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風20130926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3-12-30熱度:0次
“第一書記”和他們的父老鄉親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駐村“第一書記”黨建紀實
作者——周習
老好了!
玉米受穗時節,我又一次走進緊鄰渤海岸邊的惠民縣西龐村。時隔5個月,一切都變了樣子,無論走到哪條街巷,你都會驚喜地看到,村里的街道兩旁都有了綠化帶:修剪整齊的綠葉植物,間或的紅花,間隔一定距離的紫薇樹,編織著新農村的未來。整潔的街道,襯著淡黃色的墻壁,墻壁上繪有牡丹、翠竹、人物的宣傳畫,恍惚到了一處公園。與畫面相響應的是宣傳標語,宣傳黨的好政策,其中在西龐村的最東邊朝向主要交通要道的墻上就已經寫上了珍惜國土資源的宣傳口號。剛入村就是土地政策和黨的十八大標語,其中有一個是“感黨恩凝心聚力,抓發展爭創一流!”這哪里還有落后村的影子呢,我找記憶中幾處破敗的農房,卻再也找不到,倒是多了幾處綠化地帶,似村中小花園。兩處二層樓已竣工,一處是農戶的,一處是村委。村委辦公樓已啟用,村“兩委”辦公室、黨員教育活動室、群眾娛樂活動室、文化書屋等一應俱全,縣里配套的村衛生室正在它的旁邊動工,正在村委辦公樓東頭陰涼里聊天的老人們,臉上掛著喜悅,一切都令人欣慰。走在街上三三兩兩的是乘涼的老人,每次都有人說:“老好了!”,“俺村老好了!張書記老好了!”。這是我們走在街頭巷尾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素不相識的老人們告訴我的。老好了!這是群眾對我們“第一書記”的最樸實、最高的評價。
到底作為農村黨建工作隊的“第一書記”有多么好,老百姓是怎樣看的,我決定找每一個村的帶頭人——支書談一談。“第一書記”們在最基層的村里工作,他們做到了幫包不包辦、到位不越位,指導不指責。他們緊緊圍繞著“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這個中心堅持抓黨建。山東省委、省政府,抓好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選派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到工作薄弱村擔任基層黨組織“第一書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抓黨建促脫貧”。堅持標準條件,選拔政治素質和政策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和責任心強、熱心為基層和群眾服務的優秀黨員干部擔任“第一書記”,重點抓好“五有”:有好帶頭人,把選拔培養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作為重中之重,配強配好村“兩委”班子;有集體收入,幫助選準富民強村的發展路子,促進農民增收過程中增加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有活動場所,就是村級組織有獨立的工作和服務場所,功能齊全、使用經常、發揮作用;有管用制度,就是黨組織工作、議事、決策制度健全、管用,村級工作運行規范高效;有滿意服務,就是黨組織增強服務意識,健全服務體系,幫助群眾解決好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群眾滿意度高。明確使命和責任,“第一書記”當好“三個隊”。黨的政策的宣傳隊,架起黨委政府和農民群眾溝通的橋梁,用黨的理論和政策照亮農民群眾的心田;農村黨建的工作隊,幫助強核心、固班子、建制度、育骨干,為農民群眾培養不走的“主心骨”;脫貧致富的服務隊,協調、落實好行業扶貧政策,找準發展路子,增強村里自我發展的能力。采取“第一書記”駐村、派出單位當后盾、黨組(黨委)負總責的方式抓好幫包工作。派出單位當好“三個部”。把方向、議大事、抓落實,當好指揮部;統籌資源、疊加優勢、整合力量,當好協調部;真情關心、主動服務、嚴格管理,當好保障部。“第一書記”用行動影響帶動著村班子成員,這一切他們都做得很好。
