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視野中的彝族民間文學

來源:作者:楊紅君時間:2016-11-07熱度:0

  

                                                                                        一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獨放異彩的民間文學,它是彝族悠久、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彝族民間文學,它不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并且深深植根于彝族這塊肥沃的土壤之中,與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是我們研究彝族歷史、文化、經濟、民俗、心理性格的寶貴資料。

    縱觀彝族民間文學這塊橫亙古今的土地,《梅葛》、《勒俄特依》、《阿細的先基》和《查姆》四大史詩,猶如四座巍然聳立的高山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恢拓高絕。《阿詩瑪》、《***女兒》、《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四大敘事、抒情詩,如同四條奔騰的大河壯觀多姿,沉雄激越、空靈蘊藉。

  總的看來,以上彝族民間文學,主要集中地貫穿著兩大社會主題,一是以史詩《梅葛》為代表的自然斗爭的主題,這個主題以記載了遠古神話的四大史詩為發端,延伸在所有民間文學之中。二是以敘事、抒情長詩《阿詩瑪》為代表的社會斗爭為主題,以四大敘事、抒情詩為代表。這些作品,既是對彝族社會歷史生活的反映,又是彝族先民憧憬幸福美滿生活,對現實生活美丑標準的凝聚和體現。這種標準主要集中在勞動、勇敢和智慧三個方面,在彝族民間文學中一直貫穿著、發展著,甚至連四大史詩中,不少篇章都與生產勞動相關,有的則直接介紹生產勞動知識。因為在彝族先民看來,勤勞能干是美好的,好吃懶做是丑的;勇敢、無畏是美的,貪生怕死是丑的;智慧是美的,愚蠢無知是丑的。

  彝族的四大史詩都是些規模宏大的厚重之作。《梅葛》和《阿細的先基》有5000多行,逢年過節要唱三天三夜,《查姆》3000多行,《勒俄特依》15000多行。天地開辟,洪水泛濫,人類起源萬物生長及民族習俗等為史詩的共有內容,盡管對天地萬物的起源,四大史詩的解釋不盡相同,但主要都表現人與自然的斗爭,反映彝族先民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從中也體現出彝族先民早期對美的需求。

  這個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物質生產是生存的首要前提,因此美的實用性尤其突出,在《查姆》里邊就講到只有一只眼睛的第一代人,因為好吃懶做,天神發怒,把這一代人統統餓死,所以說勞動是生存的保證,勞動就成為了彝族先民美的核心。象這種思想,在敘事、抒情詩中也體現得十分鮮明,如《逃到甜蜜的地方》就以歌頌勞動和愛情為主題的。《梅葛》,記述了用梅葛調演唱的彝族創世史詩,其內容包括開天辟地,人類起源、造物、生產、婚戀、喪葬及彝族與其它民族的關系。《梅葛》第二部《造物》講蓋房子、狩獵、農事,直接介紹生產知識,《說親》一章講婚姻(事)的習俗,講到男方到女方家接親時,女方要向男方提出一連串的生產知識問題,然后男方反問女方,這種“考試”,充分顯示了勞動成為衡量人美丑的一種樸素的價值觀念。男女雙方這種互考生產知識,從內容上講是重勞動,同時,也是重“智慧”的具體表現,如廣泛流傳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民間文學《阿果斗智》中就有生動形象的描述。奴隸主想把阿果賣掉,僅出門一日,阿果就把馬丟了,讓主人挨餓,受辱,使其威風掃地。奴隸主以毒藥沁入馬鞍,毒死阿果。阿果臨死,交待妹妹,翹起他的腿子,讓他吹著巨爾迷惑主人,主人以為自己的毒藥失靈,用鼻去嗅,也被毒死。奴隸主火化時,仍然不放過阿果,不讓阿果的尸體火化,要丟入深山喂鳥獸。阿果生前早已吩咐妹妹,先用一條狗穿上他的衣裳,送去火化,被阻止,就把這條“狗”丟在山里。等主人安葬完畢之后,再去火化安葬阿果。又如彝族民間文學《羅牧阿智的故事》中,當糊涂縣官亂判糊涂案時,阿智把屁股迎著縣太爺磕頭,縣太爺氣憤問他:“為何如此磕頭?”阿智說:“老爺的案子斷顛倒了,我磕頭也要顛倒!”嘲弄昏官極為深刻。這些機智人物同奴隸主斗智的故事既表現了彝族先民的機智,同時也揭露了奴隸社會的罪惡。又如在彝族史詩《梅葛》中,還專為那個巧妙地跟著羊后走,找到白鹽井的老人寫了一章《鹽》和自然斗爭一樣,社會斗爭同樣離不開智慧。

