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臘平 劉曉慧 歐德琳 管利民
離貴陽市僅22公里之遙的地方有個清遠市,清遠市的北門橋有個地質隊----貴州省地礦局下屬的115地質大隊(簡稱115隊)。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水則靈。清遠市境內竟然有鴨池河、貓跳河、暗流河三條嘩嘩流淌的河流,分別形成了紅楓湖、百花湖、東風湖、大灣洞共600余平方公里的四大風景名勝區。其中紅楓湖是4A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百花湖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東風湖則是貴州高原最年輕、蓄水量最大的高山峽谷型水庫。
清鎮市不僅美,而且富足。清鎮市礦產種類多,而且儲量大、品位高。有關資料顯示,這個縣級市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鋁土礦、赤鐵礦、硫鐵礦、煤、大理石等30多種。其中貓場礦區面積約80平方公里,遠景儲量2.1噸,是目前全國已知鋁土礦最大的連片礦區。
有了礦,就有了工業化的基礎。清鎮市豐富的礦產資源成就了這個市的采礦業與加工業。事實上,清鎮市是一個典型的“礦城”,是貴州重要的工業基地,集化工、紡織、冶金、磨料磨具等于一體。一個“城連水、水連城”的剛柔相濟的現代化城市初步成型。
一個礦城的崛起,離不開礦產資源的支撐;同樣的道理,礦產資源的發現,離不開地質勘查工作。所以,當記者來到這座日益繁華的城市,凝視這座現代城市旖旎的風光的時候,我們不由得對這個幾十年來一直默默無聞地駐守在這里的貴州省115地質大隊肅然起敬。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為共和國的地質找礦事業和貴州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地質隊吧----
功勛卓著的“115”
115地質大隊的駐地在離清鎮市中心不足3公里的山坡上,占地面積273畝。這里很像個花園----樹木成蔭,鳥語花香,風景優美,環境怡人。雖然隊里的辦公樓還是上世紀七八十代的建筑,但修葺得整潔而大方。特別在綠樹的掩映下,顯得安靜而祥和。隊上住宅既又一排排二三層老式的小樓,也有一棟棟最近幾年新修的高樓。還有點綴在綠樹與青草之中的小亭、石桌或木椅。走在林中的小路上,你有一種輕松安逸、心曠神怡之感。
一位正在大院里散步的老人家告訴記者,115地質大隊1969年2月18日成立于清鎮縣站街區龍頭山,是一支以四川南江水文地質大隊返黔的110名職工為主體,從貴州省地質局105地質隊,101地質隊和局綜合研究隊抽調部分職工組建成的地勘隊伍。
建隊之始,因交通不便,實在難以開展工作。這一年的12月下旬,隊部從龍頭山搬遷到清鎮縣城郊的北門橋營盤坡上。搬來的時候,這里也是滿目荒涼:除了原105隊遺留下來的2000平方米破敗不堪的“干打壘”平房外,其余就是叢生的野草,遍野的亂石,還有一處處讓人毛骨悚然的孤墳。
以后,貴州省地質局又陸續從106地質隊,104地質隊抽調職工,不斷擴充這支隊伍。1979年1月,貴州省地質局對地質隊伍進行結構調整,決定將116隊的300余名職工及設備合并到115隊,115隊的職工總數一度達到1033人。
115隊建隊后接到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應國家發展“五小”工業的號召,為農業服務,為農民服務,尋找當時制造鉀肥急需的礦物原料。萬事開頭難。由于是新建隊伍,沒有勘查實踐,也沒有現存資料,一切必須從零開始。當時,各地都在工業學大慶,鐵人王進喜那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的豪言壯語一直鼓舞著那個時代的人們。也正是精神激勵著剛剛組建的115隊人,他們滿懷創業激情地四處踏勘,捕捉有用的找礦信息。
他們將鉆機運到300公里以外的天柱縣馬鞍山,普查勘探農肥的生產原料硅酸鉀礦產。經過職工們的艱苦勞動,到這一年的年底,就求得硅酸鉀B+C級工業儲量1253.6萬噸,超額完成了國家任務。同時,這一年,這個隊還在清鎮長沖河、桃子沖及黔西等地進行鐵礦、鎳、鉬礦的地質普查工作,全年完成鉆探工作量821米,槽探2489立方米。到1971年9月,普查評價工作結束,115隊提交了《貴州清鎮桃子沖鎳、鉬礦區地質報告》,并提交《黔中鋁土礦中稀有元素物質組成工作報告》、《甕安鐵礦木廣坪礦區詳查報告》、《清鎮條子場白云巖上麥壩石英砂巖礦區詳細勘探報告》等9個地質成果報告。