群眾無小事
黨建是重中之重。老百姓炕頭上能數的出來的那些事,都透著對“第一書記”的贊美,對共產黨的感激。在西龐村委東頭,幾名老人在聊天,其中一個說:“張書記老好了,去我家,知道俺兒子有精神病,就給俺孫女申請了補助,每月450元,在博奧職業幼教學習。全惠民縣只6個這樣的名額,張書記就給爭取來了1個。這位老人瘦瘦的,戴一副老花鏡,但神情很安詳,很知足,他叫龐洪柱。這件事張書記還真沒提起過。旁邊一位老人插嘴說,張書記真是干實事的人,這村委樓占得不是耕地,是個爛葦塘,拉出了好多車垃圾,掩埋了一些,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我納悶,這位農村老頭好像懂政策,說話有板有眼。他們猜到了我的疑問,說,你還不信他的,他是老師,先生,老三屆的,他叫龐洪寬,我們村里大多數姓龐。董德元接著說,俺村的衛生大變樣了,以前,這個時候,瓜皮滿街是,垃圾到處丟,出來吃個飯得捂鼻子,現在瓜皮統一放,我抬眼沿街望去確實看到每條大街都擺放了垃圾桶。這五六位老人都過了六十歲,有的像八十歲的樣子,悠閑地聊著家長里短沒有一個憤世嫉俗,他們都很安然,很滿意。我走到一戶人家,三個人都在看我,我打了聲招呼停下來,那位年輕婦女,一個勁地夸張書記好,年老的忙插話說,我叫龐玉明,張書記來第三天我們就接上了頭,他老好啊,不嫌臟,工作好,很全面,叫人喜歡,他也很喜歡小孩子,見了小孩子就抱抱。龐書記說,村民和張書記可親了,有了好吃的,給他送,他不收,就叫我轉送,轉送他也不要。一年半的時間,張全健同志一手抓西龐村的事務,一手抓五個人的隊伍,他們是一個整體,代表著省國土資源廳黨員的精神風貌。扳著指頭可以數出來的事,救助殘疾兒童小銀凱;邀請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專家和醫生為幫包村的村民和石廟鎮敬老院老人進行義務查體;為敬老院老人捐贈夏衣并打掃衛生,為兒童捐贈書包及文具;捐助貧困母親和18名貧困女童;開展愛心圖書捐贈活動,搞“珍惜資源愛我國土”征文,走訪慰問龐玉靈等5個幫包村的8名困難老黨員;參加石廟鎮“慈善一日捐”活動,每人捐獻愛心款300元;聯系協調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開展的“愛心同行”共青團暖冬行動,結對幫扶鞏家村困難學生趙瑋同學,承擔起自初中到大學的所有費用;受劉儉樸廳長委托,宇向東副廳長帶隊到幫包村走訪慰問困難群眾共計84戶,為困難群眾送去大米、面粉、花生油和肉等慰問品,送去了組織的關心和關懷。同時還走訪慰問了5個村的黨員干部,送去黨的十八大讀本、黨章、農業科普書籍、記錄本和筆,給新入學的小學生送去書包、文具盒等等……件件好事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村委班子眼中的“第一書記”
把選拔培養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作為重中之重。這些惠民的大事無不是“第一書記”這些派來的黨員們和村里的支部書記村主任等村里的黨員們聯合辦成的。小王村“第一書記”姜東興說,我們五位“第一書記”是神經末梢。比方說咱們廳是一個人,我們五個“第一書記”就是其中的一只手,就是一只深入群眾的手,是一個人的神經末梢,手如何行動是大腦指揮的,劉廳長提出:“集全廳之力,聚全系統之智慧”共同把幫包工作做好。以張全健為首的“第一書記”們,聽從指揮,抱成一團,步調一致,思路一致,行動一致,齊刷刷地讓五個村子站了起來。我去惠民縣石廟鎮之前,就如何抓黨建的事采訪了新馬村“第一書記”張勇。他說,張處長帶領他們主要抓了一下三點:第一加強班子自身素質建設。