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語”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嗎?
止語,佛教中叫做“禁語”或“閉口禪”。即禁止自己說話,斷絕一切凡心雜念,杜絕所有世俗往來,以求更大的精進。在目前風行的微信群里,傳播為一種很高境界的修行。
近日,朋友給我推薦一篇小文,題目為《止語,一種很高的修行》:說一個流浪漢走進寺廟,看到菩薩端坐受眾人膜拜,非常羨慕,就想換一下。菩薩說“只要你不開口”就行,結果流浪漢坐上了蓮花臺,整天看著蕓蕓眾生求這求那,始終不言。一日來了個富翁求賜美德,磕頭起身后錢包掉在地下。流浪漢剛想提醒,想起菩薩的話就閉住了嘴。接著來了個窮人,求錢給家人治病,磕頭起身時看見錢包,千恩萬謝菩薩顯靈。流浪漢剛想開口卻欲言又止。第三個進廟的是個漁民,求出海安全,磕頭起身走時,被拐回來的富翁揪住,為錢包之事扭打起來。流浪漢再也看不下去,大喊一聲“住手!”把真相告訴了他們,糾紛平息。后來菩薩卻說:“你還是去做流浪漢吧。你以為自己很公道,但窮人因此沒得到那筆救命錢,富人沒有修來好德行,漁夫出海趕上了風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開口,窮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損失點錢但積了德,而漁夫因為糾纏無法上船,躲過了風雨,至今還活著。”文章最后的結論是:靜觀其變,是一種能力!順其自然,是一種幸福!
讀完上面圖文并茂、且掛有“品中華文化”“唯美散文”招牌的微信,心里久久不是滋味。其一、筆者認為,是人都要有所擔當,即使人類所有的宗教崇拜,都是要教育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比如基督教中的“耶穌受難”,伊斯蘭教主默罕默德的“辭別朝覲”,佛教始祖釋迦摩尼的“僧團傳教”等。所謂的“禁語”,是指靈修期間要心無旁騖,排除干擾和雜念,決非像泥胎一般沒有是非觀念。其二、窮人再窮拾錢也是不勞而獲,跟菩薩顯靈沒半毛錢關系;漁民出海遇難是個意外純屬偶然,也與被富人冤枉沒半毛錢關系;至于富人是否有捐錢給窮人的美德,與自己丟了錢要找回也沒半毛錢關系。所以,這個故事編的牽強附會,難圓其說。其三、作為一個襟懷坦白、有擔當的人,不僅該說的要說,而且該出手時還要出手,如果善惡不分,良莠不辨,小里講是“少說為佳”的好人主義,大處說就是“明哲保身”的冷血動物!
關于說話的技巧,根據我的閱歷,改編一個微信如下:急事慢慢說,緩事擇時說;大事清楚說,小事幽默說;沒把握的事謹慎說,沒發生的事別胡說;做不到的事不亂說,傷害人的事決不說;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小心說,自己的事看情況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應該說學會說話,也就是說能夠達到古人所述“中庸”的境界,那才真是一種能力和修行。
筆者是個“迂腐”的書蟲,既很欣賞“禍從口出”、“少說多做”、“沉默是金”的修行理論,但也相信“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警世名言。我懂得,佛教的“止語”是勸人向善,學會寬容,決不是讓人面對邪惡仍三緘其口,靜觀其變,順其自然。如把上述“流浪漢坐蓮花臺”的故事,當做佛教“止語”的修行以訛傳訛,那實在是一種誤導,類此的“心靈雞湯”還是少喝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