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楓滿山 乳液柳河
――讀秦貴堂的中篇小說《楓樹灣》
趙維峰
秦貴堂的中篇小說《楓樹灣》我看了幾遍,提了幾點建議,因為篇幅太長,讀一遍要花費很多時間。作者三移其稿,最早篇名叫《遲到的婚禮》,后又改名《楓葉紅了的時候》,最近又定稿為《楓樹灣》。看來作者在該文中花費了不少心血,我與作者既是少年同窗,又是故園老鄉,作者把自己心血凝成的文章交與本人閱讀,說明了秦貴堂心中有你,覺得你閱讀后會有一個正確的評價,而不會閱后拋之腦后,毫無音信,飛鳥從湖面驚過,還會蕩出一串漣漪,何況同是文學愛好者。作者把文章初稿交于你,說明了作者對同學加同志的無比信任與希望。
世上有男也有女,男女相愛不稀奇。大姑娘總想找個俊小伙,俊小伙總想找個美嬌妻。老大爺當年是個俊小伙,老大娘當年是個大閨女。以描寫生活中的曲折愛情故事成為文學中永恒的主題。《楓樹灣》也不例外。小說主要是寫一對老年人,王小明與余朵朵再婚的故事,然后故事倒敘到王小明與余朵朵年輕時,也就是在高中同學時,曾有過一段戀情,由于時代變遷,兩人忍痛分手,各自成家,到了年老時節,雙方失去老伴,在子女的催促與配合下,二人又重新結合,一對老鴛鴦又重溫舊夢,開始了新的幸福生活的故事。文章約五萬字,讓我幾句話濃縮完了,我用一句話總結:羅帷帳老鴛鴦洞房花燭,老樹干紅楓葉年老成雙。書中故事曲折迷離,欲知詳情,聽我慢慢評說。
繼《成長之路》之后,秦貴堂的又一部新作《輝煌之路》即將與廣大讀者見面了,欣喜的翻閱那用心血凝成的張張書稿,我為一位年近七十歲的年邁作者辛苦創作而感動,人生難得一知己,奇文篇篇相與析。文中鮮明的時代特色,濃郁的鄉土氣息,生動的方言土語,使我感到該書是一部真實的紀實文學作品。閱讀之后,秦貴堂在文學之路上,就好像是:推小車上墻――又陡(抖)了起來。閱讀之后讓我看到又一個柳青筆下的梁生寶,讓我又看到了楊蘭春筆下的銀環拴保,讓我又看到趙樹理筆下的小二黑,讓我又看到了孫犁筆下的荷花淀。作者的篇篇文章,讀后讓我置身其中,融入其中,猶如清風牽衣袖,讓我一步一回頭,山山嶺嶺喚我回,一山一石把我留,再看一眼《楓樹灣》,萬般情思胸中收。繽紛的山花呀,不要搖落你惜別的淚,火紅的楓樹啊,不要舉酸你送別的手。相逢又分手,握別眾老友,男女老少齊叮嚀,盼我隔年再來游。再看一眼眾鄉親,音容笑貌心中留。慈祥的大嫂啊,快去照看你那幸福的孫兒,白發的大哥啊,讓我祝福你健康長壽。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該詩出自《詩經》衛風,衛國指新鄉一帶的民俗風情的詩歌,該詩是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相互愛慕,情竇初開,愛意纏綿的描寫。秦貴堂的《楓樹灣》同樣描寫了一對男女相愛的故事,這對青年男女,男的叫王小明,女的叫余朵朵,他們相愛的地點,常常就在楓樹灣的柳河岸邊。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里,“三年戀愛的王小明連余朵朵的手指都沒摸過,他們的思想純潔得就像學校北面柳河里的泉水一樣清消澈見底,純正清白”。柳河繞村而過,河水嘩啦啦地曾祝福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對戀人也目睹了柳河的漲漲落落。柳河繞楓樹灣奔流而過,作者寫道:“村民抗旱點種,都到柳河擔水,沿河的村民在河里洗衣裳。特別是到了秋罷,腌酸缸菜時,三里五村的人們,成群結隊地推著小車,來到柳河岸邊,淘洗炸(煮)過的蘿卜葉,紅薯葉,或清洗剛從地里刨的紅薯,準備打粉芡下粉菜(條)。一條柳河,沿岸的男女赤腳浸泡在河水里,忙碌的身影綿延數十里長,各干各的,不是有句俗話叫,水流三步為凈嗎?