次年,115隊擴大工作領域,分別在余慶、清鎮、黔西成立三個工區,設立五個機場,共提交了《黔中鋁土礦中稀有元素(鈮、鉭、鋯、鈦)地質評價報告》、《貴陽市郊區黑土壩鋁氧石灰石礦區地質報告》、《清鎮蘭花寨電石灰石礦區詳勘儲量報告》。完成鉆探工作量4331米,淺井921米,槽探11860立方米,提前40天完成了當年國家下達的指令性任務。
建隊初年取得的成績,不但激發了廣大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同時也鍛煉了隊伍,為后來的地質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永遠的梵凈山精神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東部銅仁市的印江自治縣、江口縣、松桃自治縣交界處,原名“三山谷”,寓意“梵天凈土”,為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494米,有“武陵正源,名山之宗”之譽。尤其是當人們仰望那高聳入云的萬卷書巖時,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驚嘆,真是大自然的鬼爺神工!
這里依然保留著完好的原始生態,不僅山高林密,老樹枯藤,道路難覓,還時常有野獸和蛇蟲出沒。但對于從事地質勘查施工的地質人來說,這樣的自然條件不僅惡劣與艱難,而且由于地表被植被覆蓋,不利于找礦工作。
1970年底,剛剛組建一年的115隊接到通知,立即組隊開進梵凈山,參加由貴州省地礦局在這里組織的尋找銅礦的普查勘探會戰。
新年剛過,115隊200多名地質工作者不辭辛勞,晝夜兼程,趕到梵凈山下。這時,在其他地方已是乍寒初暖,而梵凈山卻是冰封雪凝,2572公尺高海拔的梵凈山,二十公里的盤山路,全在冰雪覆蓋中,要將鉆探設備和生活物資搬運上山,其困難之大是可想而知的。115隊人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靠著人拉肩扛,冒著隨時可能被凍傷摔死的危險,硬是在冰雪之中踏出一條上山小道,將一百多噸重的鉆探設備送上山巒之顛,保證了勘探會戰如期進行。1973年9月結束梵凈山地區的普查勘探工作,梵凈山地質工作期間,完成鉆探工作量達2萬余米。
這就是后來被115隊廣為傳誦的“梵凈山精神”。“梵凈山精神”是地質隊員在惡劣的環境里,困難的條件下,激發出的巨大潛在能力,是勇于為地質勘查事業獻身的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時代的精神。
為了地質勘探工作,115隊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以大隊主要技術業務骨干李祥坤為例。剛參加工作時,李祥坤的父親患肝癌重癥住院近一年,他中途只回家控視過一次,一個星期后,他又重新回到野外工作崗位上。父親病危時,由于當時通信和交通落后,家中發出的急電到他手上時已經過了三天,等到他匆匆趕,到家里,父子倆早已陰陽相隔……
母親去世時,他也正在南盤江邊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找礦。妻子打了兩天電話,也沒找到他,最后輾轉找到他同事,他才得到消息。待他三天后回到家,母親的遺體已經入棺下葬,只見妻子背著三個月大的嬰兒在母親的墳前為他披麻跪孝……妻子哽咽著告訴他,母親想見他一面,掙扎了一個星期不肯咽氣,最后終未見著,只好孤獨地走了……
“梵凈山精神”一直激勵著15隊地質人。事實上,在開展梵凈山大會戰的同時,115隊三分隊還在羅甸八茂地區展開了鐵礦勘探工作。羅甸縣位于貴州省的最南端,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其貧窮落后是省內有名的。山高林密,道路不通,設備物資和生活給養的運輸,較之黔東地區的梵凈山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同的生態環境,相同的艱苦條件。梵凈山是北國風光,羅甸八茂則是烈日炎炎,揮汗如雨。
最令人難以忍耐的是蚊叮蟲咬,這里蚊子好似比其它地方更大更兇狠,使人徹夜難眠。三分隊全體職工克服生產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發揚為地質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完成了八茂鐵礦勘探工作,提交了該鐵礦區的地質勘探報告。與梵凈的二分隊共同唱響了“志存胸內躍紅日,樂在天涯戰惡風”的時代戰歌。
