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與大眾日報記者同行
——報告文學《辛卯找水打井圖》采訪、寫作札記
《辛卯找水打井圖》自今年4月18日《大眾日報》刊發,4月19日《國土資源導報》發表以來,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省委書記姜異康親自給徐景顏廳長打電話,表示肯定與祝賀。
5月3日,國土資源部徐紹史部長看了文章后批示:這篇文章生動地敘述了2011年山東省抗旱找水打井的感人事例,令人感動和震撼。要大力弘揚國土資源部門勇于擔當、為民解困的精神,要感謝山東省委、省政府及旱區干部群眾對國土資源系統抗旱找水打井行動的大力支持。要宣揚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勇于擔當為民解困的精神風貌。要學習大眾日報社記者良好的作風與文風。5月5日《中國國土資源報》摘發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據悉,《大眾日報》拿出一二版幾乎整版的篇幅刊登一篇16000字的報告文學,這是該報創刊70多年來的首次。用這么長的篇幅,在要聞版反映一個部門的具體工作,全國也不多見。三個報紙,代表了省、廳、部三個層面。作為《辛卯找水打井圖》的具體參與者,我們曾陪同《大眾日報》的兩位記者在20天的時間內,深入到全省6市12縣區的20多個村莊及水文地質勘探部門、省廳有關處室,行程近4000公里,采訪上百人次,從村民到鄉鎮領導、市縣局的干部,甚至市長、縣長,還有廳長、處長、地質隊長,地質工程師、甚至鉆工。或平靜或激動的講述,還原了大旱之年總理“問水、憂水”村民“期水、盼水”、國土資源部門“找水、打井、出水”的場景;目睹了一年后找水打井實實在在的成果。這些地方,本報作為行業報紙,去年有的報道過,當時熱火朝天的場景歷歷在目。一年之后故地重游,依然心潮澎湃。在寫作過程中,六易其稿,數次易名,內容不斷充實,主題更加明確,最后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辛卯找水打井圖》。
細致的采訪
本次采訪活動,很緊張,很細致。
2月22日上午10時許,接到了省廳地質環境處王光信處長的電話,說大眾日報記者要在近期采訪去年全省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取得的成效,請準備一下材料。當晚,記者把十幾篇發在本報及《中國國土資源報》、《大地文學》等報刊上的近20篇消息、通訊等發到了特派記者逄春階的郵箱。次日上午9時許,就接到了和大眾日報社逄春階、卞文超兩位記者組成采訪組,去各地采訪的任務。
2月23日,農歷二月二。下午2時,汽車離開濟南,駛向革命老區臨沂。一路上,逄春階老師細談了對這次采訪的規劃和寫作設想。他說,大眾日報總編輯傅紹萬的指示是:國土資源系統的抗旱找水打井行動,造福百姓,應該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來。要寫好,不計篇幅,不惜版面。
2月24日上午,記者一行首先來到了費縣南張莊鄉龍雨村。這是通過查看去年的通訊報道并結合有趣的村名、了解了一下目前的情況后,記者組首先確定的。去年5月26日,我報一版曾發表了一篇“代表全縣60萬農民來感謝”的通訊,報道了時任費縣副縣長鞠成祥和費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尋明勝、副局長尹傳同等到濟南向地勘單位贈送“抗旱打井顯神能,無私奉獻灑甘霖”錦旗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古泉‘涌泉’,龍雨‘霖雨’”的章節,當時只采訪的施工單位。
這次來到現場,但見機井房早已蓋好,鑲嵌在墻體里的黑色石板上刻著著八行紅色的字體:最上一行是大字:全國國土資源系統抗旱找水打井項目;依次是位置:費縣南張莊鄉龍雨村;井深:168.4米;出水量:720立方米/日;施工單位:山東省地質測繪院;竣工時間:2011年3月10日;驗收單位: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最下一行是山東省國土資源廳8個大字(這樣的石碑在接下來的采訪中,幾乎每眼井上都能看到)。鄉親們紛紛圍攏過來,他們講龍雨村的來歷,講龍王廟和過去求雨的細節。67歲的李長龍還唱起了缺水的順口溜:“龍雨莊,吃水難,拾起扁擔洪山前,大腳朝前走,小腳哭老天”。原來,洪山就在村后不遠,過去那里有一眼小泉,人們每天早上去“搶”水,小腳的婦女總是趕不上趟,急得直哭。所以,當龍雨村打出水來的時刻,一直搬來馬扎圍坐在鉆機旁守候的老人們,情不自禁的跪倒叩拜的場面出現,就不難理解了。井旁,不時有來取水的村民。記者采訪到了當時來現場焚香燒紙、磕頭祭拜的老年婦女,他們哈哈一笑,說是高興的呀,敬天敬地敬親人唄!由此也引出陪同采訪的尹傳同副局長的感慨:“從83年開始,干了30多年地質,退休后最值得回味的,可能就是這件事!”后來,這句話被寫進了稿子里,體現了一個國土人的情懷和榮譽感。
