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調局的跋涉,物探院的探尋
吳文峰
“二月里來好風光,家家戶戶種田忙,指望著今年的收成好……”,經典的民歌曾聽過無數遍。辛卯年的春天,當我奔波在抗旱找水打井的一線,看到面對地下清泉噴涌而出時農人的歡顏,和他們引水灌溉麥田時忙碌的身影,耳邊再次響起了這首熟悉的旋律。指望,是希望!是盼望!是渴望!全國國土資源系統抗旱找水打井行動在山東緊急啟動,指望的就是過硬的技術,先進的設備,團結的力量,火熱的激情。由此,我又聯想到了社會上鮮為人知的那首老歌《勘探隊之歌》:是哪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哪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用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我們的行裝,攀上那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需找著富饒的礦藏……
地下水是礦藏,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上有嚴格界定。國土人都知道。但礦藏不是隨處可見,需要地質隊員勘探尋覓,需要滿懷希望,心懷憧憬、壯懷理想,不斷求索。漸行漸遠離桑梓,千里萬里別親人,對地質人來說是家常便飯。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打井突擊隊物探一組組長曹福祥工程師告訴我,他正月初九一上班,就接到了下午到山東抗旱找水的任務。中午回家一說,上高中的女兒當時就哭了。說:“剛習慣了,怎么又要走啊?”說的曹工自己也查點哭了。這些年,大量的時間都在外面奔波,去年到廣西抗旱倆月,又去寧夏找水六個月,十二月下旬才回來。“剛回到家,孩子看咱都陌生,剛親熱過來,又要遠行……但為了老百姓能有水吃,掉幾滴淚、流多少汗我們都感到榮光”。他們正月初十到了濟南,十二就到了臨朐縣,十四就在甘石溝村定出了第一眼井,正月十六鉆井就出水了,當地老百姓奔走相告,自發的燃放鞭炮,說是剛過了一個元宵節,又過一個元宵節。和曹工的女兒不同,女工程師朱慶俊的女兒知道她遠去山東找水,至少要一個半月才能回來時,愣說了一句“您說兩個月回來多好啊!”看到媽媽皺起的眉頭她笑著補充了一句:“說兩個月,您一個半月回來了,也算是給我個意外的驚喜啊!”地質隊員聚少離多,父母親人都習慣了。有一些都是“被”習慣的。女工程師李巨芬正月初十一大早,應年逾八旬父母的懇求,踏上了回河北井陘老家的汽車。在太行山里顛簸了半天,剛下汽車還沒進家門,就接到了速歸隊去山東的電話。那里交通極不方便,他馬上請人幫忙聯系車,次日一早就趕回了單位駐地保定。她說自己老家對元宵節非常重視,過去孩子小沒法回去,這次本想陪老人過一個團圓節,沒想到還是跑到山東來過的。她是學遙感的,回隊后連夜搜集資料,編制圖件,接著又趕到臨朐。地調局突擊隊50名隊員,就他倆女的,被稱為突擊隊的“姊妹花”。白天跑野外,晚上回來整理、研究資料。說道父母的愿望,她說沒辦法,已經習慣了。當年自己第一志愿報考了武漢地質學院,已經在野外干了24年了。自己很喜歡這種工作,喜歡和大自然親近。聽著李巨芬的嗓子沙啞,問她何故?朱慶俊插話:“這幾天黑白忙活,著急上火啦。”朱慶俊還說,來了20天,她房間的電視從來沒打開過。包括和家里人通電話,每次也不超過5分鐘。她是物探二組的組長。
說起物探,我覺著有必要解釋一下。“物探”是簡稱,全名是地球物理勘探,就是用物理的方法,如電法、磁法、重力、放射性等進行勘探。顧名思義,如電法就是給大地通電,測量地表電場的變化。如有構造、斷裂、礦體等,測量出的數據就會有異常反應。因此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物探就是給大地做“B超,透視、磁共振”,專門檢查地下隱伏“病灶”。這次全國國土資源系統抗旱找水打井行動,都要求“物探定井”,為的是穩、準、狠。特別是在一些地表被土地覆蓋的村莊,這是目前極其有效的辦法。正月二十(2月22日)傍晚,在臨沂市費縣響水村,我見到了山東地調院在此進行物探測量的崔元俊一行,他們在這里漫山遍野地做電法,東西南北的測線已包圍了村莊,就是沒有明顯的反應。村碑上記載,這里“清代嘉慶年間建村,因村東有一水井,井水嘀嗒作響,故名”。其實那口嘀嗒作響的井,本來水量就不大,要是大了,就像趵突泉似地“噴涌而出”了,而不是滴滴答答。據老人講,那眼“響水”的井早就坍塌了,十幾年前上級曾在村西幫著打過一口井,但因為沒水也早廢棄了。春節期間,人們只好推著小車去3公里外的水庫砸開冰層去取水,“響”水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想”水。崔元俊是學物探的,25年前從長春地質學院畢業,10年前才從省物化探院調到省地調院。這次他接受了20眼的定井任務,對于響水村,他說構造太復雜,但三天后還是在響村西的山坡上確定了井位,一鉆打下去,每小時出水量在30立方米以上,完全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當地有關部門及村民極力挽留,要多定幾眼井再走,說他們比風
和王繼尊小組相比,南京地質學校畢業的王友芳小組的元宵節過的比較熱鬧。那天中午,泰安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趙成到東平慰問,由縣長等人陪著吃的飯。接下來,他們在幾個被其他地質單位定論無水的地方,也找到了地下水。其中就有梁副縣長的家鄉老湖鎮周林村,潛孔錘打了225米,日出水量達2000多立方米。當時有好幾個地質單位在東平找水,老湖鎮不是物探隊定井的范圍。經過一段時間的普查,周林村被判了“死刑”。鄉親們不死心,找到梁副縣長,說請專家們搞個“會診”。梁縣長最后找到物探隊王友芳他們,用最好的儀器,還真找到了。東平縣國土資源局職工李振的老家黃花園村,也是這個情況,最后也請他們做工作找到了。“雖然不大,一天150立方,但也夠用了。”村民們很滿意。
那些天,王友芳和他的17個伙伴,3各組,一天到晚都在奔波,就是下雪天也沒有停下來,感動的當地電視臺的記者去現場采訪,非要讓他說幾句。他看著滿天的飛雪,只說了句:我們作為一支建隊50多年的專業物探隊,過去找礦為主,其實我們物探找水很在行,我們要和旱魔賽跑,早一天找出水來,早一天為來百姓解困。有人看了電視和他開玩笑,說你這個時候還沒忘記宣傳物探。他笑著說,物探有威力,找水顯神功,說出來不好嗎?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勘探隊員,他沒忘了自己的職責,但卻忘了自己正月十二的生日。3月6日下午,他竟累得在接山鎮政府辦公室的沙發上睡著了……
3月7日,王友芳所在的小組勝利凱旋。他們23天在東平為29個村定了35眼井。至此,山東省物化探院共在泰安定井88眼,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定井任務。
大地春如海,男兒國是家。來自全國國土資源系統抗旱找水打井的地質隊員,在齊魯大地上用火焰般的熱情,融化了堅硬的巖石,引出甘泉潤大地,急人所難慰民心,青天可鑒,歷史永存!
上一篇: “快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