據記者了解,40多年來,在“梵凈山精神”的鼓舞下,115隊廣大的地質人員在貴州省20余個縣市開展過地質礦產勘查工作,足跡幾乎踏遍了貴州境內的山山水水,通過普查勘探地質工作,基本探明磷、鋁、煤、金銀、銅、鐵、等30余個礦種的分布及儲藏量。編制完成各類地質礦產和工程勘查報告達500余份,其中大中型報告322份,1/5萬區域地質調查說明書和報告13份,工勘報告174份,磷、鋁成礦規律研究報告7份,獲得了豐碩的地質勘查成果。
同時,115隊相繼完成了甕安縣朵丁關磷礦、清鎮市高鋪水泥用石灰石礦、甕安縣玉華磷礦和福泉市棉花沖磷礦等國家資補費普查項目和磷礦、鋁土礦、煤礦、石膏礦等社會服務性礦產資源的勘查。特別是較長時期在黔中地區從事磷、鋁礦產資源勘探工作,在甕福地區探明磷礦資源儲量8.18億噸,在清鎮貓場地區探明鋁土礦資源儲量2.1億噸。
此外,這個隊還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主動融入當地的經濟社會建設,在基礎地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這個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國家地質部嘉獎,并榮獲“建國以來找礦有重大貢獻的地質隊”等稱號。
我們不妨一起來分享一下這些榮耀吧----
1978年,福泉磷礦及磷礦中含碘的發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貴州科學大會獎”。
1980年,被地礦部授予“建國以來找礦有重大貢獻的地質隊”稱號,同時,甕福磷礦高坪礦區獲地礦部“地質找礦一等獎”。
1985年,楊子地區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磷塊巖遠景區劃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5年,甕福磷礦高坪礦區英坪礦段詳勘報告獲地礦部“科技成果四等獎”。同時,甕福磷礦白巖礦區地質找礦獲地礦部“擴大儲量二等獎”。
1988年,清鎮鋁土礦貓場礦區紅花寨、白浪壩礦段獲地礦部“擴大儲量科技成果二等獎”;甕福磷礦白巖礦區穿巖洞礦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獲地礦部“科技成果四等獎”;清鎮鋁土礦貓場礦區紅花寨、白浪壩礦段獲地礦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1992年,被地礦部授予“地質找礦功勛單位”。
1994年,清鎮鋁土礦貓場礦區0—24線勘探報告獲省地礦局“1993年度重大地質成果獎”,1∶5萬小貓場幅區域地質調查成果被省地礦局評為“優秀圖幅”;
1995年,地礦部地科院第二屆優秀圖幅展評中1∶5萬小貓場幅區調成果獲“部優圖幅”稱號;獲地礦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1998年,盤縣芹菜坪金礦普查獲省地礦局“1997年度新發現礦產地獎”。
2001年,“冊亨平華金礦普查”和“安龍黃家坡金礦普查”分別獲省地礦局“2000年度新發現礦產地獎”。
2003年,獲省地礦局“2003年度地礦經濟目標責任制一等獎”。
2004年,貴州福泉市棉花沖磷礦普查獲省地礦局“2004年度新發現礦產地獎”。
2010年,甕安縣老虎洞磷礦勘查獲貴州省地礦局找礦突破成果一等獎。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115隊已是一個集地質礦產勘查、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查、鉆探施工、地質災害評估及治理、巖礦測試、地形測量、建筑工程勘查和礦業開發為一體,具有雄厚的技術優勢與經濟實力的綜合性的地勘單位。
結緣甕福磷礦