當天上午,記者一行又采訪了費縣探沂鎮古泉村,聽村支書梁德彥講幾十年的打井經歷,進王福金老漢家品嘗“自來水”的滋味,到百年古井旁探看井底那一洼“渾水”。據說過去大旱時,村人只好把孩子用繩子拴著放進古井,用水瓢“刮水”,半天滲不出一桶。“現在好了,打172米,日出水量達1200立方米,在山頂上建了個‘水囤’,把水引上去再通到管道里,5個村都吃上了自來水”,梁支書說話的時候,透著興奮,聲聲道謝。
半天下來,在車上逄春階說,現在能讓老百姓下跪的事情不是很多,一是多年的上訪問題得到了解決,再一件可能就是國土資源系統的找水打井了……。為了采訪到鮮活的素材,我們決定到過去“記者罕至、讀者罕聞”的地方去。一是盡量不按照當地接訪部門設計好的路線走,要到從一些材料和談話中了解和挖掘有深層次含義的村子里轉悠。二是要深入了解歷史,從縣志、村志、村碑上了解,從與當地人談話中挖掘。三是要搞清楚細節,從決策者、找水人、打井人、受益者那里感受英明與大膽、艱辛與興奮。
因此,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我們了解到“閨女扔到陽溝里,也不嫁到后峪子”(沂南縣后峪子村)、“大姑娘糊上墻,也不嫁到朝陽莊”(東平縣朝陽莊)等歌謠背后的故事。也搜集到了新泰市83歲的段連瑞老人寫的打油詩:一龍盤踞臥清潭,深鉆下挖費力難,感謝黨的好領導,為民尋來吃水源。采訪到了泰安市岱岳區道朗鄉二起樓村自發給國土資源廳寫感謝信的過程和新歌謠“山高云長空氣好,只見哥哥不見嫂,祖祖輩輩為水愁,一夜之間泉水流”。
如,在東平縣朝陽莊的村路上行走,隨處可見圓柱形的青石巖心,粗的像碌碡,細的像煙囪。在村北的一處高臺上,半米長的巖心排了一長溜,我們冒雨清點,竟有83段。在村南的麥地里,“民生碑”立在井旁,黑色的大理石上刻著金色的字體:朝陽莊地處接山鎮西北山窩深處,是個地地道道的山村。幾十年來,水一直是困擾朝陽莊村發展的首要問題,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們先后在村四周打過20多次井,但最終的結果都是干眼。打井專家們給我們村下了判決書,說我們是個無水村。2011年3月,國土資源系統的領導進駐我們朝陽莊村,幫助我們抗旱找水打井,連續在我村進行了四次無償鉆探,累計進尺810米,總投資70萬元,終于為我們朝陽莊村打出了第一口井,水量達到每小時三十立方米,且水質優良。縣供電公司無私為我們架上了電,我們朝陽莊村祖祖輩輩盼水的愿望終于實現了。羅列了九個被感謝的單位后,還是感謝,感謝為了朝陽莊村找水打井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感謝對我們無私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可以說,20多個村莊的采訪,聽得最多的是“謝謝”二字。4市12個縣級國土資源局的座談,聽的最多的是“服好務”。如臨沂市國土資源局的“協調員、保障員、服務員”,濰坊市國土資源局的“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泰安市國土資源局的“中央牽掛的事、老百姓期盼的事都是我們工作重點”;沂南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秦立營因現場指揮啟動儀式,“耳朵都震得直疼”,沂水縣地環科長田寶軍在打井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回一趟家。參與打井的地勘單位,說的最多的則是“戰斗、擔當”。如省煤田地質局的“亮劍行動”,因為他們2010年12月31日才業務歸口國土資源廳管理,兩個月后就參與了這次打井行動,且打得非常漂亮。省地礦五院則“全院處于‘一級戰備’狀態”。喊出了“找水打井抗旱,有我地礦五院”、“自己流血流汗,不讓農民兄弟莊稼受旱”的口號。省地質環境總站“制定作戰計劃”、“打殲滅戰”,省地礦局801隊作為全國國土資源系統抗旱找水打井啟動儀式上惟一代表發言的單位,一大摞錦旗堆在會議室的一角,有“抗旱打井造福人民”、“找水大王技術精湛,抗旱打井無私奉獻”、“找水王牌顯神威,抗旱打井建奇功”、“各級同心齊努力,親情化作民心井”等等。
當然,一些樸實的話語還被老百姓寫在了機井房的墻上。如沂水縣對荊峪村民張廷紅買來紅色油漆,寫下了“飲水思源、永記黨恩”八個大字。沂南縣后峪子村寫的是“感謝國土,深情厚意”、“國土打井、情系百姓”!東平縣朝陽莊民生碑不遠處的大影壁墻上寫的是“情系山村國土人,飲水思源念黨恩”!
