人。土管員的主要工作任務是解決轄區的各類土地問題。在工作中,郭潤紅感覺到,要想解決問題,一是要精通業務;二是要對轄區情況熟悉。
郭潤紅在學校里學的是農業,管理土地,只有一本土地法。為了能成為土地管理方面的專家,郭潤紅對報紙、雜志特別癡迷,只要發現有關土地方面的小知識、案例、經驗等,他都要剪輯下來,晚上回到家還要認真鉆研。同時,他又拜涉及土地方面的報刊的編輯為老師,對疑難問題及時請教。在各位編輯的指導下,郭潤紅理論知識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他愛鉆研的特點,使他能將自己的實踐與理論進行了有機結合,許多研究論文在國家省市報刊上進行了發表。他寫的《太原市萬柏林區土地供需綜合預測》、《太原市萬柏林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研究》分別獲國土資源部1998 年優秀成果一等獎。他參與的《太原市萬柏林區西山礦區九院村土地復墾可行性研究報告》,2000年成功申報國家農業土地綜合開發土地復墾項目,這一項目已經實施成功,并已經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在擔任土管員的期間,郭潤紅最自豪的就是自己參與的移村“改造舊村,進行城鎮化建設”的成功經驗,至今仍是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樣板”。移村位于太原市迎澤西大街,1986年11月起,隨著太原城市建設,移村將告別農村經濟,整體城市化。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土地,使用數目可觀的征地款,解決村民以后的生計問題?在郭潤紅的建議下,該村采取了住房高聚,集中化、高層化,騰出了200畝建設用地;將數目可觀的征地款集中使用,組建新的企業。目前,移村已經建起了千峰工貿大樓、千峰小商品批發市場、山西鴻峰房地產開發公司等等企業集團,形成了商貿、餐飲服務、物業開發管理等多種經濟齊頭并進發展的格局,實現了移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1998年,郭潤紅擔任太原市土地局萬柏林區分局副局長,2002年起任太原市國土資源局萬柏林區分局副局長。不管是擔任鄉里的土管員,還是局的領導,郭潤紅唯一不變的就是對業務知識的鉆研。2001年9月,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業務知識水平,他又參加了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班的學習,并于2005年3月30日獲得碩士學位證。他的畢業論文《太原市萬柏林區農用地估價與定級》受到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的一致好評,被編入大學教材。
參加工作23年來,郭潤紅除了學習業務,就是深入基層了解情況。以至于在萬柏林區、特別是在小井峪鄉一提起郭潤紅,群眾和同事總會一口氣說出許多關于他的好秉性好品德,還有關于他的許多讓人捧腹大笑的趣事與讓人心靈為之震撼的往事。
1987年擔任擔任小井峪鄉土管員后,為了熟悉轄區情況,走村串戶、上山下礦成為了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結婚買了一輛自行車,每天下鄉就是騎車,車閘每周要換一次,三年下來,自行車的輪胎都磨成平的,一點花紋也看不出來。
1989年,開展全國土地第一次調查,郭潤紅更忙碌了。那年夏天,為了完成對西山地區的測量,他吃住在西山的聶家山、寨溝、西峪的村里,天剛亮就開始測量,中午稍微休息,就頂著烈日、冒著酷暑進行工作。6月份,由于天氣炎熱,他開始流鼻血。但是,他只是多準備了點棉球,就開始工作。
1989年7月2日,太原市要在小井峪鄉開一次土地調查現場會。由于事先沒有通知,郭潤紅正在野外調查,介紹經驗沒了主角。于是,鄉里立即派人去找郭潤紅。郭潤紅騎著自行車往回趕,路上的顛簸,讓他的鼻血留得更加厲害。更糟糕的是不經意的一個咳嗽,棉球嗆住了呼吸道。無奈,半路上只好先到醫院,
這一耽擱,郭潤紅趕到會場時,已經是中午12點了,參會的人已經在飯店開始吃飯了。郭潤紅趕到飯店,卻被飯店保安攔住了。
“我是開會的。”
“騙鬼吧,戴著草帽、堵著鼻眼,穿著破迷彩服、推著爛自行車,不是要飯的就是混飯的!去去去,哪個參會的是你這樣?”