每個“第一書記”和村班子成員一塊學習,學習基層工作要求,反復學習上級有關文件。與村書記及“兩委”成員互相交流省委組織部培訓內容,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共同探討黨支部建設和基層組織最佳工作方法。第二加強經驗交流。有好的工作經驗,大家一塊學習,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遇到難題,五位“第一書記”共同商量,采取最佳方法去工作。第三樹立村支書威信。“第一書記”注意把村支書推向前臺,給困難群眾的補助問題等好事、實事由村支書和兩委成員出面落實,提高了村支書和兩委成員在群眾中威信。針對村里黨員老齡化問題,培養了多名年輕的入黨積極分子。同時關心培養大學生村官。為此,他們在今年的7月1日,這個特殊的節日上黨課,進行黨員掛牌亮責。目的是讓所有黨員戶,不管有無官職,都要起到一個黨員的帶頭作用。之前有的落后村沒班子,或者有一個撐不起來的班子。讓村支書提高覺悟提高工作水平是他們黨建的目標。
紗。
西 龐村原來村班子基礎弱,原有三股勢力,互相牽制。這一屆選舉龐昌堂做了書記,他原來就是一個打工的,也不關心政治,可是偏偏輪上了他,他不能出去打工了,工資一年才6000元,只好空里干些農活。前兩次來,沒見他說過一句話,這次,他主動介紹了一年多的工作。龐昌堂是96年就在村里干主任,2002年,原村委將辦公室賣了后,村委沒處辦公了。“第一書記”張全健過來后,就租了辦公場所。現在,龐昌堂坐在新建成的村委辦公室里處理事務,感到很自豪。他說,原來村里上訪的多,打架斗毆的多,村里集水費電費很拖拉,好多天收不起來,有錢的也不給。現在不一樣了,村干部的威信比以前高了,在廣播上一說,大家都送過來,有人來電話說,你先給我墊上,回去我給你。老百姓可講信譽了。7月1日,鎮上的常建忠書記親自來給黨員掛牌。鄉親們都羨慕黨員門上掛牌,希望自己家的門上也有牌子,西龐村決定,下半年,在村里評好媳婦好婆婆,掛牌,樹立正氣。
張全健和“第一書記”們同志信奉: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干好農村工作必須務實重干,群眾只認干不認說,指揮不動但是能帶動,干部就要把“干”放在首位,記在心上,而且要干就干好。群眾就是需要領、需要導,好干部一定能并且會引領、指導一般群眾去發展。帶頭干、領導好,發展順理成章!去年冬天下雪次數很多、量很大,新修好的路面和活動場所不及時清理,群眾出行不便不說,還可能把路面凍壞。“第一書記”帶頭拿起掃帚、鐵锨,這是無聲的動員,群眾看到后幾乎全員響應,紛紛走出家門清掃積雪,保證整個冬天道路的暢通。今年夏天雨水多,7月以來連續降了多場大雨,西龐村北的排水溝因群眾常年填種莊稼導致無法排水,村民雖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受等靠要思想和攀比思想影響,工作量雖不大,可誰也不愿主動去伸手,一心想讓我們“第一書記”租挖掘機幫助排水。針對這種情況,張全健和工作組的幾個同志帶著村兩委成員一起,帶頭拿起鐵锨冒雨清淤排澇,大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群眾紛紛參與,僅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解除了澇情,幾十畝玉米得救了。
西龐村130戶人家中,有19名黨員,地少,人均有一畝六分地,大多數黨員都年齡偏大,六七十歲了。村委陶主任說,陶清判是位80歲的老黨員,很支持村里的工作,有空就打掃他周圍的衛生,為村里解憂。干部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群眾的覺悟也提高了。