2011年8月4日,貴州省甕安縣玉華鄉的大山中彩旗飄揚,禮花綻放。白巖背斜磷礦整裝勘查項目啟動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按照勘查計劃,這個項目從2011年8月起到2014年2月底,將歷時30個工作月,預計新增磷礦資源量約13.70億噸,相當于新增加一個甕福磷礦。這無疑會為貴州磷及磷化工產業的高速發展提供長遠有力的資源保障,對貴州實施“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也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貴州多磷礦。資料顯示,貴州的磷礦資源集中分布在經濟相對發達的黔中地區,具有資源儲量多、品位高、質量好的特點。1999年末的累計探明儲量已經達到26.81億,保有儲量25.56億噸,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富礦的保有儲量4.67億噸,占全國富礦總量的43.7%。
白巖背斜磷礦隸屬于甕福磷礦。115隊與甕福磷礦結緣始于1975年。
1975年5月,接貴州省地質局指示,115隊結束清鎮長沖河鋁土礦勘探,將地質勘探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甕安一帶,進行磷礦勘查。該隊的地質人員劉文炳、潘永斌、陳開本、何孟春等人,根據群眾的報礦線索和過去的地質資料分析,在福泉縣的高坪、英坪等地發現了高品位磷礦體,這預示了“甕福磷礦”特大型礦床勘察工作的開始。
甕福磷礦主要由甕安縣屬的白巖礦區和福泉縣屬的高坪礦區組成。礦層露頭北起甕安縣的玉華鄉老虎洞,南迄福泉縣的高坪鄉嘎啦坡,全長17.5公里,礦區總面積約58平方公里。
從1975年5月到1984年8月,115隊在貴州甕福磷礦奮戰十年。經過艱辛勞動,克服種種困難,共完成鉆探工作量97000多米,槽探40000多立方米,淺井600多米,并通過大量巖礦樣的分析、化驗,完成了大壙、穿巖洞、英坪、小壩等四個礦段的詳勘任務,對玉華、新橋、大寨等三個礦段作出了地質普查評價。十年磨一劍。在甕福地區與兄弟地質隊協同下,115隊在這里共探明可供利用的磷礦資源儲量8.18億噸,并獲得4.66億噸新增儲量,其中工業儲量達2.4億噸。
2008年至2010年期間, 115隊通過甕安縣老虎洞磷礦詳查地質工作,累計完成鉆探工作量32583m/48孔,估算332+333磷礦資源量達到3.29億噸,取得了老礦山外圍“攻深找盲”的重大進展,為白巖背斜磷礦的整裝勘查方案及設計編制提供了較為充分的地質依據。
據了解,老虎洞礦屬于甕福礦帶,就目前已經完成的勘察資料結果顯示,這是西部地區近二十年來發現的單一儲量最大、綜合品質最優的磷礦,也是世界最優質的磷礦區之一,平均品位27%, 30%的儲量品位超過40%。該項目預計將新增磷礦資源量約13.70億噸。
貴州省甕安縣老虎洞磷礦是115隊在進行磷礦成礦研究、成礦預測的成果上選定的成礦遠景區。在兩年多時間里,該隊在老虎洞礦區累計完成鉆探工作量32583.01m/48孔。于2011年完成詳查地質報告的資料匯交。經批準備案的磷礦石(332)+(333)資源量為32966萬噸,達超大型磷礦床規模。由于在甕福磷礦勘查工作中的重大貢獻,115隊榮獲貴州省地礦局2011年度地質找礦突破一等獎。
談到這一獎勵,時任115隊隊長的劉豪向記者表示,這個榮譽是廣大干部職工共同努力的成果,凝聚了115隊的集體智慧,完全達到了“鍛煉隊伍、發掘人才、樹立品牌”的目的。該項目的順利實施,為115隊未來開展大型綜合礦勘項目積累了人才和相關方面的重要經驗。
四十年奮戰貓場鋁土礦
2012年5月28日,總投資42億元的貴州廣鋁80萬噸氧化鋁項目順利建成投產。這是清鎮鋁產業發展打響的“第一炮”。時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克志發來賀信指出,這個項目的建成投產是貴州省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對于貴州省建設全國資源深加工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記者了解,貴州廣鋁鋁業有限公司作為貴州省的重點招商引資企業進入貴州后,于2008年9月與115隊簽訂了清鎮鋁土礦勘查協議。其一期工程為年產80萬噸氧化鋁及配套項目,總投資42億元,從2009年6月開工建設。項目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50億元,年繳稅收5億元,帶動就業上萬人。可想而知,隨著項目的開展,曾經安靜的西部小城清鎮將漸成一方投資熱土。
貴州是中國鋁土礦的三大產區之一,經過歷年勘查工作,累計探明鋁土礦資源儲量超過4億噸,僅少于山西,居全國第二位。
黔中地區鋁土礦資源潛力相當可觀,位于黔中的清鎮市更是擁有豐富的鋁土礦資源,已探明儲量近3億噸,遠景儲量在5億噸以上,占全國總儲量的10%以上,占貴州省總儲量的70%;儲量2.1億噸的貓場礦區是全國已知最大的已探明整體連片礦區。