不管郭潤紅怎么解釋,飯店的保安就是不讓進。正在這個時候,小井峪鄉的一位副鄉長出來送一名參會者,這才給郭潤紅解了圍。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有好幾次,他從西山上下來,到市政府開會,被門衛攔住不讓參加會議。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傳個迷彩服,帶個小草帽。任勞任怨,盡職盡責干工作,有人給他掌聲。也有人笑他,工作玩命,是個“土老冒”!郭潤紅笑了,自己就是個“土老冒”,一個農民的兒子,對土地和家園,自然比別人多了一份眷戀與熱愛,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09年3月份,在萬柏林區第二次土地調查中,他發現,西山的石峰山林場的權屬范圍與周邊10個村村的土地存在重疊現象。原來,2001年以來,在退耕還林中,石峰山林場將周邊村民退耕還林的土地全部劃入了該廠的范圍。由于林場主要負責人與周邊村村委主任已經換了三屆,當事人特難找到,現任林場負責人與周邊村村委主任又對上述問題不了解,認為按現狀劃定算了,不僅省卻諸多麻煩,還能加快進度。郭潤紅卻說:“現在省了事,將來是個大麻煩,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將群眾的利益維護好,既要加快進度,更要保證質量。”接下來,郭潤紅又是跑市國土資源局找資料,對圖斑,又是多方尋找當時的林場主要負責人與周邊村村委主任,前前后后一個多月,將石峰山林場的權屬范圍與周邊10個村村的土地存在的1000多畝重疊問題進行了一一劃清。
將群眾的利益維護好,據初步統計,從1987年到1995年,在擔任小井峪鄉土管員的期間,郭潤紅總共解決了3700多戶的宅基地問題,平均每年都要解決20多起因土地糾紛引發的村民矛盾沖突。
同事說:郭局長事事親臨一線,時時事必躬親
萬柏林區國土資源局職工任淑花說:郭局長現在已經是太原市國土資源局萬柏林分局的副調研員,雖說是個副職,但也算個‘一官半職’,應該可以稍稍歇口氣了,但他在服從局黨組安排工作的同時,始終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照樣時時處處以實際行動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光榮使命,時常把自己當做一個‘兵’,——一個能帶兵的“兵”,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招一式更有力,仍然事事親臨一線,時時事必躬親。
2009年6月份,萬柏林區第二次土地調查進入了關鍵時期。郭潤紅分管此項工作。入夏以來,太原市天氣多變,時而驕陽似火,氣溫高達攝氏30多度;時而狂風暴雨,氣溫陡降10多度,有如寒秋;時而陰雨綿綿。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為了與惡劣天氣搶時間,和老天打起了“游擊戰”,郭潤紅與二調工作人員一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晴天起早摸黑拼命干,雨天瞅準機會打“游擊戰”。
對萬柏林區國土資源局王封國土資源所所長尤偉來講,2009年7月2日是一個令自己難忘的日子。那一天,按照局里第二次土地調查領導組組長李軍局長的安排,要完成王封鄉轄區的王封村、磺廠村、冀家溝村、前西嶺、后西嶺村、榆樹峁六個村的權屬確認。早上5點鐘,尤偉趕到萬柏林區國土資源局與郭潤紅等6人在局門前的小餐飲點喝了一碗豆腐腦,然后坐車趕到王封村。
“楊主任,我們到了,您們在那里呀?”6點鐘,尤偉在王封村與化客頭村交界處給化客頭村村委主任王萬秋打電話。“下雨天還出來工作,你們怎么回事?”電話那頭化客頭村村委主任王萬秋埋怨了一句。6點15分王萬秋趕到后,工作人員冒著雨打著傘對兩個村存在爭議的地方一一進行確認。7點15分,王封村與化客頭村的交界處的權屬確認全面完成。
工作人員立即趕往王封村與磺廠村交界處。原來,王封村與磺廠村是以山上的小路為界,由于在第一次土地調查中,工作人員的疏忽,將兩村的界址以山溝進行了劃分,結果王封村的二十多畝地劃入了磺廠村。這二十多畝地大多是王封村的墓地。
按照尊重歷史、互諒互讓的原則,工作人員對墓地進行了權屬確認。10點30分王封村與磺廠村的交界處的權屬確認順利完成。磺廠村村委主任楊鎖旺握住王封村村委主任楊文文的手說:“我們的祖墳誤劃入你村,雖然你們雖沒阻攔我們燒紙上墳,但我們心中一直不踏實,怕你村村民把我們的祖墳挖了。這次好了,我們再不發愁這個事情了。”
趕到冀家溝村時,已經是中午的11點鐘。冀家溝村委主任讓尤偉等人先吃飯。郭潤紅說:“先上山吧,干完工作再吃飯不遲。”
冀家溝村地處萬柏林區最西面,與古交市的隨老畝村相鄰。全村有三個自然村組成,山大溝深,道路崎嶇。在完成該村與萬柏林區的前西嶺村交界處的權屬確認后,已經是中午12點30分,前西嶺村村委主任高五旺有叫尤偉等人吃飯。
“回去一吃飯,來回就是3個小時,不要吃了,干完工作再吃飯。”尤偉這么一講,立即達到工作人員全體的贊同。就這樣,等最后完成榆樹峁村的權屬確認后,已經是下午4點30分。
在返回山下,找到一個小飯館時,已經是晚上6點多。近13個小時,就是喝了碗豆腐腦。坐在桌子上,尤偉與郭潤紅等人因體力嚴重透支連筷子都拿不穩,但想到今天第二次土地調查的順利完工時,都在會心的笑。
“精通業務、熱情服務、秉公辦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郭潤紅時常這樣講。也正是有了這信念和決心,郭潤紅收獲的何止是本職工作。他所在的萬柏林區國土資源局自建局以來一直都是太原市國土資源系統的紅旗單位,近兩年又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全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先進單位。這其中飽含著郭潤紅和他的同事們多少心血、汗水和付出!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