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平小說《歲月的記憶》序言
歲月的長河像一首澎湃的歌,把我們的經歷記憶在苦澀的心田。在那條歲月的長河中,我們每個人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去面對人生那杯苦澀的苦丁茶。翻開崔秀平小說四十多萬字的《歲月的記憶》書稿,我的心田也被作者敘述的那杯苦丁茶深深震撼。雙眼跟著作者那一頁一頁文字,去品嘗那歲月的甜酸苦辣和解讀小說主人公趙杰的平凡之中不平凡的人生。
崔秀平是青島的詩人,現在為山東散文學會會員,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也是我認識多年的博客好友,記得在2016年,她把準備出版的一本厚厚詩稿交給我,讓我給寫一個序言,朋友的信任和請求無法推脫,品讀后,我就為她的文采、詩情而欽佩、感動。后來、她的詩集在現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她拿出幾百本免費贈送給青島的作家朋友,文友們讀后反映強烈,作家朋友圈內形成對她的詩集一書難求的奇觀。
同樣如此,僅僅一年后,崔秀平這部四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書稿散發著墨香,又擺在我的書案。作者鄭重的向我提出。讓我再為她的小說《歲月的記憶》寫序。說實話,我是一個企業走出的草根作家,從七十年代從事業余創作,雖然也創作出版了三十多部詩歌、散文、小說等書籍,卻根本沒有資格去對任何作家朋友的作品寫評寫序。但是,面對詩人崔秀平的信任和請求,竟然還是無法推辭。認真翻閱讀這部大作后,對小說中那通俗的語言,細膩的描述、來自農村的真實故事,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每天抽出時間翻閱,讀了兩遍后,掩卷靜思:在我國農村中,有多少象趙杰這樣的革命功臣在默默無聞的耕耘,播種、收獲。他們的家屬也都在象張桂香那樣不聲不響的為祖國農村建設而奉獻力量。不求名利,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勞作在田間地頭,靈魂純凈,精神充實,日子平淡而從容,身心健康而快樂。
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讓人感動:“趙杰心想,別人不理解我,趙志先他一向都說我為國家付出的多,說我從42年就出去當兵,后來受傷被埋了,好不容易從戰壕里爬出來再去找部隊,人家部隊早就開拔了,結果沒有找到原來的部隊,我又隨從另一支部隊跟著打仗。就是因為與原來的部隊失去了聯系,前面那幾年兵齡沒有接續,我就被算作解放時期參軍的了。趙志先聽說了,時常還說他大叔那幾年的關系沒有被算進去,實在太吃虧了,要是算進去也該吃商品糧了,他還讓我到上邊找找組織,不吃商品糧也多拿些傷殘金什么的。他一向很敬重我,只要他在都會盡量照顧我們的,我不指望他照顧我什么,只希望分地瓜分柴火時,早分給我家一會,讓幾個小孩子慢慢的往家倒騰著,我就感激不盡了。”
還有一段對他妻子張桂香的描寫:“子女們終于悟出母親的良苦用心了,原來母親不上頭一桌吃飯的目的,無非就是讓老人孩子先吃飽了肚子,自己孬好的能夠吃上點飯撐著肚子不餓就行了。到這時,孩子們終于知道為什么所有的人都會贊揚母親是多么的無私和偉大了。母親是只有奉獻,卻不要求別人給她任何回報。母親是無私的,母親的心里只有一種想法,那就是——盡可能的讓自己身邊的每一個親人,生活的更加美好,這就是無私的母親!”
崔秀平的語言樸實,文字細膩。對那些村民的無奈,村官的不作為,也毫不留情的做出了抨擊。如:她在第三章第二三部分的引言中寫道:“山村百姓少人憐,義務付出已數年;好事從來沒己份,新官上任會空談。”“全村只剩老和童,害怕一朝大事逢;病倒無人來搶救,一齊顧慮進蒸籠。”文字朗朗上口,卻一針見血,揭示了當前農村的現狀和她對人民的熱愛。對無作為村官的褒貶,請看她的這一段敘述:“說是修路,我看著他是往他自己家里拉土蓋屋才是真的。我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了,一些干部在借用一些工程為自己家里發財,真是掛羊頭賣狗肉啊,有的人一邊借用修路建橋,一邊把那用來修路建橋用的原材料,一份分為幾等份,這兒的工程起來了,家里的房子也起來了。并且連同用工的費用全部的又由公家給出了。這樣的人不富是不可能的,怪不得都愿意當干部,原來這里面的黑道道太多了。”
“記得前些年,山上還有老祖宗留下的大樹,村莊里要是沒有活動資金了,干部們就會上山看大樹,看中了哪棵大樹就給哪一棵大樹打上價格,有人出錢就可以殺掉,村中的干部一邊拿了錢,就把錢還給村中養羊的人家,因為那羊是賒賬提前消費掉的。什么上面來了干部檢查,去買羊殺羊,那些干部們有什么公共活動,要買羊要殺羊,買大餅犒勞一番。我說為什么有的干部總是喜歡下鄉檢查?原來檢查養羊戶來了?”
這些真實的描寫,無情的鞭苔了農村基層的腐敗現象,用樸素、真情的語言敘述了發生在身邊的一個又一個故事!
我曾經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插隊農村,在濰坊農村與那些樸實的農民在黑色的土地耕耘了多年,我熱愛那些樸實的農民,至今,腦海中還經常浮現他們的身影和昨天的故事。從崔秀平的小說中,我看到了他們的身影,我喜歡她用詩歌般的語言寫下人生生命的美好時刻,用生活的故事構成歲月最美好的畫卷。
大海波瀾壯闊,我們就是一朵浪花;夜空萬里,我們就是一顆明星;蔚藍天空白云飄飄,,我們就是一片彩云;寒來暑往,我們就是一縷春風。在作者筆下,美麗的故鄉猶如一支清純悠遠的笛音,時刻都在召喚遠方游子的歸來。那些在腦海擱置多年的故事。經過作者記憶過濾網的美化,都被美化成令人神往的田園牧歌。
在青島的文壇上,崔秀平和我一樣,都是來自企業基層的草根作家,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以業余寫作的姿態,給讀者展現出廣博蕪雜的生活畫卷,表現了山東沂蒙山區村民蓬勃的生命力。她的小說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地域色彩,故事情節生動可讀,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好作品。
往實里說,我喜歡這部四十五萬字的《歲月的記憶》,喜歡青島來自基層的草根作家。實際上,我也是來自社會基層的草根作家,用草根的語言,為崔秀平寫下這篇文字,作為序!
中國散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協國土資源部協會會員、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副會長、
于向陽
上一篇: 我對中華詩詞的幾點粗淺認識(代序)
下一篇: 情至以記兮永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