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滿足的高級技師趙慶元
來源:作者:李旺時間:2013-04-01熱度:0次
永不滿足的高級技師趙慶元
濟三礦運輸工區職工趙慶元,看起來瘦瘦的,身體單薄,樸實的臉上始終洋溢著憨厚的笑容,被工友們親切的稱作趙不足,因為只要他走過的地方,總能發現機電設備現場中存在的問題。十多年養成的嚴細工作作風和精湛技藝,受到了職工的一致好評。
腦袋就是放映機
身為兗礦集團第四屆技術能手的趙慶元,工友們提起他,總會豎起大拇指,夸他腦袋就是放映機,電路圖、設備整定值計算、紅黃牌規定等,只要提問到的沒有他回答不上來的。機電設備維修上的活難不住他,家里的電飯煲、電動刮胡刀、微波爐等小家電故障也都找他幫忙維修,他隨叫隨到。對于維修上的難題,他向來都是手到病除。嫻熟的維修工藝,精湛的技藝,得到了大家的公認。若問他怎么做到的,他說:“勤能補拙,我沒事總會帶著一本技術書,閑暇之余就認真看一下,日積月累掌握的就多了”。
他勤奮好學,刻苦鉆研,遇到工作上的難題會主動和班組人員一起共同探討,想方設法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措施。為了改進和提高猴車運行穩定性,他不斷改進運行質量,常常利用業余時間,廢寢忘食地查找資料,并根據工作現狀,拿出一些自己的實踐心得,講解給班組人員。201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井下電鉗高級技師資格,并被礦行文聘任,獲得了職工業務技術上的最高榮譽。
閑不住的腿 嘮叨的嘴
他從一名技術工人,到電機車維修猴車運行班長,兼職機電驗收員,一點一滴的進步都飽含著心酸和付出。他憑著對煤礦的熱愛,以高度的責任心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堅定著自己的信念。他的雙腿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井上井下幾千米崗點,總能發現他的身影。對于發現的問題,他會苦口婆心地向維修人員講解清楚問題、細節和癥結,叮囑他們檢修前牢記安全風險評估,嚴格執行手指口述安全確認制度,保證100%安全后方能操作,并監督其整改完畢才放心。即使工友已經處理好,他還是會記著下次到現場時去查看是否落實到位。大到設備的更換處理,小到指示牌上的字體型號都親自過目過問。在工作之余,他也經常和其它班組長一起溝通學習,努力改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讓自己不偏不倚的和大家緊密結合在一起,努力做好班組的“領頭羊”。
作為機電維修猴車運行班長,他更是嚴于律己,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作到,特別是一些難度大的猴車會戰、設備調試、換繩出現問題需要搶修時,他總是帶領班組成員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直到所有的問題解決后才最后一個離開。其它班組有困難的時候,他也主動獻計獻策,幫助他們排除設備故障,保證安全生產,由此人送外號“及時雨”。他的班組被定為應急維護班組,儼然成為機電力量的頂梁柱。
身上的寶庫
在井下,每逢干維修工作的工友遇到工具沒帶全時,總是說:“要是趙不足在就好了,他身上可全是寶貝?!笔前?,他下井的工具包是專用特大號的,里面扳手、游標卡尺、萬用表、搖表,螺桿、螺帽、線鼻等工器具、小配件一應俱全,還有自制的專用工具,深受工友的喜歡。他不滿足掌握現有的設備工藝,對出現的各類設備故障,他平時除多學習、多了解、多分析、多研究外,還認真思考怎么到達現場用時最短,這個故障點在哪里,出現這個故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么才能最快、最好地解決這個故障,需不需要帶什么備用的元器件,現場可不可以用其它物件進行暫時替代……在開始的猴車換繩會戰中,需要近70個人一起換繩,既費時又費力,安全還得不到保障。他通過現場觀察思考,與相關技術人員研究討論,提出了利用纏繩小絞車代替人工換繩的建議,通過實踐,完善了架空乘人裝置新型長距離換繩工藝,最終只需5名職工、8個小時便完成了以前需2天才能完成的換繩工作。該成果也榮獲了集團公司小改小革優秀成果三等獎。
近年來,他提出并參與的電機車撒沙裝置的改造、風動推車機的應用等6項小改小革成果榮獲礦科技大會一、三等獎。此外,他還負責兼管運輸工區修舊利廢工作,每月修復材料設備10多萬元,年節支降耗創造價值可達160萬元。
(李旺 李志國)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