  智愚斗爭的沖突,不僅使這些寶貴的彝族民間文學作品,帶上了一種輕松幽默的喜劇性情調,更顯示了彝族先民的樂觀與自信。聰明才智,作為一種審美內容,在彝族民間文學中占據顯要地位,本身也是彝族先民智慧的一種集中反映。讓我們深感欣慰的是,與史詩相比,在后來的詩歌和民間文學及民間傳說中,智慧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并且,智愚斗爭與善惡沖突是巧妙的連在一起了。

                                                                                     二

  彝族史詩《梅葛》起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官屯鄉馬游坪村,這里不僅是一個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而且還保留了非常豐富的彝族民間文化,是目前當地彝族民間文化保存比較完整和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由于《梅葛》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蘊,已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他們已經意識到彝族梅葛文化是一種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非常難得的不可再生資源,是中國民族大家庭當中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長篇史詩之一,是彝族民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和瑰寶,是當地彝族傳統文化區的精髓和靈魂,它不僅是當地彝族人民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將面臨著被遺棄、同化、損毀、消亡及流失,特別是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彝族梅葛文化都將面臨著被滲透不少現代元素符號,彝族特色將會逐漸消亡,彝族韻味將會變淡。因此,抓好彝族梅葛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義不容辭,刻不容緩,全社會都有責任把祖先留下的這一難得資源保護好,并傳承給子孫后代,也有義務將其開發好、利用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造福廣大人民群眾。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省、州、縣各級政府的重視和關心幫助下,在當地成立了馬游坪村梅葛文化站,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梅葛文化,通過制作專題片,舉辦梅葛文化節,召開新聞發布會,培養梅葛文化傳承接班人,成立彝族梅葛文化傳習所,對掌握民族傳統文化技藝的民間大師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和傳承梅葛的信心等活動的開展,使得彝族梅葛文化傳承后繼有人,使得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使得這些散落于民間的傳統文化得以重新綻放異彩。

  2008年6月7日,民間文學作品《梅葛》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該村同時還被列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隨后州縣兩級又將該村確定為中國彝族梅葛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國彝族梅葛文化傳承地和民族文化名村,梅葛演唱民間藝人郭有珍,還被國家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大敘事、抒情詩中都涉及婚姻問題,都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合理的生存環境作了徹底的否定,在其中肯定著一種原則,那就是對自由和幸福的舍生忘死的追求。這個追求是同善、惡、美、丑的社會性評價連在一起的。《我的幺表妹》采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寫男女主人公從小青梅竹馬,情深意長。“像星星和月亮在一起,像太陽和云彩在一起,像魚兒和清水朝夕在一起。”向人們講述了一個男青年,在心上人被買賣婚姻奪走并慘死后,痛心疾首的悲歌,全詩充滿凄切哀婉的情調,籠罩著濃重的悲涼氣氛,它通過“幺表妹”婚姻的悲劇,對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強烈的控訴。《***女兒》講述的是一位家境貧寒,為奴隸主牧羊的姑娘對婚姻不自主的血淚控訴,是一個被當成物品賣去的彝族姑娘凄涼經歷的哭訴。這些悲劇故事,表現出鮮明的愛憎和不屈的反抗精神,如《***女兒》唱到“拉我的人在前面”、“推我的人在后面”的時候,心頭悲憤怨恨之情,已如那沖出閘門的激流,若不用一長串排比反復詠唱,姑娘那說不完的冤屈,吐不完的苦,訴不完的衷腸,唱不完的情,則不能得到充分抒發。幺表妹被賣進有錢人家,她三天不吃不喝:“寧愿繩吊頸,不愿在有錢人家度日月;寧愿蛇纏身,不愿在有錢人家受欺凌;寧愿坑里死,不愿在有錢人家過一生。”這充分顯示了彝族先民追求婚姻自由的一種價值觀念,為反抗暴虐,為追求自由和幸福,犧牲生命也值得,這種崇高精神是可歌可泣的。《逃到甜蜜的地方》則顯示出一絲曙光,情人用逃婚來反抗不自由的婚姻,兩個歷盡艱辛,終于在遙遠的地方過上了幸福生活。《阿詩瑪》則是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口頭流傳的美麗而富有特色的長篇敘事詩,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阿詩瑪的傳說已經成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喪禮節以及其它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在民間廣為傳唱。

