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釀成美酒
湖北長陽周碧麟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永樹先生在他的知命之年,把以往散落在各處的文章一線貫珠,結集出版,實在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以前在《土家族文學》和《三峽文學》等刊物上常讀熊先生的文章,感覺此人閱歷豐富,情感細膩,文學感覺好,文筆不錯,可一直未曾謀面。后來在萬謀先生新著研討會上認識了他,方知是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他溫柔敦厚,舉止穩重,鞠躬如也,謙謙君子。平生連小組長也不曾當過,對于權力有一種本能的敬畏,特別是對春風得意心高氣傲的新貴,一定是避其銳氣,退避三舍,敬而遠之。除非他有足夠的善意,我決不敢貿然親近。熊先生的謙遜一下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我對他有了最初的好感。
沒想到這以后我們成了朋友,有一天,他突然打電話給我,說要來我家坐坐。一交談,才知道他有要事相托:他把過去發表過和沒有發表過的作品整理了一下,想請我全權代理正式出版。他知道我出過幾本書,有這方面的經歷。
為了不辜負他的重托和厚望,我夜以繼日地工作,在整理和學習他作品的過程中,便有了很多的收獲和感動。
熊先生出生在長陽鴨子口一個偏僻的山村。他出生的年月,新中國誕生不過十多年。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不再受到壓迫和剝削,可是由于國家底子薄,城鄉面貌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百姓依然很窮,很苦。他讀小學初中恰遇十年浩劫,生活的鄉村又特別貧窮,家里兄妹多,母親早逝,家境貧寒,可以想像,他的童年承受過多少常人難以體察的苦難。
由于他學習刻苦,積極向上,中專畢業后成了一名國家干部。不過,工作職位卻是最基層最艱苦的鄉鎮干部,又是一把手,這就注定他要比別人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有幾次都差點在崗位上殉職。
事業上,熊先生一身正氣,正直無私,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蕩。作為一個基層干部,直接和百姓打交道,上頭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沒有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這官當不下去,就常有“起床早了得罪丈夫,起來遲了得罪公婆”的尷尬,個中酸甜苦辣非常人所能體會。“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一個封建士大夫尚有如此情懷,作為一名基層行政干部,一名共產黨員,熊先生對百姓的仁愛之心,關懷之情,更是問心無愧的。他憑基本的人性良知做人做事,從“麻池筆記”中他對計劃生育當時的凄慘景象那種不堪回首感受的抒寫,對征收稅賦雞飛狗上屋場面的描述,都可以看出他對百姓的體恤和情感的無奈。
熊先生人生中充滿愛與感恩。對于父母、親友、同事、上級以及社會百姓,無時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寫作中,興之所至,任意揮灑,縱情于筆端,這正是一個人的高尚品質所在。
在我眼中,永樹先生是個六根清凈的素人,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不賭博,一日素食三餐,不吃肉也不吃零食。除了疾病的原因外,主要是愛文學的雅好占據了他的業余生活和心靈。觀察與思考,讀書與寫作成為他業余生活的習慣,在世俗把追求聲色犬馬好吃懶做當成時尚的今天,有這種修養著實難能可貴。
我以為,作家就是釀酒師,從平凡的生活中提取素材,釀制醇醪。人生如夢亦如歌,“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作家眼中,人生無處不是風景,熊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善于把平常日子釀造成文學美酒的優秀寫手。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熊先生作品的最大特點是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真,表達率真。走到人生某個路口,轉身一個深情回望,就像作者“山坳上的父親”那種情景和情感,對故土、親人、鄉親、同事以及美好生活充滿感念和熱愛,沒有半點偽飾與矯情。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土家民俗風情畫卷和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畫卷,人性美流溢在字里行間。因了這份真,贏得了編輯青睞和讀者好感。
但是,“真”遠遠不是好作品的全部。人生本沒有意義,我們自己為人生確立了意義,生命就鮮活靈動起來。譬如清江石,生在荒郊河灘,我們賦予石頭形狀畫面以名稱,與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與想像對接,石頭便靈秀生動起來。作家要賦故事予意義,文章才能顯現價值,發揮功能。文學是神圣的,真正的文學是要擔當得起拯救靈魂鞭撻邪惡弘揚善行的使命的。不久前聽一個人調侃說:“我一下碰到一百多個搞文學的,文學快要被搞死了。”真是,文學一旦被搞來搞去,便必死無疑。你沒見那些充斥市場粗制濫造的文字垃圾,有幾個不是挾文學之名以自重,釣名沽譽,戕害讀者,謀財還要害命!?文學的本質是批判的,宗旨是要推動社會進步,而不是和時代作對。揭露黑暗是向往光明,挖掘丑惡是呼喚美好,除弊布新總會觸碰到時代的痛處,拒絕批判,就是扼殺這個時代通往美好之路的最后希望。譬如永樹先生在他的文章中“騰沖歸來”中對教育失誤的批判,我以為就是非常率直且切中肯綮的。
《文心雕龍》“情采篇”中說:“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好的原材料需要好的釀造工藝才能成為美酒,美好的情感和故事需要用最適合的文學方式來表達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內容與形式是統一的。熊先生找到了散文這種最適合第一人稱敘事和抒情,表達作者直接真實的發現與感受的文學樣式。
美是每位寫作者對作品的共同追求,熊先生對人生的體驗很多是獨特的甚至是唯一的。熊先生善于各種修辭手段和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敘事狀物,抒情言志,行文從容,落筆穩重,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寫作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一個成熟的作者,總會有適合他作品胃口的讀者群,不要試圖去打動或者討好每一位讀者,削足適履,邯鄲學步,去迎合一個時期的文學時尚,必然會迷失自我。文學首先是心靈的表達與傾訴,不是用來換錢吃飯的家伙。既要張揚個性,又要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創新。讓主題更鮮明,內容更豐滿,情節更感人,語言更清新,結構更精美,是一個寫作者不懈的追求,永樹成為永樹,才是最重要的。
愿永樹先生生命之樹長綠,文學之花常開,釀制出更多更好文學的美酒。
(編輯:作家網)下一篇: 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有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