采訪從沂蒙革命老區開始,最后在溫總理春節期間視察過的嘉祥縣金屯鎮楊西村的麥田里結束。大家集體行動,馬不停蹄,3月8日中午從濰坊回來,下午又去了泰安采訪地勘單位。20多天下來,每個人都記錄的幾萬字。照片上千張。惟一的一次游覽,是在東平順路游覽了路邊的明朝兵部尚書王憲墓地,卞文超后來寫成了《王憲:寧可欺君、絕不擾民》在3月20日《大眾日報》往事發現版刊發。實際“不擾民”也是這次找水打井施工單位的共識。
縝密的寫作
稿件的寫作幾乎和采訪同步進行,很費神,很勞心。
采訪之初,我們想寫成一篇大通訊,題目暫定為《為了大地的豐收》,以期使讀者一看就會想起一句歌詞“為了母親的微笑”。抗旱找水打井作為一個“民心工程”,讓千萬人受益,是一件大好事,的確也讓母親微笑。框架都搭好了,但寫著寫著,總感覺到不出味,于是重新打亂,繼續構思。正在這時,徐景顏廳長接受了記者采訪,他定的調子是:多寫寫老百姓的反映,多寫一線的同志門,多寫解放軍、四川等地勘隊伍和有關部門,少寫國土、少寫干部。因此,我們邊采訪,邊商量,討論熱烈而持久,漸漸地,眼前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有遠景,有近景,有主景,有副景,紅旗飄飄,人歡馬叫,機聲隆隆,簡直是一幅完美、生動的“打井圖”。把這張“圖”精彩的部分用紀實的手法描畫出來,不就是對歷史的再現嗎?思路打開了,考慮故事主要發生在農村,而且是去年的初春,就采用了農歷辛卯年作為時間表述。結合當前新聞單位的“走轉改”活動,我們決定改文風,寫成報告文學。最后以《辛卯打井圖》為題,寫出為民服務是美好的,幸福的,快樂的主題。
在寫作的過程中,采訪組的人不斷交流,在電話里,在QQ上。逄春階老師說:這次我們寫的報告文學,具有開創意義。寫作要求是:文學化、生活化、現場化。總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通過采訪,他感慨頗多:水井這個突發事件,激發出各階層為民服務的能量,激發出了老百姓對政府的認同。牢騷少了,埋怨少了,扯皮的少了,就是打井打出了為民服務的能量,激發出了美好的情感,這種情感,久違了。這種情感回來,我們就看到了希望。卞文超說:把這個為民的思想作為主線抓起來,說得更明確一些分析得更透徹一些是否會更好?逄春階回答:就是這樣,但不能空喊。需要細節。他接著又說:我寫村支書的眼淚,是說了兩層意思,一是說,塑造村支書的形象,說明基層也在干事;二是,國土人在干事,都在干事,但平時很少有人關注,這次就要讓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國土資源系統干了一件大好事,好事,就要好好寫出來。
最后,文章總的調子是,第一,寫打井,但又不是寫打井。如果寫成《國土資源系統找水打井紀實》,那么就淺,是一眼“淺井”,讓人一看,就成了形象廣告了。我們要打“深井”,要挖掘出這樣的重大主題:為民服務的能量怎么被激發,寫黨和政府為百姓服務的切入點怎么找?寫出打井打的是“民心樁”。寫四川打井隊來報恩,寫軍民魚水關系的回歸,寫報人打井的尋根之舉,等等,一切都具有了美價值。第二是,心中有個靶子。什么靶子,就是現在干群關系緊張,百姓有仇官心理、誠信缺失等等。但是,不過是打了一眼井,老百姓就對干部改變了看法,甚至看干部的眼神都變了。這是為什么?這個必須寫透。第三,要用細節說話,要有故事,要說透歷史和現在,有對比。我們在每個村都要記錄村里的詳細情況。第四,通篇要以情來穿,用感情統帥全篇,心中一幅活靈活現的圖畫,然后穿插材料,才不至于枯燥。
有了這個基調,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幾乎刪去了所有帶有“感恩”色彩的詞句。比如錦旗、比如刷在墻上的標語和民生碑的內容。更多的是來自基層的事例和民間的語言。有時為了弄清一個問題,不惜多次打電話詢問、核實。