                                                                                 四

  彝族敘事、抒情長詩《阿詩瑪》,它塑造了一位美麗、勇敢、堅貞的撒尼姑娘形象,阿詩瑪生下來就像花一樣漂亮,十分招人喜愛,長大起來,勞動,唱歌無不超群出眾。當地有財有勢的熱布巴拉,看中了阿詩瑪的美貌,企圖逼阿詩瑪與其子阿支成親,遭拒絕。熱布巴拉就派人搶她。她的哥哥阿黑和熱布巴拉家斗智比武,得到勝利,終于把妹妹救出來。可是熱布巴拉不甘心,求崖神放水淹死兄妹倆。阿詩瑪被水沖走了,變成了回聲,成為了彝族人民正直、勇敢精神的化身。撒尼人懷戀她,叫喚她的名字,山谷里就傳來她的回聲。

   多少個世紀過去了,“阿詩瑪”化成一尊與世長存的石像,挺立在石林深處,正像當地民間歌手所詠唱的:“十二崖子上,站著一個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愛的阿詩瑪。”長詩采用浪漫而具有神話色彩的詩性手法,凸顯人物的善與美、智慧與力量、勤勞與勇敢。如長詩中寫阿詩瑪六、七歲會坐在門坎上替母親捻線團,八、九歲手拿鐮刀挖野菜,十歲用砍刀割草,十二歲挑水做飯,十四歲趕羊、繡花……顯然,在彝族先民心目中,辛勤勞動是必不可少的美德,“春夏來耕種,秋天來收獲,會盤田的人,我方中意。”這是阿詩瑪的擇偶標準,也是彝族先民的審美標準。《阿詩瑪》中還專門寫了阿黑與熱布巴拉父子進行砍枝、撒種、剝虎皮的比賽,在劍拔弩張的斗爭之前,還插入了一段阿黑與財主之子阿支比賽“講細話”(“賽智力”)的戲劇性場面,對剝削者的無能進行了無情的嘲笑和辛辣的諷刺,都形成了鮮明的美丑對照,象類似的審美傾向描述,決非無足輕重的閑筆。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勞動與美密不可分,這是早期彝族民間文學的共同特點。在彝族民間文學中似乎表現得格外充分、突出,連勞動場面,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乃至與生產勞動有關的事物,都成為一種審美對象來表現,作為了詩歌吟頌的對象,并且,主人公對自由、幸福的追求,也都同物質生產技能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勞動為中心,衡量人們行為美與丑、道德好壞的重要準則。

   彝族敘事、抒情長詩《阿詩瑪》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體創作,它充分體現了撒尼人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人情。自1954年,由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和云南省文聯,組織文學、音樂、舞蹈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隊伍,搜集整理出版問世以來,它以強大的藝術生命力,使人們對少數民族具有優美文學的客觀事實增加了認識,而且把眼光擴展到了其它少數民族文學遺產的發掘和整理上,促進和推動了這方面的工作。《阿詩瑪》自問世以來,在國內多次再版,并以八種文字傳播于海外,并作為中國民間文學公認的優秀作品編進了高等院校“民間文學”教科書、權威性辭書《辭海》及《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后來被改編成電影在國內外放映,同樣好評如潮,很快產生了轟動效應。音樂歌舞片《阿詩瑪》,1982年曾獲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屆國際音樂最佳舞蹈片獎。自此,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開始享譽海內外。從那時起,一個勤勞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強權的阿詩瑪形象,活在了國人的心中。

   在當時交通和信息都很封閉落后的情況下,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使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一個神奇美好、令人向往的云南,對提高云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阿詩瑪》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不僅是這件作品本身的成功,也不僅僅是它成了云南民族民間文學一個歷史性的新起點,而是它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逐漸成為了我國民間文學的一個前進路標和典范,為以后推動我國民間文藝如何進行發掘、整理、研究和開發利用開辟了一條道路,樹立了一面旗幟、一座豐碑。

   云南是全國有名的旅游文化大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底蘊豐厚,各種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許多價值無法估量的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文化環境在云南大地,特別是分布在廣袤的農村。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和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正日漸萎縮和消失。有學者形容說:“我們丟掉的是那些有祖母愛意的東西,照此下去,我們將面臨對一個完全沒有自己民族味道的世界。”盡管《阿詩瑪》有了許多整理文本,但它代替不了民間藝人的撒尼月琴彈唱,因為《阿詩瑪》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唱出來的。 《阿詩瑪》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敘事長詩,它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繼承下來的。隨著會唱《阿詩瑪》的民間藝人的衰老和去世,《阿詩瑪》面臨后繼乏人、日趨瀕危的境地。好在當地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積極建立和完善保護機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對《阿詩瑪》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扶持,切實加以保護。先后制定出臺了相應的保護計劃,比如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一直采用雙語教育,讓孩子們在學好普通話的同時,不要丟掉自己的母語。保護一批阿詩瑪文化生態村、編著一套阿詩瑪文化叢書,建立“阿詩瑪文化展覽館”、“阿詩瑪文化傳習館”,充分向社會展示和傳承彝族傳統文化中有關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一系列保護與開發措施,注冊一批“阿詩瑪”文化商標,建立一項“阿詩瑪”保護基金等,為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原本一個地方性的傳統文化最終成為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都知名的文化符號,所有這一切,都得益于彝族文化世代相傳的表現形式。

