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馬向陽下鄉記》有感
一直以來,我對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不怎么感冒。偶然間,自9月份以來,看了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的輕喜劇《馬向陽下鄉記》后頗有感觸(已看了20多集),現記錄于下:
其一,下派干部的信心很足。某市商務局市場科科長馬向陽,由上級組織的安排,下派任海洲市某鎮大槐樹村的第一支部書記。到村以后,看到村民物質的貧窮和文化生活的貧乏,在廢棄村小教室黑板上發自內心地寫下一行字:讓大槐樹村長出金子來。簡短的幾個字,表明了下派干部馬向陽的決心。筆者也是組織下派到某鄉鎮某村的支部副書記,有著相同的感受。到村任職不管是一年,還是兩年,總得干出點什么成績來,不負組織和群眾的期望,也給自己的人生篇章畫出一道亮麗的彩虹。有了目標,就有努力的方向,就有奮斗的思考。接下來,馬向陽的工作自然是熟悉村情,了解民意,為“長出金子”提出實質性的舉措。
其二,做好群眾工作要破解農村的矛盾重重。電視劇中講述大槐樹村的實際情況,可以說是當下農村的普遍現狀。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掙錢,留下的都是些老年人和留守兒童。同時,家族勢力的影響,給地方上開展工作造成阻力。以劉世榮為代表的劉姓家族左右著一方的發展現狀。馬向陽要想在大槐樹村闖出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業,須得從所謂有影響力的家族首領防線撕開一個突破口,否則,做好農村工作難上加難。目前已播出20多集,馬向陽在各種矛盾面前沒有退縮,而是深入農戶家中,與老祖奶、毛蛋、玉嬌等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格的農民交朋友,從中積累了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馬書記的帶領下,打通了公路,建起了農家超市,安裝了村廣播等等,改變了大槐樹村的舊面貌,下派任職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其三,農村發展還得走現代集約化道路。刀耕火種,零星種植,農民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無法讓老百姓盡快地脫貧致富,還得要進行規模性的土地流轉,建大棚,走集約化的科學發展道路。馬向陽發動回鄉年輕人劉玉龍、齊槐等外出參觀,學習外村的發展經驗,聽取首席蔬菜專家周冰的講座,為大槐樹村的發展積累大智慧。盡管大棚的秧苗剛開始未成活,經歷了些失敗和挫折,但只要重拾信心,定會給大槐樹村帶來光明的前景。
其四,名人效應為農村題材電視劇增色不少。近年來,馬向陽的扮演者吳秀波的人氣指數愈來愈旺。去年,中央電視臺熱播的電視劇《趙氏孤兒》的主角就是吳秀波,他的演技征服了我,對他的印象記憶很深。從未演繹過農村角色的他,我感覺無論是表現馬向陽的內心世界,還是馬向陽到農村遇到的種種情況,他都表演自然、樸實,不露痕跡,把一個對農業、農村、農民不熟悉的下派干部演得神靈活現,有幾分執著、有幾分正直、有幾分潮流、有幾分可愛…總之,吳秀波的表演很成功、很到位,值得一看,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