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千紅總是春
——閱讀2017年《杜鵑花》
2017年初,新一任《杜鵑花》編輯部提出今后的編刊形式擬將以局屬各野外隊按照地理區域組成片區(黔東、黔西、黔中、黔北、貴陽、地礦集團等)的形式分期主辦、外片區主力人員集中協辦的建議。可以肯定,這個舉措便是一種創新,確實是貼近基層、服務基層、重點突出基層的好辦法。既有利于編審力量與供稿人員面對面地交流、又有利于簡化選編稿的層次和壓縮稿件流轉時間、更有利于重點突出各片區單位主業特點及地域文化特色,對貴州地礦文化的發展具有了積極作用。
《杜鵑花》自1984年春天創刊以來歷經三十五載,出版近六十期,經歷了創刊階段的艱難和中途停刊后的失落以及復刊后的欣慰,每一期的約稿編審、校印刊發,無不凝聚著前四任編委的辛勤耕耘之汗水、無不體現著地礦人對地礦文化孜孜不倦地追求。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主席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個單位、一個行業乃至一個省,若拋開了依存于其主體所附著的文化靈魂,便成為了魂不載體的空殼虛囊,便沒有了其應有的獨立精神表現所在。作為引領主體文化的操刀者或烹飪者,如何游刃有余、如何掌握火候。必須主動地擔當和親履,把文化建設作為單位和企業的靈魂表現、作為一項責任和義務來完成,做一名甚至做好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實踐者和親歷者,便成為了我們的首要任務。
想對一個事物進行徹底細致的了解,要窺全豹而知其態勢、觀皮毛而讀其華麗、察神色而領其氣魄,不行盲人摸象、管中窺豹之謬舉,只有這樣自己的所表、所感才為真實。2017年《杜鵑花》季刊如期出版完畢,作為一個愛好者和參與者,自覺不自覺地從粗入細,由表而里地對其進行了通體瀏覽和詳細閱讀,得出一下讀刊體會。
基于近些年來貴州地礦局“一隊一刊”的逐步建立、完善,基層文化建設已經奠定了扎實的創作基礎,各單位的內刊已不再是單一的文字表現形式,除了文學創作主題之外,新增了攝影、書法、繪畫、篆刻、玩石、雕塑、剪紙、歌曲等新的文化內容。單位內刊既為《杜鵑花》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的資源保障,又為匯集全局優秀文化人才,發現優秀文化作品、挖掘優秀資源增加了內涵、拓寬了視野,《杜鵑花》分片區主辦正是基于對這種現狀的思考而確立定位的。
改版后的《杜鵑花》,封面、封底及插頁的設計作了較大的嘗試,一改往年新聞圖片為主的設計風格,增加采用了藝術攝影、書法、繪畫、篆刻、歌曲等內容的渲染陪襯,較為突出了文化刊物所必有的表征特色。鑒于新聞圖片的時效性,將大部分圖片依托、讓位于局門戶網頁和《貴州地礦》報及微信平臺。這是與編輯們對刊物內涵的拓展和文化內容較全覆蓋以及重點突出刊物的文化性的自我提高意識分不開的,是在局媒體平臺得到充分建立的基礎上的一次合理的篩選與取舍。
2017年度在形式、內容上得到完整全面的體現,經不完全統計,四期插頁及封底共刊出歌曲1首、書法25幅、各類繪畫16幅、藝術攝影32幅、新聞圖片33幅。其中鄧繁榮、田景軒、王康年、彭祖強等供稿人在文學、書法、繪畫、攝影、篆刻等領域均有呈現,可謂是藝無獨技,面面俱秀,充分展示了貴州地礦文化人的一人多專、才藝紛呈的客觀實際。
在為全局文化增光添彩的同時,通過《杜鵑花》的遴選、修葺、推薦,為貴州省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評選活動、國土部作協《大地文學》雜志、《國土資源報》、《中國礦業報》及國內行業及地方相關平臺儲備了可登大雅之堂的優秀作品。《杜鵑花》便成為了深入拓展層面、種類涵蓋齊全的作品推薦與評選的豐富庫源,使得貴州地礦文化建設得以積淀和爐火純青地發展。
從目錄分欄來看,除保留原來按體裁、按新老作家設欄之外,增添的片區地礦文學專欄,無疑是在“一隊一刊”目標既以實現的基礎上的一種提煉和升華,也是針對隊刊因缺少內資準印證號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集中下的彌補,在為各片區編輯、各單位作者留置了一塊待開墾的處女地的基礎上,鍛煉提高了各片區編輯的匯稿能力,擴展發現吸收了基層單位的優秀稿件,挖掘出基層出色的文化人才。
大凡今人,皆不敢作或不愿作通古據典之文,一來怕稍有不慎或與典不吻符或與史相有悖,以致陷入文糾之旋渦;二來怕僅憑淺薄的閱歷與素材之積累,或深寫不透或淺寫不精,懼恐篇目無以成行、前功盡棄。閱讀105隊周麗娜的《魂斷伽藍》(夏刊),使人感到猶如袁浪老師的《無名三劍客》、《血濺秋風樓》之再續,又覺如劇本之章節才將開序,后存千篇萬文,意猶未盡,這或許便是受了袁老師年輕時后生敢作古的影響罷。
王琴的現代詩,向來是初覽不知其中味,細品方曉言中意。凡一事、一物、一心緒、一景致,都被詩人把玩得那么虛無朦朧而后深感情真意切,這就是文學的智仁山水的魔力,也便是本屆新長征文藝作品詩歌類(注:《歲月的愛痕(組詩)》(夏刊))獲獎的理由。