清鎮貓場鋁土礦是貴州省地質局黔中地質大隊在上個世紀60年代首先發現并大致查明的規模巨大的隱伏礦床。礦區位于清鎮市西北,直距25公里,屬清鎮市犁倭鄉管轄。礦區北起曹家大坡—高翁,南至大威嶺—馬場,東自土地關—白巖上,西迄巖腳寨—高坡,面積80公里。共劃分為紅花寨、白浪壩、將軍巖、周劉彭、貓場、水落潭、李家沖、楊家洞、平橋等九個礦段,可采礦體主要分布在穹狀背斜北部的將軍巖、紅花寨、水落潭、白浪壩及中部的周劉彭等五個礦段。面積達15平方公里。
1970年,在針對貴州特色礦產—黔中鋁土礦勘查工作中,115隊第一次進入清鎮長沖河一帶開展對清鎮鋁土礦的普查勘探。1972年,115隊為普查鐵礦再次進入清鎮貓場礦區進行勘查,編寫提交了《清鎮鋁、鐵貓場礦區初勘地質報告》,報告顯示,鋁土礦儲量4537萬噸,鐵礦375萬噸。1979年,115隊在開展甕福磷礦勘查的同時,將116隊與115隊的部分隊伍進行合并,組建115隊四分隊,第三次進入礦區開展清鎮鋁土礦貓場礦區白浪壩、紅花寨礦段的地質勘查工作,也從此揭開了115隊清鎮貓場鋁土礦實施大規模勘查的序幕。
1985年,在結束甕福磷礦勘查工作后,115隊集全隊地質勘查力量投入到貓場礦區,全面展開對清鎮貓場礦區鋁土礦的勘探工作,直至1990年清鎮貓場礦區0—24線勘探工作全部完成。
經過20余年的地質普查和勘探工作, 115隊在清鎮貓場探明鋁土礦資源儲量達2.1億噸,屬國家級特大型礦床,提交了清鎮貓場鋁土礦0-24線勘探區、白浪壩、紅花寨、將軍巖等九個礦段(區)的普查—勘探地質報告,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007年,115地質隊編制完成黔中地區鋁土礦預測區分布圖,在黔中地區劃分出桶井—布苗鋁土礦調查評價區、麥西鋁土礦普查區、貓場鋁土礦外圍普查區、清水塘普查區和楊咪灣普查區5個鋁土礦遠景區。并成立專業研究工作組,全面開展黔中地區鋁土礦資源成礦規律及找礦靶區研究工作,分析黔中地區鋁土礦資源的找礦潛力,提出可供進行勘查工作的找礦靶區。
2008年以來,115地質隊先后在貓場鋁土礦李家沖礦段、小貓場礦段、平橋— 楊家洞礦段和水落潭礦段開展勘查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巖心鉆探施工142個孔、工作量近5萬米,預測鋁土資源量上億噸,為該項目的順利投產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現任隊長,,,,告訴記者,清鎮貓場鋁土礦項目是115隊續作項目之一,各礦段均按照業主方要求分別開展工作。根據施工情況初步估算楊家洞、李家沖礦段鋁土礦資源量大于6千萬噸,達到大型礦床規模,是115隊在黔中地區鋁土礦勘查工作的找礦新突破。該項目仍在繼續實施。
走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近日,貴州省地礦局115地質隊承擔的柬埔寨鋁土礦普查項目順利通過野外驗收,預計資源量2億噸以上,達到超大型規模。這是近年來貴州省地礦局115隊充分利用地質資料及技術優勢,大力實施對外合作、引資開發戰略,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多領域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成果之一。
2011年4月日,115隊和內蒙古鄂爾多斯鴻駿投資有限公司正式簽訂柬埔寨鋁土礦勘查合作協議。該協議是該隊簽訂的第一個涉外項目合同。
據悉,內蒙古鄂爾多斯鴻駿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經營范圍涵蓋房地產開發、礦產資源開發、餐飲服務等業務,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投資公司。此次合作, 115隊的任務是,在柬埔寨王國蒙多斯基里省森莫諾隆地區近300平方千米的鋁土礦礦權區開展地質勘查工作,前期選定普查范圍面積約110平方千米,合同金額達1000多萬元。
該隊按照設計以1:10000地質填圖圈定礦體,800×800m工程間距探求資源量,并逐步由稀到密,由淺入深的部署開展地質工作。設計工作量包括控制點測量、1:10000地形測量(修測)、1:10000地形填圖、地質剖面測量、淺井及編錄等內容,以達到基本查明礦區地質特征,揭露礦體,查明礦體數量、規模、產狀、形態、厚度、品位等工作要求,為該公司下一步工作提供準確可靠的技術參數和設計依據。
