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獻身地礦,退休仍獻余熱
--記山東省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院退休返聘的高級工程師艾計泉師傅
退休了,意味著離開工作崗位,是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時候了。然而他卻矢志不移,仍然奔波在野外地質崗位上,揮灑余熱,指導新一代的年輕地質工作者對金剛石原生礦進行有效的勘查和探索。山東省金剛石勘查工作局面順利展開,收獲良好。本文說的就是山東省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院一直從事金剛石勘查工作的地質專家艾計泉師傅。
一、艾計泉資料
艾計泉,男,出生于1944年,高級工程師。1969年長春地質學院礦產地質勘探系畢業,分配至山東省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院(原地礦部山東地質局809隊),一直從事金剛石原生礦找礦工作,對蒙陰紅旗一號巖管外圍區域進行找礦工作,成績突出,多次受到山東省地礦局表彰。于2004年退休,但是退休不退崗,至今仍返聘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咨詢、指導工作,最近指導新一代地質工作者進行蒙陰西域金剛石深部勘查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果。他為山東省地礦七院金剛石找礦傳承著智慧、發揮著余熱、默默地奉獻。
二、執著找礦,足跡遍踏齊魯大地
艾計泉師傅大學畢業即進入山東地質局809隊工作,在工作中他善于學習,由一名滿腹理論的大學生,逐步轉變為具有豐富找礦經驗的勘探地質工作者。
艾師傅在畢業至退休的幾十年時間里,從山東省平邑縣的石崮莊、吳家莊到蒙陰的坡里,再到棗莊市山亭、到肥城市五里垢從事金剛石原生礦的普查工作,足跡遍踏沂蒙山水、齊魯大地。
和艾師傅閑談時,他清楚得記起在平邑進行金剛石普查的野外工作場景。當時已是數九寒天,由于當年的地質任務尚未完成,他們依然在寒冬里奮戰。在用手推鉆機施工時,由于出了點小事故,在機械停息片刻的時候,因為氣溫太低,孔隨即就凍上了,再也推不動,鉆機師傅們用木柴燒了熱水倒入孔中,才將寒冰融化。大家喊著“1、2、1”的號子,鉆進繼續進行。我明白艾師傅的意思,當時地質工作是清苦的,地質條件遠非今日,但是大家對待工作積極樂觀、團結向上,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最終完成了普查任務。說起這件事來,艾師傅滿懷深情,沉浸在往事的歲月中,他回味著當時火紅年代的生活,也徜徉在青春的日子里……
地質工作要經常變換地方,有時兩年一個地方,最短的有時1年換2次地方。艾師傅家屬隨隊,當時分隊住房緊張,艾師傅的家人就隨他跟住項目組,兩個孩子就是在不斷地遷徙生活中完成了小學到初中的學習。最令艾師傅傷心的是由于經常變化住所,自己又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管理,大兒子最終與大學無緣,最終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個體經營者,在商場上打拼多年,倒也過上了富足日子;小兒子是市級醫院的副主任醫生,事業有成。看著孩子們的生活幸福安穩,這才讓他愧疚的心里稍稍有了一些安慰。
三、老驥伏櫪,矢志不移揮灑余熱
1999年低艾師傅年滿55周歲,局里批準他正式退休(國家規定長期從事野外生產一線地質隊員在55周歲退休)。在家賦閑幾個月后,看到單位金剛石勘查技術人員奇缺,指導性的工作需要人做,便毅然接受院里的回聘請求,把照看孫子、孫女的任務交給老伴,回到單位上班。
艾師傅返聘后的工作是在院總工辦,負責金剛石原生礦項目的審查、立項、及項目實施的質量監督指導工作。他仍然像上班時一樣,經常深入野外一線,基本和在職職工差不多,有時候和項目負責人一樣,參加項目,也編錄巖心。因此還被外人送了個“編外項目負責人”的雅號。他將金剛石原生礦從成因、找礦標志再到找礦方法的一系列基礎知識,對技術人員進行詳細地培訓講解,并針對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細心指導,耐心培養金剛石勘查找礦的新生力量,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年輕技術人員。
四、后文
現在艾師傅已近70歲,但是耳不聾,反應靈敏,走路健步如飛,多年來從事野外地質工作練就了一副好身板。有人問他“你還愿意為單位干多久?”艾師傅的回答乃有深味,“只要單位需要,就是老得動彈不了,不能出門了,在家里我也樂意思考和研究金剛石找礦的許多問題。”多么深情地告白!這是一個為金剛石找礦事業奉獻了一輩子的老地質隊員的樸素回答。
相信有了艾師傅及省局更多退休老專家的支持,他們傾獻一生的地質事業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金剛石地質找礦工作也一定會在山東省地礦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山東省地礦七院院領導班子的堅強領導下,經過新一代地質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迎來更加廣闊和光明的前景!
(山東省地礦七院 張強 李卉)
2013年12月7日
上一篇: 平凡女性書寫出不平凡的事業
下一篇: 贊歌,唱響在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