一到夏天,那柳河就更熱鬧了,大人小孩都到柳河里戲水玩耍,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到河里教他們鳧水,游泳呢。”作者通過村民在柳河岸邊淘洗煮制大缸酸菜,鮮明的點明了那個艱難困苦的年代,正如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引用一句順口溜:“收割莊稼用手薅,收完莊稼一擔挑,擔到場上用棍錘,分到家里圍裙包。”而流淌不息的柳河見證了那個饑餓的年月。作者描寫學校生活,初戀女友余朵朵給他曬被子的一段情節,更說明那個年月學校生活也同樣是非常艱苦的。
“那時候,生活不好,吃的飯都很稀,年輕人飯量大,喝的也多。王小明和幾個同學,有時不斷尿個床,尿濕的被子在女生面前沒法往外搭曬,便沒有疊被子,余朵朵和幾個女生們就會進去給他們疊被子,發現尿濕的被子就會憨笑著,撇著嘴,給他們把被子搭出去。后來王小明只要尿了床,就會叫一個人先跳出窗外,把尿濕的被褥遞出去搭起來。”作者僅用幾句話就道明了學校生活的艱苦,年輕時難為情的尷尬局面,寫的真實細膩。
作者又從柳河兩岸給周圍村莊人們帶來洗澡清潔衛生與女人粗獷彪悍性格的栩栩如生的展現,他把這些細節作了更加詳細的描寫。
“從那時候過來的人都知道,誰洗過個澡,女人就更甭說了。即便是下了大雨,大土坑里有點黃湯水,只有男人們跳進去撲騰撲騰,女人們也只有都老遠觀看的份了,除非夏天的夜晚去柳河里偷洗洗。柳河有個急轉彎兒,那是專門供女人洗澡的地方,那地方是女人們的自由世界,她們脫得光光的,一絲不掛。洗過后,都光著屁股坐在光溜溜的大圓石頭上,這些石頭被白天烈日曝曬后,夜里還有一股溫塗塗的感覺,她們坐在如盆似斗的石頭上,盡情的開懷說笑,拉拉這家長,論論那家短,誰家的女人肚皮有多白,誰家的奶子有多長,誰睡過幾個男人,誰家的男人拾跟了哪個女人。她們一陣陣的嘻嘻哈哈,笑聲不斷從柳河的小叢林傳出。時不時,還夾帶著女人們聲聲的尖叫。柳河給了女人們一個放蕩浪騷的機會,她們不時地互相拍打著對方的肚皮和屁股,放松開心極了,真是:三個女人一臺戲。她們洗足了,笑夠了,說完了,一個個兜上大檔褲,散披著布衫,喜笑顏開的朝家走去。一路上她們相互調侃著:“洗的恁干凈,回家老漢兒饒不了你,會把你折騰到天明”。另一個女人說:“都趕緊回家吧,把恁老漢兒伺候得舒舒服服,把男人的腳暖的熱不搭搭的,讓他得勁一夜。
“一般男人,特別是夜里,是不會到柳河邊去看稀罕的,誰要去了,村民就會笑話他,說他是悶騷,老般懸。其實說歸說,雖然民風嚴謹,但還是有個姓李的小伙子偷偷跑去瞧稀罕,小伙子很快就被發現了,幾個赤肚女人,光著身子,蜂擁而上,把小伙子按倒在地,騎在他身上,把他渾身脫得赤裸凈光,把衣服全部扔進柳河,讓河水把衣服順水漂走。小伙子赤裸光肚回到了家,這件事成了十里八村茶余飯后的笑談話題,小伙子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老般懸人物。村里的大嫂大娘見了他還故意問他:聽說你那褲襠的家伙叫一堆女人嗦掉了半截,這以后可成了一個真太監,可咋跟你老婆睡哩。小伙子的媳婦更是不依不繞地數落了他好幾天:吃著碗里瞧著鍋里,想看就到城里的女澡堂看個夠,幾個光屁股的女人把你親夠了,西洋景這盤大餐把你的眼可吃撐了,人家把你也嘗足了。你讓親戚朋友都笑岔氣兒了,你讓街坊鄰居都笑掉牙了,你可好,你讓牙醫診所掙痛錢了。”
