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歲月 不屈文章
——祝賀徐泰屏散文集《流年留言》出版
●申鳴
一
認識徐泰屏已經十五年了。其實我是應該叫他老師的,但他很謙遜的一個人,總是不肯答應。于是就老徐、徐哥這么地叫著,他也笑呵呵地應著,彼此也就習慣了。
開始的時候并不曾見著老徐,而是通過書信交往的。那時候我在鄉下,偶爾舞文弄墨,不知天高地厚地將一些零言碎語往全國各地的編輯們信箱里塞。雖然多是泥牛入海,但到底也有些驚喜。有一次我在一家雜志上發了篇千字小文,恰恰那期上面也發了老徐的一首詩歌。由此我知道了在那時還叫蒲圻縣的我們的縣城里,有一個寫詩的徐泰屏。就這樣開始了我們之間的書信交往。后來老徐知道我在鄉下沒有工作,在還沒有真正見過我的情況下,向我當地的鎮政府推薦了我,并促成我參加了市里舉辦的一個通訊員培訓班,我也在這次培訓班上真正見到了他。但后來我卻為銅臭所吸引,并沒有就職鎮政府,而是遠走他鄉,成了一名流浪者。這一走,與老徐一別十五年。
十五年之后再回到故鄉,與老徐聚首,恰逢他的大作付梓出版,我正好躬逢其盛,一睹為快,不亦樂乎。
二
老徐是一個很實在的人,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筆墨文章,都透著種實在的敦厚。我想,這與老徐的經歷有關。老徐是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大凡農民都是實實在在,埋頭苦干的本分之人。可能也就是這一種農民的本分,讓老徐實實在在地寫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文章。
老徐的文章是實在的,多年前我就讀到過。他的文章大多精短,在不長的篇幅中,將一些切身的體會真切的表露出來,睿智且哲理,讓人讀后回味無窮。他在《彎樹的機緣》一文中,通過對一棵連鳥都不肯歇腳的彎樹的描述,最后生發出對人生的一種感慨:“機緣,或是自身的可塑性。”沒有豪言壯語,卻將一種生活的態度平靜、自然、波瀾不驚的表露出來。這是需要功底的,不僅僅是文字的功底,更是對生活、對人生閱歷的一種沉淀。
也許是西涼湖甘甜的水給了老徐一顆聰穎而靈性的心。他將自己多年來在湖邊風風浪浪的生活,深深淺淺的感觸,長長短短地傾訴在自己的筆下。然后用農民的執著與實在,埋頭記錄著對生活的憧憬與熱愛。在打魚摸蝦,耕田耙地的間歇,不顧勞累,不辭艱辛,從未放棄過筆頭。
老徐,就這樣實在地生活在我們中間。
三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對老徐和他的文章的印象,我愿意用四個老實且老掉牙的字眼:文如其人。
老徐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樣樸素,老徐的文字也和他的人一樣睿智。當然,老徐的文章也和他的人一樣,剛正不阿,透著錚錚鐵骨。
當人到中年的老徐,“再也無法把藍天白云讀成千形萬象的飄渺圖騰”的時候,回首人生的種種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生離死別,老徐并沒有被打倒。他依然山峰般挺直著脊梁,執著,且執拗地站立著。他說:“不經歷幾番風雨,就很難分清哪是春雨哪是秋雨,也更加說不上去區別哪是苦雨哪是甘霖了……”
老徐就這樣坦然地活著,活在現實里,也活在他的文字里。他用一個個象形的方塊字,將自己硬生生的寫入生活中,然后融入生活中,行云流水一般平靜自然,不著痕跡。于是,生活就是文章,文章就是生活。它們水乳交融,也如魚得水。
但這,需要多大的承受,需要多大的胸襟,需要流干幾海的苦淚哦。
讀著眼前平實的文字,感受著老徐在歲月的波峰浪谷間,被顛簸,被浮沉的心情,我在這個淅瀝瀝下著秋雨的夜晚,看見一個孤寂的背影,在一燈如豆的夜晚,孑然獨坐在書桌旁,擦干眼眶如涌的淚水,提起筆,用顫抖的雙手,在潔白的稿紙上,寫下一行行如磐石般堅毅的字句……
四
迄今為止,我所讀到的老徐的散文,都是他對生活的感受與領悟。
我始終也認為,好的文章其實就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他不是憑空捏造,空穴來風。它是深深扎根在生活貧瘠或肥沃的土壤深處,因為一個開放的憧憬,它拼了命的吸收著每一滴營養來壯大自己,不屈不撓,終于催開的花朵。
老徐的文章來自生活,來自西涼湖,那些山山水水,那些花花草草,那些水鳥與那些勤勞儉樸的鄉親們。他們在老徐的筆下深情地出現,一路吟唱著,歌舞著,將這些平凡的日子直唱得激情澎湃,蕩氣回腸。
“此刻還不是沉重下墜的時候。鳥兒必須飛翔——因為要飛翔,所以要飛翔。”(《讀鳥》)“只要你還沒有泯滅對于自己最后的一點自信,只要你的思想中還有最后一縷金色的陽光,即使就是被包圍在無邊的風雨之中,你的心胸也將儲滿太陽的光輝,最后晴空萬里的一定是你總認為暗淡無光的自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輝煌人生。”(《雨滴芭蕉》)
老徐用他犀利的眼光,穿透過生活一層層厚厚的掩飾,直達核心。然后,用睿智的思想之光,詮釋著人生的坎坎坷坷,將所有的悲哀與落寞,統統付與滄桑的歲月,只留下自己不屈的靈魂,用一支充滿靈性的筆,與命運對弈。
一步步走來,老徐歷經風浪,就像是西涼湖的一束水草,在水里隨波搖擺,但卻牢牢地扎根在湖底,不舍不棄。
一天天走來,老徐嘗盡苦樂,就像是西涼湖的一只水鳥,在水面追波逐浪,但卻緊緊地擁抱著每一個明天的夢想。
一年年走來,老徐愈發意氣風發,就像是西涼湖邊楊柳岸上的那頭老黃牛,“走過歲月的風風浪浪,走成執著,走成堅毅,走成有滋有味的滄桑生活;走成質樸,走成憨厚,走成無怨無悔的不屈人生。”(《故鄉的西涼湖》)
作者地址:湖北省赤壁市車埠鎮白駒村6組
郵 編:437335
上一篇: 讀《韓江柳文集》(二、三、四卷)有感
下一篇: 筆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