如,在沂南縣青駝鎮東桃花埠村,村支書徐懷彬介紹說,村里打過13眼井,都是干眼。當時記錄匆忙,沒有具體問明白,本報記者多次與地礦局801隊的工程技術人員聯系未果,逄春階老師又三次打電話問村支書,13眼井分別在哪個位置。還有人介紹,徐向前元帥曾經在桃花埠逗留過。我們聽后很興奮,想寫上如下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在當年徐向前元帥打開作戰地圖的地方,擺開打井地質圖。”但我們查找《三帥在沂蒙》、《沂南縣志》等書,發現沒有這方面的記載,逄春階又采訪了著名詩人、老家沂南的苗得雨先生,他說,也沒有印象。我們就放棄了這個細節。還有,在臨朐縣馬家辛興村,我們了解到村民為打井隊扭秧歌,殺羊等舉動,時間過去了一年,不能回復現場,但我們找來圖片資料。為了記錄準確,記者又兩次打電話,詢問村支書,殺羊的是誰?一只羊多少錢?在誰家煮的羊肉?是中午還是晚上?秧歌隊是誰組織的?秧歌隊核心成員是誰、年齡多大?都一一核實。
采訪過程中,本報記者在現場遇到過不少以前采訪過的人。如臨朐馬家辛興村的馬興升,去年他正在忙著用中國地調局水環中心剛打出的井水澆麥地,今年他湊了過來,說去年的麥子豐收了,還給打井人送去了新面粉。這讓記者想起了去年跟隨臨朐縣政府等部門去河北保定致謝中國地調局水環中心時寫出的《千里送新麥,粒粒寄深情》的稿件,隨之,把一些內容也融合了進去。本報記者去年拍攝的一些照片,也成了這次寫作的參考。如沂南縣依汶鎮松林村83歲的老大娘王學美慰問找水專家的照片就打動了逄春階老師。王學美1947年入黨,打孟良崮那年,她領著識字班給解放軍喂馬、做鞋。現在送來了水果,還唱起了《沂蒙山小調》。融入到文章中,就成了這樣的描述:“省地調院找水專家、黑發紅衣的楊麗芝博士,擁著白發黑衣的王學美大娘,像和諧的婆媳,又像母女,她們笑得真開心……”
寫作過程中,記者還不時翻閱一些史志和搜集到的找水專家、打井隊員的記錄本等。在一本名為《守望與歌唱》的詩集里,發現了高廣超寫的一首詩,其中的兩句“鉆塔生長的地方,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詩情畫意”被借用到了題記中。
寫作過程中,大家興奮著、辛苦著,最后,經過六易其稿,多次改動,到4月18日《大眾日報》發表,記者寫出的文字已超過十萬。在發表前,大家完美又仔細推敲題目,考慮到找水是打井的先行,是重中之重,最后把“找水”的意思加上,改成《辛卯找水打井圖》,經過跟報社領導溝通,采納了這個建議。那夜,逄春階老師在報社排版室忙到凌晨一點多,確信稿件見報,他發來的短信,通知了本報記者。上午9時,他再次發來短信:又從報紙上讀了一遍,依然感動。
強烈的反響
一石激起千層浪。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看了《辛卯找水打井圖》后,專門打電話給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徐景顏廳長。內容大意是:我看了這篇報道后很感動。去年的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是一項服務農村的惠民工程,體現了山東省國土資源系統服務大局、勇于擔當的良好精神風貌。請你們將報紙送紹史部長閱,并感謝國土資源部對山東抗旱找水打井以及各項工作的關心支持。