這是115隊建隊以來承攬的首個涉外項目,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也無成熟的規范,但115隊人勇敢地邁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柬埔寨氣候炎熱潮濕,野外環境條件復雜,安全形勢十分嚴峻。自2011年4月簽約啟動以來,115隊赴柬全體技術人員克服項目區氣候條件炎熱、溝壑縱橫、植被密集、蛇蟲繁多等困難,緊密團結,不畏艱難,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在工作中邊摸索、邊學習,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共完成淺井施工885個,110000地質填圖130平方公里,150000水工環地質調查148公里,地質剖面測量10公里,地形測量172平方公里,勘探線測量108公里,各類樣品分析(制取)2191件。
通過此次涉外合作,不僅基本查清了該地區的地質結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且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對外合作經驗,該隊變封閉為開放,變單一優勢為綜合優勢,實現了區域、人才、技術、信息等的優勢互補,擴大了兩國在鋁土礦勘查方面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受到合作方一致好評,也實現了貴州省地礦部門境外找礦的新突破。
為地方經濟建設充當技術支撐
在搞好地質找礦“主業”的同時,115隊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屢建奇功。
2009年10月15日,隨著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的正式破土動工,一項被稱為“施工難度甚至將超過‘南水北調’”的惠民工程即將展開。在開工儀式上,一位省領導充滿深情地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不應該忘記,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能夠順利開工,115地質大隊功不可沒。這個隊為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提交的《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壓礦評估報告》很有價值,它為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又一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人們不會忘記。自2008年底簽訂《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壓礦評估協議》后,115隊高度重視,立即挑選出以陳群副院長為首的精兵強將組成專項工作小組,在第一時間投入工作。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小組成員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當千家萬戶正在品嘗可口的美味佳肴,團聚在溫暖的家庭懷抱中,迎接新春鐘聲的時候,專項工作小組的地質隊員們卻在野外、在辦公室、在電腦前度過了難忘的除夕之夜。
正是由于他們無私的奉獻和生俱來的使命感,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工作小組就圓滿完成了工程要求完成的幾項工作:建設用地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征的綜合研究和實地考察;用地范圍壓礦評估調查;征地范圍內壓覆礦產情況調查等等,并順利提交了綜合地質報告。
據悉,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全部完工后,總供水量可達7.47億立方米,不僅能解決黔中地區7個縣49個鄉鎮65.14萬畝耕地灌溉,解決5個縣城、36個鄉鎮供水以及農村41.8萬人、36.4萬頭牲畜的飲水,解決安順市、貴陽市城市供水問題,還可以解決長江、珠江流域的生態建設用水難題,優化“兩江”流域的生態環境。
