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桓侯廟的保護神
記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張桓侯廟東側滑坡監測組
10月31日——11月14日,全國800多位來自大陸、香港、澳門的測繪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云集古城西安。規模空前的2012年中國測繪學會年會,吸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
就在此次年會上,中國測繪學會進行了2012年測繪科技進步獎、全國優秀測繪工程獎及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的評選。作為四川省地礦局的唯一一家參評單位——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承擔的重慶市云陽縣張桓侯廟東側滑坡安全監測項目榮獲2012年全國優秀測繪工程銀獎,該院承擔的北川老縣城“5.12”地震前后重大地質災害勘察地形測量項目榮獲2012年全國優秀測繪工程銅獎。
張桓侯廟又稱張飛廟,是長江三峽中一著名景點,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址位于云陽老縣城的對岸——長江南岸飛鳳山麓,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據傳,張飛頭顱葬于此,而身體葬于四川閬中的漢桓侯祠,因此民間有說法張飛“身在閬中,頭在云陽”。張飛廟是一座文武合廟,廟里的建筑主要有七座,其中正殿、旁殿、結義樓、望云軒、助風閣是為紀念張飛而建,杜鵑亭和得月亭是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客居兩年而建。始建于蜀漢末年的張飛廟,已有1700多年歷史。因修建三峽工程,張飛廟整體搬遷至長江南岸的盤石鎮龍安村,此地地理特征與原址相似,并仍然與新云陽縣城隔江相望。張飛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地面文物搬遷項目,它的保護方案采用“原物搬遷”,就是盡可能地使用建筑物原物,主體工程于2003年6月完工,2003年7月19日正式向游人開放。
2006年4月,張桓侯廟東側園區周圍建筑物出現了變形跡象。由于變形不大,當初并沒有引起重視,一些人甚至視而不見心存僥幸。可眨眼到了9月,變形不但沒有停穩剎車,還逐漸加劇,滑坡區內,村民的房屋、圍墻出現了多處開裂變形。2007年4月以后,滑坡更是變本加厲,突然變得劇烈起來,致使正在修建的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的庫岸工程片石護坡下部發生成片隆起,更可怕的是,后部山體滑坡出現了一條寬10——50cm,前方下挫20——40cm的裂隙,裂縫貫通并呈弧狀。種種跡象表明,滑坡正處于危險的強變形階段。滑坡不僅嚴重威脅著張桓侯廟主體的安全,也威脅著周邊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果200多萬方的滑坡一旦啟動,將呼嘯進入三峽庫區,激起巨大的涌浪,后果不堪設想。
險情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立即責成有關方面開展安全監測應急治理搶險。受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辦公室和峽江文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委托,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承擔了該滑坡的安全監測任務,包括應急搶險監測以及搶險治理工程效果監測。
千鈞一發,十萬火急。“項目真的是時間緊,任務重。”項目負責人劉廷建告訴記者:“當初接到任務,我們沒有考慮其他因素,想得最多的只是如何把‘精心監測、預報準確、匯報及時’落到實處,如何真正實現建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的目標。”
集結人員。四川地質工程勘察院迅速從成都總部以及重慶分院調兵遣將組成了精干隊伍,15位隊員中,包括水工環高級工程師4名,測繪高工1名,測繪工程師4名。組織設備。四川地質工程勘察院立即斥資購置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徠卡TCA2003測量機器人以及DL111C電子水準儀、鉆孔測斜儀等,以滿足高精度的測量要求。
如何構架起一個立體多維的監測網絡?通過監測組反復踏勘比較,決定采取“以動制動”策略,對張桓侯廟滑坡進行三類動態監測。一是外部觀測方法:使用大地測量技術和GPS測量技術等,這些技術方法不僅成熟、精度高,而且布置容易,可控制較大的區域,并能確定滑坡的邊界,有效觀測到坡體的絕對位移值。二是內部觀測法:將多點位移計、測斜儀、測縫計、沉降儀、水位計等儀器設備埋入滑坡內部,監測滑坡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各種物理量的變化,其最大的優點在于了解坡體內部的變形分布,確定坡體的變形深度和變形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理工程設計,同時指導搶險施工。埋入地下的儀器,大都可以實現集中遙測或自動觀測,觀測周期短而且連續進行觀測。三是巡視觀察法:定期安排技術人員沿著一定的線路進行巡視觀察,主要觀察坡面、地表附近建筑物、構筑物裂隙發展情況,是否產生了地面鼓脹、局部坍塌,同時還要對地下水出露情況、流量、水質進行觀察,有效捕捉滑坡失穩的前兆。