同時,稿件在基層公務員中帶來震動。泰安市寧陽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偉,專門撥打了大眾日報讀者熱線。他說:《辛卯找水打井圖》,令他非常感動,兩次重讀,幾次流淚。濰坊市宣傳部科員王雷鋒說:“《辛卯找水打井圖》是一個長卷,打井隊伍真辦事,記者真下功夫,可敬可佩!”濰坊日報常務總編輯竇錦平說,大眾日報用頭版、二版兩個整版一次性推出《辛卯找水打井圖》,很震撼,有氣勢,這具有突破意義,對一些重頭稿件,就應該破格處理。稿子好,更要刊發好,這樣效果才會好。壽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教法說:集中打井行動,激發出大家為民服務的能量,正像文章結尾說的:“因為打水打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有了審美價值。世界原來如此美好。我們所做的一切,原來如此美好。”
程秀明是地礦局801隊的找水專家,也是采訪對象之一。19日清晨他給記者發來短信:“我剛剛看到18日的《辛卯找水打井圖》,堪與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媲美!山巒疊嶂群英薈萃機器轟鳴甘泉迸發!喜悅與動容,真情與淚花,可歌與可泣!大龍起兮云飛揚!龍年的打井圖將會更加精彩!”
大眾日報一熱心讀者(renxm1985)4月19日08時37分把讀后感發至總編室郵箱:若不是題目起的如此有吸引力,絕不會選擇讀這篇鉛字滿眼簾的《辛卯找水打井圖》。若不是低調而高亢的文筆,也絕不會把它從頭看到尾。讀完之后非常感慨,也非常敬佩記者。
著名詩人苗得雨說,我從十四歲就給大眾日報當通訊員,對大眾日報充滿了感情。大眾日報這樣一次性處理這么長的稿子,我是頭一次看到。稿子寫得很有氣勢,歌頌美好的事情,記者充滿了感情。特別是“八路重回沂蒙山”和“報人打井”那兩部分,我感觸最深。我們進城了,對老百姓的感情淡了,疏遠了。通過打井,又把感情打通了。讓人感到溫暖。
大眾日報老報人畢景舒先生給記者打來電話,說,看到報道很激動,記者就應該走下去,深入基層,才能找到感覺,寫出真情。老百姓是通情達理的,你只要真心為他們辦實事,他們哪有不擁護黨和政府的。打井打的是“民心樁”,的確如此,記者要善于發現。另外,我感覺大眾日報一次性推出長篇報道,這是個突破。
山東景芝酒業集團辦公室主任馮金玉說:大眾日報一次推出這么長的稿子,體現出大報風范。稿子中一個缺水村的支部書記看到四川人來給打井,感慨說,想想汶川地震那會兒,俺捐的款太少。記者跟上評論:“不少,只要捐了,就不少;只要伸出援手,寒冷就少一些,溫暖就多一些。愛心無法用數字來衡量,愛的能量是不斷被激發出來的。一直記住對方的好,人間就多些美好。”這些樸實的話語,直接指向人心。發人深思。
本報4月19日以近3個版的篇幅發表了《辛卯找水打井圖》后,在系統內引起較大反響。標題用的是書法體,也是逄春階老師建議并邀請系統內的書法家呂樹建寫的,顯得很有韻味。濰坊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張永田看了后說,寫出了真諦,寫出了國土人所做的,所想說的話。山東省地礦局政工處秦幸福則說:我當過鉆工,深知找水、打井的困苦;《辛卯找水打井圖》是一座盛滿激情、感情、深情的水井,沒有記者的深挖,難以展現的如此壯闊、如此細微、如此感人。什么是“走、轉、改”?這就是走、轉、改!
應該說,這是一次難忘的采訪經歷,時間已過去三個多月了,但依然歷歷在目。我們和大眾日報記者學到了很多采訪的技巧與做人的道理,也學到了他們忘我的寫作精神。國土資源系統在關鍵時刻的舉動,用文字生動記錄下來,彌足珍貴。這次采訪,見證了一個樸素道理:為人民干事,人民不會忘記。
(編輯:作家網)上一篇: “第一書記”扶貧攻堅苦轉為樂展“新顏”
下一篇: 郭本東:用石頭來“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