    今天的阿詩瑪,她不再是一個詩中人物,不再是一部電影,也不止是民族代表,她是云南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象征。2004年8月6日,紀念敘事長詩《阿詩瑪》發表50周年、電影《阿詩瑪》攝制40周年暨《阿詩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云南舉行,這是第一次以《阿詩瑪》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2年,民間藝人王玉芳被命名為云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藝人,2007年,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五

    總而言之,彝族民間文學展示了從古至今的歷史畫面,以四大敘事、抒情詩為代表的作品,是奴隸制度下彝族先民痛苦與反抗的縮影,四大史詩中帶有詭異色彩的神話故事,也是古代彝族社會生活的某些投影,彝族民間文學豐富的想象,大大加強了它的藝術表現力,使它曲折生動,引人入勝。如果說神話中的想象主要是出于認識自然的話,那么,傳說、故事中的想象,則無疑是文學作品慣用的藝術表現形式了,這些自然中見慣的事物,一經想象點染,就帶上了一種神秘、瑰麗的色彩而顯得異乎尋常起來。正是彝族先民這種堅定信念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的表現,才使得彝族民間文學的作者們創作出了半神半人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龍和阿魯舉熱,對愛情忠貞不渝,對壓迫誓死不從的彝族姑娘阿詩瑪和咪衣嚕,機智幽默、敢于蔑視土司老爺的錯爾木呷和羅牧阿智。

    因此,彝族民間文學,它是直接扎根于勞動人民生活土壤中的文學,它集中了群眾的智慧,融合了彝族人民的藝術才能,它是彝族文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彝族文學之源,是彝族文化的瑰寶,是一定社會生活在彝族先民頭腦中形象化反映的產物。廣大人民群眾,既是彝族民間文學的創作者,同時亦是傳承者。彝族民間文學,它緊密地伴隨著勞動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地體現著歷史前進的要求和方向,直接地表達了人民的思想和愿望,在勞苦大眾的文學作品里,它從不粉飾自己的苦難生活,從不掩蓋舊世界的黑暗。反之,卻往往予以深刻的描繪和濃郁的筆墨,直截了當反映人民對剝削者,壓迫者的積極反抗,強烈地表現了彝族先民熱愛鄉土、熱愛生活、熱愛自己民族的高尚精神。它贊頌人民的勞動和智慧,歌唱堅貞的愛情,表現勞苦人民對未來的期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明朗地顯示了彝族人民率真而樸實的現實生活。彝族民間文學中慣用的單純、凝練、粗獷、幽默等藝術風格,則更集中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對美的追求。

      作者:楊紅君(1997年畢業于云南民族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大學,迄今為止,已公開在美國《中外論壇》、香港《華夏紀實》、《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旅游報》、《中國民族報》、《中外文化交流》、《文化月刊》、《傳記文學》、《尋根》、《中國生態旅游》、《大西南月刊》、《綠葉》、《人與自然》等海內外60余家刊物公開發表詩歌、散文、小說、論文等900余篇,攝影作品600余幅,在CSSCI核心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篇,在全國性各類征文大賽中獲獎三十余次,2016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授予“2015中國好導游”榮譽稱號。作品曾入選中英文雙語對照,并公開出版發行的《2013中歐可持續旅游發展論壇文集》,《中國旅游業發展前沿理念與實踐案例》,多篇學術論文被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IPCD)全文收錄,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CPCD)全文收錄。現為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旅游文學委員會委員;云南省旅游景區協會副秘書長;現供職于中國.云南元謀旅游經營有限公司.元謀新華浪巴浦土林風景區任總經理職務,手機:13987883489;18087802581;E-mail:yhj0504@126.com; QQ:763298963 郵編:651367);研究方向:民族學、人類學,旅游文化、旅游文學、旅游地學

 

(編輯:作家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国产老师的丝袜在线看| 女人被男人桶得好爽免费视频|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免费看| 在线观看免费a∨网站|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 高贵娇妻被多p| 色偷偷人人澡久久天天| 男女啪啪漫画无遮挡全彩| 欧美高清色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与禽牲交少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AV无码不卡|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 91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都流了这么多还嘴硬| 熟妇人妻videos|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快一点使劲c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国产一国产二国产三国产四国产五| 他强行给我开了苞|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xx00动态图| 黄页网址大全免费观看35| 男人的天堂色偷偷| 日韩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青| 夜来香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免费成人av电影|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