當年參與監測的水工環高級工程師楊建榮,而今已是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測繪地理信息公司的經理,他給記者展示了一幅圖、一本書。“這幅圖是測繪布點圖,你看,水平位移監測點有28個,沉降監測點有12個,深部位移監測點2個,地下水位監測點5個,降雨監測點2個,除此之外,我們還部署有光纖深部推力監測,抗滑樁應力應變監測。可以說滑坡監測的18般武藝我們全都用上了。”而那本關于該滑坡的成果報告,足足有160多個頁碼,掂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
說到當年進行巡查,每個參與工程的監測人員都很激動,那時候正值雨季,而降雨正是滑坡啟動的催化劑,但越是有雨,巡查就越是要認真仔細。滑坡體上到處都是騎縫式的觀測樁、粘貼式的玻璃條、水泥砂漿帶條、紅油漆標記等,即使風急雨驟,隊員們都得平心靜氣睜大眼睛,不能放過各類標記細微變化的蛛絲馬跡。一位監測隊員說:下雨的時候,在松散的滑坡體上巡查,那是得冒著生命危險的。但把滑坡的一舉一動都掌控在手中,則是為了更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由于工程意義重大,重慶市有關部門隔三岔五就要組織一班人馬到現場督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也曾到現場指導工作。徐部長親切看望了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的監測工作人員,語重心長地說,監測是搶險工程的眼睛,監測工作指導著搶險工作,決定著搶險工程的成敗,一定要精益求精萬無一失。
頻繁地出野外、觀察、記錄,連腳都跑大了,跑腫了,荊棘叢生,地面濕滑,有時候還免不了跌倒掛彩。回到駐地,隊員們又忙著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打印機常常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地表位移與降雨量的關系”、“位移速率與地下水位的關系”、“降雨量與地下水的關系”、“深部位移曲線”、“抗滑樁應力監測曲線”,流水般作業出來的一幅幅曲線圖,源源不斷地送到應急搶險指揮部。一位指揮部的官員拉著監測隊員的手說:這么大的滑坡面積,哪一處是弱變形區、哪一處是強變形區、哪一處又是牽引變形區,有精確的監測數據,有直觀的圖幅,簡直就一目了然了,搶險施工也就可以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了。
回顧起那段白駒過隙般的時光,隊員們都有說不完的話題。
“有時候為了核實一組數據,反反復復跑現場好幾趟,生怕看走了眼啊。”
“因為得出了不同判斷,不同的結論,隊員之間常常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直到結論統一彼此都信服才善罷甘休。”
“有些時候,為了盡快拿出當天的數據分析成果及時提供給設計方和施工方使用,不得不鏖戰通宵。”
“發布滑坡預警的時候,究竟是發二級,還是發一級,地方一些人士常常作出主管判斷,我們總是拿出科學數據來據理力爭,雖然當時他們并不服氣,但后來就對我們刮目相看了。”
“我們的付出還是值得的,監測工作得到了甲方與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100分的評價表甲方毫不猶豫地給出了96分的高分。”
和所有隊員一樣,唐然、魏良帥白天忙著跑野外,晚上常常挑燈鉆研,他倆與另外兩位院內同事合作撰寫的《張桓侯廟滑坡動態監測成果分析與應用》發表在全國核心期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上。為了全面確保監測質量,項目專門成立了張桓侯廟滑坡監測質量QC小組,在應急搶險監測期間以“正確制定預警判據”為題開展了QC活動,QC小組還榮獲了全國優秀班組稱號,QC成果獲得了四川省地礦局一等獎,整個監測項目還獲得了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1年“四優”評選勘察組二等獎。就在這次西安全國測繪項目大檢閱大評比中,很多同行還為四川地質工程勘察院只申報了銀獎扼腕嘆息,他們說,那么重要的工程,那么高的監測質量,那么豐富的監測成果,如果申請金獎,也是穩操勝券的。
楊建榮很淡定,他說,拿金獎銀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真正地打贏了張桓侯廟滑坡監測這場攻堅戰、持久仗。 說它是攻堅戰,不僅是監測中遇到了不少新問題,使用了不少新方法,重要的是監測與施工同時進行,施工隨時可能造成對監測點的破壞,使得監測難度增大。說它是持久戰,是因為監測從搶險施工前一直到工程竣工一年后,從2007年4月到2011年6月,時間跨度為四年多。通過整個施工過程監測,嚴格控制了治理工程的實施對滑坡造成的擾動,為抗滑樁的施工創造了條件,坡腳反壓、中部削方等工程措施降低了滑坡的變形趨勢,抗滑樁的運行完全抑制了滑坡體的變形,確保了滑坡體上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解除了對張桓侯廟的威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萬里長江邊上的張桓侯廟,而今已是游人如織。當人們不遠千里前來這里憑吊張飛這位豹頭燕頷、虎須倒豎、忠肝義膽的三國名將時,可否想到曾經為了保護張桓侯廟安全的那些測量地質隊員們,他們把自己的汗水心血智慧,用密密匝匝的腳印已經深深烙在了張桓侯廟的每一寸土地上了。他們的名字是:劉廷建、陳超、肖勇、余澤江、王向東、楊建榮、鄧太平、王科、梁文旭、唐然、魏良帥、劉宗祥、何文才、王家鑫、魏薇、陳晶。
上一篇: 人性的光輝:工作愛較真的女子
下一篇: 人性的光輝:美麗的山澗國策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