2011年6月21日,國土資源部在貴陽召開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115隊榮獲“抗旱找水打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自2009年秋冬以后很長一段時間,西南地區發生持續特大旱災。為此,全國各地共組織100余家地勘隊伍、2000余臺鉆探設備,在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抗旱找水打井行動。
貴州省旱情肆虐。115隊承接了上級布置的抗旱打井任務。該隊充分發揚顧大局、識大體、能吃苦、能戰斗的優良傳統,由時任隊長劉豪、黨委書記羅俊皓親自掛帥,籌備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決定由下屬勘察公司為具體實施單位。隨后,該隊迅速調集富有地下水勘查經驗的技術骨干和鉆探施工人員,趕赴旱情重災區沿河縣開展抗旱打井工作。
截止2011年12月中旬,該隊共完成6口井任務,其中4口見水。其中在六枝特區九頭山公園施工點順利掘進151.6米,成功打出日涌水量約1500噸,可滿足3萬余人飲用的合格水源,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評價和贊譽,為抗旱找水打井工作的全面勝利作出了貢獻,獲得貴州省地礦局抗旱找水打井先進集體二等獎,并受到國土資源部表彰。
對此,115隊人謙虛地說,“抗大旱、保民生”,全國一盤棋。在這眾多的棋子中,我隊只是平凡而微小的一顆,卻也是重要的一顆;XY—2隆隆的歌聲,與我局分布在全省各地的臺臺鉆機相得益彰,共譜一首2010年最溫暖感人的樂章。
2011年11月,由115隊負責編制的《貴州省夾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項目用地壓覆礦產資源評估報告》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
貴州省夾巖水利樞紐工程是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的重點工程,是貴州省史上規模和投入最大的水利工程,被稱為全省水利建設“1號工程”,也是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三位一體”綜合規劃中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受到了中央和省的高度重視。
據了解,該工程計劃總投資173億元,建成后,總庫容13.25億立方米,年供水能力7.37億立方米,灌溉總面積104.03萬畝,畢節市、遵義市的10個縣(市、區)和270多萬群眾將直接受益。
115隊承擔了其中的貴州省夾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項目用地壓覆礦產資源評估工作,評估面積共計530平方千米。主要任務是基本查明評估區所在區域的地質概況,評估區范圍內及其附近的礦產資源分布情況、礦業權設置以及礦產資源開發狀況,系統收集評估范圍內以及鄰近區域的礦產地質勘查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擬建項目用地評估范圍內的礦產資源壓覆情況做出評估。
評估結果顯示,擬建工程壓覆了9個煤礦類國家礦產地,10個煤礦探礦權,1個釩多金屬礦探礦權,12個煤礦采礦權,18個砂石礦采礦權的資源量。壓覆煤礦資源量為22458.118萬噸,釩礦石資源量100萬噸,建筑石料用灰巖和磚瓦用頁巖373.07萬噸。這個評估結果為該工程下一步工作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地質技術參數。
2010年1月8日,按照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統一部署,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公室組織近110位地、物、化、遙、綜合信息方面專家,于2009年12月26~28日在成都對貴州省地礦局115隊完成的《貴州省鋁土礦資源潛力評價報告》及相關圖件進行了評審。