愛書人知曉,閱原著不如讀評本,原著如劇本,評本便若戲。101隊楊惠麟的文評《試論小說<受戒>中的美學追求》(春刊),敢對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作品著筆下手,實為初生牛犢不怕虎之舉,評者雖不見經傳,然評功十分深邃犀利到位,引典據句十分恰當,分別從自然美、人性美、語言美三個方面對大師之作深入剖析,顯露出評者的文學、美學、繪畫積累的功底,選評為本屆新長征文學理論二等獎確屬無愧。
刊文中,報告紀實及回憶錄類文章明顯增多,作者及編輯們濃墨重彩地將過去與現實作為一種客觀的陳述與對比,通過刊載一些凝練后的史實資料奠定了《杜鵑花》厚重的情懷,同樣也是改刊后的一種特色所在。
地調院陳明華的《可可西里填圖記》(春刊),全方位地描述了作為地礦人,常年身處人煙罕見的新疆戈壁荒漠、西藏雪域高原工作的苦樂觀,完美表現了地質工作者不畏艱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的“三光榮”傳統和“四特別”精神,實為一篇上乘的不可多見的紀實文學。
101隊王康年的《不忘初心 追夢金剛石》(春刊)一文描述了一〇一隊自1965年在鎮遠馬坪發現我國第一個含金剛石原生礦體,一舉打破中國無金剛石原生礦的神話,始終得到原地礦部老部長宋瑞祥同志的關懷以及退休后不忘初心、幾進貴州親臨指導的執著精神。
117隊田景軒的《李邦勇的駐村故事》(夏刊)結合近年來國家扶貧解困戰略部署,描寫了以李邦勇為縮影的貴州地礦局選派的基層單位數以百計優秀、年輕干部對口駐村掛幫“第一書記”的典型事跡。通過筑路清淤、營造經濟作物基地、加強村委會黨支部思想作風建設等等扶智解困措施,奠定2020年全國實現同步小康戰略目標的基礎。
艱苦敬業、如實寫真,這也是貴州地礦局報告文學占強半壁江山的充分理由之所在。
貴州地礦文化有著雄厚扎實的基礎,經過建局六十余年的積累沉淀,經過創刊三十多年的雕琢磨煉。無論從組織者、編審者和作者的隊伍素質規模,還是從一整套的出版程序的健全完善,凸顯了貴州地礦文化建設在全國全省、在行業中出類拔萃的態勢,從貴州地礦局參評近屆貴州省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評選活動中的成績可知。
文化要繁榮更要繼承,發現和拓展作品創作領域、發現和挖掘不同專長的文化人才、拓寬讀者受眾范圍和興趣取向便是文化建設的三大必須。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開辦講習所大概念的前提下,無論是思政研討、經濟協作、技術指導、文化普及等方面的工人講習所、農民講習所……如雨后春筍似地萌發起來并得以落實,凝聚著大國工匠、技術權威、輿情引舵的專家高手躬身下基層、貼心惠平民、下野接地氣的行動愈來愈多。
《杜鵑花》分片區主辦模式,本身就具有著文化講習意義的文化講習班的作用和戰略謀劃。包括《杜鵑花》創始人、貴州文學界德高望重、年逾古稀的袁浪老師等文化大家們放下身段、深入基層服務、努力發現培養作者、活躍拓展創作領域。文學大家與杜鵑新蕾、編審者與供稿者現場面對面地懇談溝通交流,創造了大師跨代攜手新徒、文學跨行滲透書畫攝影、詩詞跨體裁轉移小說的指導學習良好機遇。貴州地礦文化具有了傳承與繼承者獨具匠心、辛勤耕耘者不悔衣帶寬的執著精神,必將帶動貴州地礦文化建設相關領域的促進和發展。
貴州省第十三屆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評獎已經揭曉,貴州省地礦局職工創作的報告文學、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音樂、舞蹈、影視、美術類作品(注:曲藝、戲劇、書法、攝影類空缺未獲獎)共獲獎43項,其中,組織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17項、優秀獎12項,占全省各類別獲獎160篇目的四分之一強。從獲獎的情況來看,貴州地礦職工文藝有了兩個方面的突破:作品單項獲獎篇數仍然高居全省其他行業之首;從全局層面整體來看較往屆的所報與獲獎的比例均有較大的提高。這是得益于并依托于《杜鵑花》這一塊文化園地分不開的。有種好植秧、存田不愁耕,只有優選精育、勤奮耕耘,以文學內涵為主體延展至其他文化主體,貴州地礦局《杜鵑花》這一主流文化載體一定會有發展和創新、一定會譜寫出新的篇章。
正如局黨委副書記陳斌同志所言:只有達到思想上文化自覺、行動上文化自強,才能做到真正的意識形態上的文化自信,才能使得地礦文化產生新動力、做到新轉型、實現新突破、鑄就新輝煌,讓地礦文化擁有更多的受眾、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
我們相信,以《杜鵑花》為標志的貴州地礦文化建設,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取得更大成績,《杜鵑花》這朵文學奇葩將開放得更加燦爛、光彩奪目,《杜鵑花》人也將承上啟下、既往開來、一如既往地做好耕耘者和護花使者。
(編輯:作家網)
上一篇: 走過去,前面總有一個艷陽春
下一篇: 汪溝印象·汪溝腳本·汪溝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