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光輝:久病床前有孝媳
來源:作者:趙福海時間:2012-12-14熱度:0次
久病床前有孝媳
——記欒川縣陶灣鎮么溝村好媳婦鄭海玲的事跡
◎趙福海
“百善孝為先,照顧好公爹是我應該做的。這真的沒什
么,我只是在盡做兒女的一點責任。”
——鄭海玲
鄭海玲,原籍陶灣鎮紅洞溝村撞下組,1986年4月婚嫁到么溝村,自從結婚成家后,她就擔任起了照顧臥病在床公爹的重任。在這期間,她對公爹照顧的是無微不至,受到鄰里好評,眾人的贊揚。她不僅以平凡的行為,詮釋了“孝”和“愛”的深刻含義,更為可貴的是,她以平凡的行動感染和影響著周邊的群眾。大家見賢思齊、孝孝愛親之花開遍了周邊的每一個村,每一個組和每一個家庭。
面對著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的丈夫,鄭海玲毅然決然的說:“你就放心出去打工吧,家里有我呢。”
2005年,對于丈夫胡中岳來說,可是天都要塌下來的一年。就是這一年的冬天,已經70多歲的父親,高血壓病突然發作,盡管一家人用盡了能有的方法進行治療,父親的命總算是保住了,但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癱瘓。這就意味著:今后的時光就要在病床上度過了,護理照料的任務就要重了。高額的醫療費用,子女上學的費用,一家人的日常開支,每年需要花銷的錢從哪里來呢?胡中岳想到外出打工掙錢,用以貼補家里,可一看到病床上癱瘓的父親,他就馬上打消了這樣的念頭。是啊,父親需要人照料,地里的農活也需要人耕種。把這樣的重擔壓在妻子一個人那瘦弱的肩上,能行嗎?自己放心的下嗎?可是,不外出打工掙錢,今后如何生活下去呢?處于進退兩難的處境,胡中岳心事重重,整天愁眉不展。知夫莫若妻,丈夫的心事,鄭海玲是再清楚不過了,她經過了一段深思熟慮后,毅然的對丈夫說:“眼下咱家的狀況是不適合出去打工,不過你不出去掙錢,咱還咋生活?你去打工吧,家里有我呢!”
鄭海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如既往地照料著癱瘓在床的公公,改寫了“久病床前無孝子”千古俗語!
鄭海玲的公公自2005年病倒在床,一直到去世,整整六年。六年啊,對于無病無災的家庭來說,可能不覺得那么漫長,而對于鄭海玲來說,這六年可是太不容易了,這是在煎熬中度過了六年。沒有這種經歷的人可能不會了解什么叫煎熬,而對于鄭海玲來說,她實在太了解煎熬的含義了。六年中,她一如既往、無微不至、無怨無悔的照顧病中的公公。她用她自己的行動,駁倒了“疾病床前無孝子”這一千古的俗語。
鄭海玲每天既要照顧公公,又要干農活。在這兩千多個日日夜夜,她忙里忙外,并沒有影響對公公的照料,每天為公公喂飯、喂藥、端屎、接尿等。她還變著花樣為公公調理伙食,增加營養。為了不讓公公身上長褥瘡,每天要幫助他翻身四、五次進行拍背、按摩、擦洗,病臥在床的公公的床鋪總是干干凈凈,定期還要在公公的屋里噴灑空氣清新劑、花露水等,房內沒有任何異味,身上也從來沒有生過褥瘡。在公公生病的日子里,別人做到的,她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她也做到了。
剛開始,給老人洗臉、端屎端尿也是她難邁的一道坎,總覺得難為情。為此,背地里她不知道流過多少淚。當她回娘家把這件事講給母親聽時,母親語重心長對她說:“海玲,你把公公當成你的親爹就不別扭了。”母親一席話,點燃了她的心燈,心里豁亮了,委屈也沒有了,她把給公公洗臉、端屎端尿當成了自己應該干的事情。自己多干點,侍候老人好一點,才能解除丈夫的后顧之憂,才能讓他安心工作。六年里,她熬更守夜,眼眶黑了,人也瘦了,但她仍然堅持,任勞任怨地照料著老人。
海玲說:“我們都要老的,誰也躲不過去,侍奉好老人,為孩子們做好榜樣,也是為自己老時著想。”
在這兩千多個日日夜夜里,鄭海玲精心照料老人的事跡逐漸在左鄰右舍傳開,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與贊揚。
村里的姐妹見了她都說:“鄭海玲,我們都不敢去你家,到你家看了就不好意思,以后要向你學習啊。不過你也要注意好自己的身體呀,你家里的老人全指望你呢。”這時,謙虛的她總是笑笑說:“沒事,我能挺得住,已經習慣了。”接著她語重心長的說:“我們都要老的,誰也躲不過去,侍奉好老人,為孩子們做好榜樣,也是為自己老時著想啊。”
對于癱瘓的人來說,冬天的日子最難熬,寒冷的天氣對一個久臥不起,大、小便在床的高血壓重患來說生不如死,鄭海玲為了不讓公爹忍受病痛之折磨,一有時間她就上坡拾柴,爐火生的旺旺的,屋里暖暖的,茶水、飯菜熱騰騰。夏天里,尿墊、尿布、衣服、被褥、單子、被罩經常折洗的干干凈凈,蒼蠅、蚊子見不到。花露水、清新劑常備,進到屋里聞不到一點兒難聞的氣味。一日四餐頓頓不少。雖然她爹癱瘓在床,但他的胃口很好,不挑食也不少吃,頓頓都得喂。鄭海玲總是先喂公爹吃過之后她才吃。別人問她:“你先吃之后再喂他不行嗎?”她說:“那樣,飯涼了,我爹吃了胃會不舒服的。”
由于受病情的影響,臥床后的公公性情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火,常把飯菜拋灑一地,有時甚至故意用胳膊一掄將飯菜濺她一臉一身。孝順的鄭海玲每次都是將委曲藏在心底,悄悄抹去眼淚,收拾滿地的破碗碎盤,然后重新給公公做飯。為了調節公公的心情,她就專門說一些開心的事讓他老人家聽,哄得老人高興。正像鄭海玲自己所說的,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此多次,當她再次把重新做好的飯菜送到老人面前時,老人再也不亂發脾氣了。
鄭海玲白天在家辛辛苦苦照顧公公,有時忙的連腰也直不起來,農忙的時候她還要擠出時間到田里干活。有一次,她趁公公中午熟睡之際到農田里干活,由于操勞過度,加上天氣炎熱,疲憊的身軀終于支持不住,暈倒在莊稼地里。過了很久才被過路的村民發現,趕緊送往醫院。醫生診斷為低血壓,要臥床休息,還要補充營養。但即是這樣,她仍然舍 不得花一分錢買補品,她要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公公身上。
鄭海玲的精心照料還是沒能留住公公,2011年末公公不幸與世長辭。老人臨走時對自己的兒子說:“孩子,你以后要善待海玲,自打她嫁到我們家里來,總是一心一意為了我們這個家。我病了這么長時間,她既要做農活,又要顧你們,還要侍奉我,但她再受苦受累也從來沒有讓我受一點委屈。這樣貼心的人,難找啊!”
“孝德千古,愛義長存,……那涓涓流淌的孝順之愛,親情之光,成為中華文明五千年血脈相連的見證。”鄭海玲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用一顆善良樸實的心,待公公如親爹,詮釋了“孝”和“愛”的深刻含義,也為大家樹立了榜樣。有理由相信,在她的身邊,將會有更多的人見賢思齊,爭當道德模范,孝老愛親之花,將開遍千家萬戶。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