那天上午,是惠民縣歷史上第二個高溫日,我到小徐村進行了采訪。徐書記四十來歲,個子不高,很精干,很和氣。說起這一年半的變化,他可興奮了。“第一書記”來了,村里前進了30年,就是他第一個和我說的。小徐家的村委座落在村子最西北方位,規劃整齊的村莊、綠化了的街道,配上粉刷了黃顏色的墻壁,很漂亮的一個村子。說起來他感慨萬千。他說,我們村太小了,過去什么大事也干不了,就40戶,160口子人,自己上不起變壓器,和鄰村共用一個,修朝外走的路也是占用了鄰村的地,“第一書記”們出面和鄰村給協調好了。村委班子不錯,今年轉正了一個黨員,發展了3個積極分子。現在,我們想干什么事,都能干成,比如說,今年雨水多,我們挖了1500米的排水溝。正說著,進來了一個婦女,我問有什么事呢?她說,找張書記,請他吃頓飯。為啥請他吃飯呢,她說,張書記來了一年半了,他從沒在村里吃過一頓飯。徐支書點著頭贊同道:真的,從沒吃一頓飯,下了雨,也不住下。婦女說,現在我的兒子考上航空大學了,高興,我個人請他為孩子的事吃飯,應該會答應吧。
當問到黨員掛牌的作用,徐支書說,我們村黨員都掛牌了,大家有了責任,有時顧不上吃飯也先為村里干事,南北路通了,籃球場也建起來了,村里老百姓的覺悟也提高了。幾個老太太正在胡同頭乘涼,開口就是,俺村老好了!臉上充滿了喜悅。徐書記說,張太平書記脾氣好,遇上事大家一起商量,從不和村民搶。他指著墻上的制度牌說,這些都是他設計的,找人制作出來的。村里有個五十歲的許連文,查出癌癥,他自己掏錢買上東西,去看望……我們班子每月5日為村民議政日,黨員群眾代表參加,很多事就是商量好了一塊干完的。
我問,還記得第一次見張書記是什么情況?徐書記說,我正在村里,他自己來了。我說,你打聲招呼,我們找幾個村民歡迎您一下,他說,用不著,等我干出成績來,你再慶賀也不晚。來了后,就問村里的情況,有什么困難,有什么事要辦。我們的村子怕澇,我們商量下一步要上種菜、養雞項目。
告別小徐家村的徐書記,我來到了小王家村,支書直接把我領到了二樓圖書室,書屋里有好多書,墻面上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幾個鮮紅的大字。書架上擺滿了書,其中有關“第一書記”沈浩的書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想到張全健老家就是安徽,更多了份感慨。
小王家村相對來說,人口比較多,村子大,他們村有13個黨員,長期在家的就是7個。現在黨員覺悟提高了,村民的覺悟也提高了。我們開黨員會議,義務勞動,36度高溫,從中午開始到下午3點。有時干到晚上8點,飯也不吃,蚊子很多,咬起一些疙瘩,大家都沒意見。姜東興書記一直和大家一塊勞動。老百姓心疼地說;姜書記,你就不怕咬?我們都受不了。有一天下了大雨,有雨沖一下更干凈,所以又進行義務勞動,姜書記一直在打掃。支書王尊慶覺得姜書記做事很細致,比他細致多了,考慮事很周到,這一年半下來跟著學到了很多東西。
王書記說,村里沒修路的那陣,下了雨,土粘,水多,路沒法走,家長送孩子,扛著自行車,可難了。現在,做生意的來了,外面的車輛多,自己村里買車的也多了。姜書記有時中午一點才回去,可能沒飯了,在車上吃方便面,車上時常放著火腿。我們第一次見面在村里,村辦事處領著他到家里來的。來了走訪老干部,見了抗美援朝的老干部,從口袋里掏出200元錢,說,時間緊,也沒買啥,就算是自己的一點心意吧。
現在我在村里說話辦事很有威信,我們村里正準備上養雞場。7月1號后,我們黨員也掛牌了,村里發展了2名積極分子。到現在,全村扒掉40間舊房子,新蓋了49間新房子,你看村里大變了樣。
新馬村是緊鄰西龐的一個村子,村民要想出村只有走西龐的路。新馬村的支書王秀明和村主任的臉曬得黑幽幽的,尤其是王書記,我對他印象很好,他是個很有譜氣的人,也早打算為村里上些項目,村莊規劃很好,但沒錢硬化也沒錢上項目,正巧,“第一書記”們來了,幫他提前超高質量完成了他的夢想,辦成了想辦而辦不了的大事,村民們很滿意。他說,這里與商河縣搭界,下雨天,我們村民能騎車出門,商河的人都羨慕,村民心里美滋滋的。現在我們村黨員16個,還有一個大學生村官。去年春節,村里的老頭王振東的兒子得病死了,家里很窮,春節過不去了,幾個“第一書記”把自己2000元的生活費貢獻出來。村里也想幫他,但是沒有集體收入,有心無力。小銀凱動手術,也多虧了“第一書記”。張勇書記早上起來,都是先到村里轉一圈,看看村民有什么事。王書記原來干木工,一天收入170元到200元,現在1月200多元,心里有時不平衡,可是這一年半,“第一書記”們來了,幫著村委為村里做了好多事,雖然自己比以前忙了很多,但老少爺們高興,我們覺得也值得。