閱讀秦貴堂的《楓樹灣》,讓我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鈄,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我一路盡情地觀賞著滿山遍野的火紅楓葉叢林,我默默地把蕭瑟秋風的艱難歲月重溫,那柳河沿岸的父老鄉親,我為你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抗爭而感慨萬分,紅薯加酸菜,糠菜半年糧。就像楓樹片片紅葉,經歷了雨雪風霜,我走過柳河,注目凝視著曾經洪水泛濫,咆哮奔騰的母親河,兩岸的人們用母幸河的乳液擔水點種,春種秋收。柳河給了女人展示潔白身軀的天然場所,給了男人紅巖的健美胸膛,讓兩岸男女相愛,繁衍生息。《楓樹灣》約五萬多字,是作者《輝煌之路》中的一篇重頭戲,我僅截取柳河的一個小片斷加以評說,這是該文中的一段環境描寫,雖然作者對環境描寫還不是那么輕車熟路,但文中那質樸的方言土語,從字里行間不時躍然紙上,進入你的眼斂。這些方言土語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進一步說明了作者具有深厚的農村摔打歷練的生活基礎。生動幽默的方言土語的應用,展示了楓樹灣勤勞善良,疾惡如仇,心直口快的人物個性特點。那個在柳河岸邊偷看女人洗澡的小伙子被低看為“老般懸”,小伙子的妻子數落丈夫的話,語言也十分幽默精采。“你做的事讓人笑岔氣兒了”,“讓人笑掉牙了”,“你讓牙醫診所都掙痛錢了”。一個“痛”字,更突出了妻子對丈夫的哀怨不滿。“痛”在方言中是個含義十分豐富的多義字,在這里是讓別人掙足掙夠錢的意思。女人在柳河洗過澡之后,“一個個兜上大檔褲,散披著衣裳回家了。”那個“兜”字,是快速的穿上,這更突顯了女人衣著的樸素簡單,還表現了她動作的機靈迅速,彪悍麻利的敏捷動作。女人們相互調侃說的話也很樸實感人,“回家把老漢兒的腳暖的熱不搭搭的”,展現了農家女人與丈夫相依相伴,恩愛纏綿的動人形象,一個女人從口中說出如此柔情似水的,火辣辣的質樸語言,你就是一個鐵石硬漢,也會被融化得心生感激,淚水盈框。所以方言土語的熟煉應用是作者又一個顯著的特色。
王小明和余朵朵老年再婚,實際上是對改革開放的一曲贊歌,只有在改革開放的強國盛世的年月里,他們年輕時代的婚姻夢想才能在老年夕陽的溫暖中,又一次愛慕重現,破鏡重圓。在閱讀中不由人聯想到類似豫劇《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常有福與魏淑蘭。我似乎看到兩個老人青春喚起,雄心不己,梳妝待閨,鼓樂迎娶。而王小明和余朵朵青年時代的分手,主要取決于貧困年代的物質的極度匱乏。米面夫妻,酒肉朋友,貧窮是二人婚姻分離的主要因素。從王小明為了蓋婚房,起石頭,割荊條到深山背后,推煤炭翻山越嶺到山西陵川,起五更抬石頭到水庫橋頭,推小車累倒在石灰窖溝,不停息勞作磨破了幾雙黃克簍來看,貧窮使得余朵朵另謀高枝。昔日的時代局限,無奈的柳河只能讓這對青年男女隔河相望,而不會讓他們同床共枕,跪拜花堂。走進《楓樹灣》,讓我看到一對青年戀人像白蛇許仙相遇在西湖斷橋之上,為抗爭博殺在金山寺內,讓人聯想到梁祝學堂愛慕,蝶戀飛舞,又好像是連理枝頭,翩翩齊飛,孔雀東南。
文章中出現許多熟悉而又陌生,似曾而又相識的地名和人名,我知道作者是為了不讓人對號入座而做出的明智選擇,既便如此,與他熟悉的人一閱讀便不由自主就浮想聯篇,《楓樹灣》畢競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說文學作品,作者能夠把埋藏心底的故事全盤展示給讀者,讓讀者知道,當年我曾經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作者運用故鄉的地域風情,讓我們在閱讀之后有一種鄉土氣息撲面而來的感覺。所以,今天才能夠欣賞到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我們應該感謝作者的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和他不惜年邁,挑燈夜戰,夜以繼日的創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