本次鋁土礦、鐵礦單礦種潛力評價是全國開展的22個礦種潛力評價中最早進行評價的項目。結果,這個報告獲得“I級”(“優秀”)成績,并定為全國鋁土礦資源潛力評價典型示范項目向全國推廣。中科院陳毓川院士和中國地調局葉天竺局長對貴州省鋁土礦潛力評價的匯總報告和圖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貴州省鋁土礦潛力評價是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的子項目。115隊承擔其中的黔中、凱里工作區和全省成匯總工作。自2007年11月啟動該項目以來,115隊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成立潛力評價項目組,由隊總工陳慶剛牽頭,勘院技術負責姚會祿為鋁土礦專題組長,并抽調陳華、羅榮杰、蔣曉慶等精兵強將負責黔中地區、凱里地區和全省鋁土礦的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的圖件編制和部分報告的編制工作。
在近一年的時間里,該隊項目組人員在馮學嵐、經庚堯等老專家的精心指導下,發揚“5+2”、“白加黑”、“7×24”的工作精神,頑強奮斗,拼命工作,確保了該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項目組人員共收集38個鋁土礦區2211個工程資料,完成中間圖件近200張,共提交黔中、凱里預測工作區和全省匯總最終圖件總計26張。
中國地調中心和貴州省地礦局評價,115隊會同貴州地調院編制的《川滇黔相鄰成礦區帶修文—貴陽地區礦產遠景調查實施方案》和《川滇黔相鄰成礦區帶六廣—貓場地區礦產遠景調查實施方案》,為黔中地區鋁土礦資源整裝勘查工作部署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
該隊還承擔了貴州省頁巖氣資源調查評價黔南項目麻頁1井的鉆探施工任務。據悉,據記者了解,麻頁1井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麻江縣南東小茶山村,地面海拔1024m,設計井深930m。鉆探目的是為了研究貴州省黔南地區下寒武統牛蹄塘組含氣頁巖的厚度及含氣性,以期繼在貴州岑頁1井下寒武統牛蹄塘組成功試氣后,在貴州地區擴大牛蹄塘組頁巖氣勘探成果。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該隊苦練內功,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水平不斷提升,受到了當地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如他們編制完成了“貴州紫云—望謨螢石礦專項規劃”;提交了“黔南州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初稿,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資料;與地方國土部門、礦山企業建立聯動機制,共同開展織金縣礦山動態監測,為國土部門資源儲量開采常態化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也使地勘單位參與地方國土部門礦政管理的作用得到了較好發揮;完成貴陽東站路、貴陽石板立交、桐蔭路等市政公路的壓礦評估工作,等等。在服務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社會影響力也不斷增強,散發出響當當的品牌效用。
在115隊采訪的時候,隊長,,,興奮地告訴記者,115隊“一隊一礦”的愿望也有望實現。據了解,該隊2009年中標省勘查基金項目—麻江縣將軍石鋁土礦詳查。通過2010年組織實施地質工作后,發現該區域鋁土礦較差,但硬質高嶺土礦規模較大,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2011年10月批準更改為硬質高嶺土詳查。目前,115隊已和省廳礦權儲備交易局達成協議,在該項目中占股45%,相當于獲取一個優質礦權。該項目一旦完成詳查,即可轉化為采礦權,實現經濟效益,為115隊后續經濟增長和“一隊一礦”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115隊人用自己艱辛的勞動,創造了豐碩的業績,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上一篇: 明確主攻方向力爭躋身前列
下一篇: “一村一品”看蓋州“欣欣向榮”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