顏家村是我最后去的村,這個村子原來村委班子很亂,有7個黨員,6個人干過支書。現任支書顏洪元說起與何國幸的認識還歷歷在目。那天何國幸是上午過來的,他沒在,做買賣去了。下午,他們在辦事處見了面,他覺得何國幸是很樸實的一個人,接上頭后就到村里走訪,衛生條件不好的,他也不嫌,沒有架子,跟農村人一樣。走在街上,人家都跟他打招呼,真干活,種白菜,自己拿茶葉來。他指指在村委窗臺上有一小桶茶葉說,都一年半了他連自己帶來的茶葉也沒喝完,他從沒在村里吃過一頓飯。我們這里是鹽堿地,春天,刮起和鹽一樣的白風,讓人灰頭灰臉的。我們現有110戶,440口子人,10個黨員,有事就愛和村“兩委”商量。我們挖了很多排水溝,下雨排水很順利。聽說何書記要走,我這心里說不出啥滋味。他的眼里有淚珠,這是個不識字但很聰明的農村領頭人。他也有同感,現在水費電費好收了,原來五天收不起來的,現在一天就收起來了。他知道老百姓最務實,你為他們做了好事,他們十分感激的,都說共產黨好。
親 情
五位“第一書記”年齡不一樣,經歷不一樣,但在張全健同志的帶領下,干出了不凡的成績,得到了從領導到群眾的一致好評,真正得到了群眾的擁護。五人走在街上,老百姓主動過來打招呼,他們從沒在村里吃過一次飯,真心實意地為父老鄉親做事。一年半的拼搏,很少休息,很少顧及家人,趁著他們四個人都在場,我有意把話題引過來,觸及到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說,各自的家屬來看過他們,張全健同志也組織過五個人的家屬聚會,以便求得家屬的理解和支持。剛來村任職時,小徐家村的“第一書記”張太平剛結婚五個月,正是需要相伴呵護的時候,他很長時間不回家,從陜西榆林嫁到山東的妻子有時覺得很委屈。
新馬村“第一書記”張勇的兒子現在已經三歲半了,很調皮,很惹人喜愛,有時,周末,張勇回家和老婆一起看孩子,兒子摁摁他的嘴,翻翻他的眼皮,他睡著了,兒子還在玩。 妻子說,有你在身邊,可以睡個踏實覺,不用擔心兒子掉床了。
顏家村“第一書記”何國幸體會更深,男人在家,家務活可以幫一把,不在家,什么也是女人一個人的。
小王家村“第一書記”姜東興很有意思,女兒上初中,下周一要過生日,女兒問,爸爸能不能給我過生日。姜東興說,你奶奶過生日是提前過的,你的待遇不能超過她吧。女兒心中服氣了,她點點頭。談到女兒,姜東興話多起來。
廳駐村的五位“第一書記”的領頭人張全建副處長總是很忙,我沒有直接采訪他。有一次,他談到女兒,臉上有了笑容。女兒很小的時候,他出征北川,一去兩年半。現在又來惠民,重任在肩,女兒也大了,理解了爸爸。他的故事很多,我們會慢慢了解的。群眾對他們的信任就是對黨的信任,對村委班子認可,就是對他們辛勤工作的認可。
我有幸目睹過何國幸的“第一書記”日記本,大紅的封皮非常莊嚴,翻開扉頁上印著一段文字,令我十分感動。我寫不出更多,但我知道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的關系。
殷福芹是鎮上的組織委員,三天兩頭地和“第一書記”接觸,她說,五位“第一書記”是一個整體,他們做黨建工作做得真好。
縣委組織部的副部長牛業霞,代表惠民縣組織部高度評價了五位“第一書記”的做法,她說從五位“第一書記”身上學到了好多東西,他們做事很有計劃,很快融入農村,講科學,顧全大局,做群眾工作很講究方式方法,感謝他們為村里培養了好帶頭人。
說起一年多來的工作,惠民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王忠說,“第一書記”的駐村工作推動了我局服務農村工作的進程和力度。他搬來了厚厚的一個卷宗,那是4萬畝農田改造的方案,這里面的內容和五個村種植葡萄、養牛的項目一樣,寄托著惠民富民的希望。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