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健康長壽是當今社會人們最關切的話題。每一個人的生存生活都有一本厚厚的書,書的內容只有自己能讀懂。生活與健康好不好,有的好,有的差。好不好是相輔相成,緊密不可分的,兩者猶如蜜蜂采花、釀蜜,人的生活好比采花,健康長壽則是釀蜜。
一個人生下來,生命已經不單但是屬于自己的,而是為生成而生活,無須贅言,生活是即為重要的,凡是健康長壽者,沒有一個不是注重生活質量。正健康是福,是締造幸福生活的基礎。不從生活吸取前人的經驗,又不從實踐中求得真知,難道有健康的好成果嗎?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說:“只要失去健康,生活就充滿痛苦和壓抑,沒有它,快樂、智慧、知識與美德都黯然失色,并化烏有。”他熱愛生命,給后人留下來一條閃光的“足跡”。我國古代《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20世紀是世界人口老齡化的起步階段,21世紀則是高峰期。1999年我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14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2.12億人,占總人口的15.5%。65歲已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38億人,占總人口的10.10%,現代社會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類平均壽命的提高在發展中國家是領先的,但由于21世紀收入分配不平衡,在所難免,對老年人服務群體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提出了新的挑戰;人們每個人的心態、習慣因素的影響,當今社會普遍現象,貪圖好吃,忽略健康;人長期生活在憂然苦悶,擔驚受怕的心情下,免疫功能下降,就會衰老很快,生活質量差,健康就存問題,當今社會存在四個提前:生病提前、肥胖提前、衰老提前、死亡提前。
黨的18大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我們應怎樣生活與健康長壽呢?
常言道:“生活中無所不有,人們絕不會放棄生活”。蜜蜂愛花,要采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償若不叮花或只叮在一處,所得的佳蜜就非常有限。對生活與健康長壽許多新理念,要“好學”。老中醫趙建成說:“健康不等于長壽,健康只能說明他的身體狀況好,而長壽則是說明身體健康的持久性和延續性。健康的人生活質量較好,而長壽的人生命力較旺盛。”倆者相輔相成緊密不可分。院士鐘南山指出:“生活中要像嬰兒一樣呼吸,如今空氣污染與呼吸健康等話題,早已成為廣泛關注的熱門問題”。健康是一種信仰,是需要一生去爭取的事業,沒病不等于健康,長壽未必健康!健康是與生俱來的一筆財富。所以,好學是必不可少的。
“好思”可從蜜蜂釀蜜中得到啟迪,若要釀得質純味美的上品,非得經得提純、發酵、烘干……等極繁雜的工序,生活與健康長壽何嘗不是如此?掌握生活與健康長壽科學知識,只要做到“學思透徹,用的切實。”體現健康長壽之足跡,才算得法。管仲:“凡人生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受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摧,福將自歸;日本女攝影師恒子,96歲失戀,100歲獲獎,她說:要有好奇心……哪怕一點不知道的事情都要搞清楚。時尚不是錢,而是得用頭腦。”可見年長者要有探索精神對長壽是非常寶貴的。
我們注重“好學”,但更關鍵的要“好思”。微信、微博有許多長壽的文博:虛云大師活了120歲,他進了宮門,除卻了煩鬧事;國學大師文懷沙,吃東西隨意,高鹽、高脂不論,103歲紅光滿面,精力充沛;99歲的曙坪聯合村老人于方銀,每月喝20多斤燒酒;生物學家大偶良點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他“生命不止,玩笑不斷。”在得知諾獎后,他引用了獲獎那個專有名詞“細胞的自食作用。”
“好學而約取,善學善思“,對待生活與健康的正確態度,應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時代、環境與本人的實際狀況,以辯證的觀點,學會生活的基礎,有一個有益于健康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即生活有規律(與無規律經常相碰),沒有不良嗜好,講究個人、環境衛生,名言道:“勤奮是健康的靈丹,快樂是長壽的妙藥,運動是健康的投資,飲食是健康的保障,長壽是健康的饋贈!祝愿大家成為健康長壽之蜜的釀造者。
上一篇: 黑夜里前行的一盞微燈
下一篇: 在詩歌的村莊,沒有人是孤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