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風景
溫新階
眼前放著的是熊永樹先生的散文集《回望的風景》的打印稿,因為我比較習慣紙質閱讀,把他發給我的電子稿打印出來,放在包里,以便隨時翻閱。
對于熊永樹先生,我原先并不熟悉,2014年,市國土文化藝術協會和我們市散文學會聯合舉辦“國土人風采”文學藝術征文,我作為評委,看到了熊永樹先生的文章《神奇的殷專家》,覺得寫得很不錯,但因為強手云集,名額有限,這篇文章僅得了三等獎。后來,《三峽日報》要發這次競賽獲獎作品專版,我把這篇文章圈了進去。
因為記住了這個名字,便找來《土家族文學》和《三峽文學》等本地文學刊物翻閱,又讀到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這次把他即將出版的散文集《回望的風景》打印出來一一細讀,才算對他這個人,對他的作品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
熊永樹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在長陽古坪一個叫做水田灣的小山村,宜昌農校畢業以后被分配到長陽麻池擔任行政干部,從普通干部當到鄉長。其間還在我的故鄉樂園擔任過鄉長,是地地道道家鄉的父母官。2000年10月,熊先生正在樂園鄉鄉長的位子上辛勤工作,不幸患了重癥胰腺炎,他自己說,在閻王面前走了一圈,于是,卸任鄉長,調任長陽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對于鄉鎮干部,我是比較熟悉的,我的好幾個學生都曾擔任過鄉鎮黨委書記或者鄉長,從他們那里,我較多的了解了鄉鎮干部的生存狀態、工作狀態。鄉鎮干部的工作千頭萬緒,上面機構很多,這個機構一個文件,那個機構一個通知,這里要匯報材料,那里要專項檢查,所謂千根頭發一根纂,鄉鎮干部們一年上頭都無法捋順,只能窮于應付,說些假話,打些馬虎眼,再加上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社會矛盾多,難免會有難纏之人,你得軟硬兼施,把這些矛盾解決掉,最為頭疼的是缺錢,到處需要錢,有時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三個壇子,兩個蓋子,東騰西挪地一天一天往前過。鄉鎮干部有三得:要喝得、餓得、忍得。當鄉鎮干部不會喝酒很難打開局面,應對上下左右的人,處理四面八方的事,能喝斤把酒,多半就會辦得妥帖了,還要餓得,有時到山上跑,晚上八九點鐘才有飯吃。除此之外,還要忍得,碰到胡攪蠻纏的主,你氣得腦門沖血,但你不能發脾氣,不能拍桌子,你得忍。
熊永樹先生就當了二十多年這樣的鄉干部,說難也難,但很多人就是這樣過來的,熬幾十年,極少數人能弄個副縣,稍次一點的在縣上謀個局長當一當,再次些的,弄個副局長、工會主席也不錯了,更不濟的在縣上弄個副科的閑職,也有的在鄉里干到退休,花盡積蓄,在縣城買套房子養老,這些大都是沒有路子也舍不得掏銀子運動的人。
鄉鎮干部的難,熊永樹先生體會比我更深,但他比一般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直堅持讀書和寫作,這確實令人敬佩,按說,作為一個鄉長,不僅沒有讀書寫作的時間,更沒有這樣的心境,但是,他做到了,除了讀名著以外,他訂了不少的文學雜志,每種雜志他都一篇不漏地全部讀完,從中吸取營養,指導他自己的寫作。
他創作的文體主要是散文,收錄這本《回望的風景》集子里的50篇散文是從他寫作的大量散文中篩選出來的,全書分為“故土親情”、“歲月履痕”、“國土情結”、“行走筆記”四輯,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故鄉永遠是寫作的母題,每個寫作者,無論他走到哪里,他文章的字里行間永遠有故鄉的影子,熊永樹先生有大量寫故鄉的篇什,他對故鄉充滿著愛,寫那里美麗的風光,寫那里人們的淳樸與善良,寫那里的風土人情,他把自己對故鄉的熱愛編織在字里行間。不僅是對故鄉,對他曾經工作過的麻池和樂園,同樣充滿感情,他的《樂園記憶》,寫到了樂園的黑豬,寫到了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寫到了樂園人對秀峰橋的情感,不過,熊永樹先生現在見到的橋并不是當年的“橋”,當年的秀峰橋是一座橫臥在龍潭河上的風雨橋,木梁木柱,上面蓋著布瓦,兩邊有供路人歇息的木凳,此橋毀于1975年的水災,后來修公路時才有了現在的石橋,石橋的實用功能超過了原先的木橋,但是其文化意義已經完全消失了?!堵槌毓P記》是一篇很長的散文,記敘了作者在麻池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寫了麻池的優美風光,寫了在麻池發生的許多有意思的事,可以看得出他對于人生的第一站充滿了懷念之情。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毙苡罉湎壬纳⑽母星檎鎿?,讀后讓人感動。他寫他的妻子,寫母親父親,寫四嬸,寫妹妹,還寫了很多人物,都寫得很有感情,比如寫妻子:
有一次,我從縣城開會順便回家,由于客車在路上壞了,直到凌晨一點多,才到家,推門一看,兒子在床上睡得甜甜的,愛妻卻并沒有睡,她坐在床沿,就著昏黃的白織燈,正一針一線的納著鞋底,看著眼前這一幕,溫暖之情溢滿心間(《塵封的布鞋》)
這里,作者著墨不多,卻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子夜納鞋圖,作者豐富的情感隱藏在字里行間,同時也可以看出作者寫作的老到,不像一個初學寫作的人,寫到這,會嫁接一大段直接抒情,那樣,就把這一副寫意圖破壞了,于散文而言,我更喜歡寫意和白描,我不太喜歡工筆。
同樣是抒發感情,在《山坳上的父親》中,卻是通過寫景來實現的。
在回宜昌的列車上,西沉的太陽隱去了刺目的光芒,像一個圓圓的紅球掛在天上,華南原野上,婀娜的鳳尾竹,張揚挺闊的香蕉樹,從窗外疾馳而過,我的腦海里卻不斷浮現當年父親送我時的情景,山坳里父親那影影綽綽的模糊影像,在我眼前晃來晃去,眼里早已是一片朦朧。
因為送兒子上學后與兒子的分離,聯想到父親送自己的情景,此時對父子情深的體會絕對是超過平時的,作者把這種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寫之中,顯示出作者嫻熟的基本功。縱觀全書,熊永樹先生的散文寫得很實,寫得有些密不透風,像這樣的段落,寫得靈動飄逸,讀來倍感新鮮。
不但景物可以寫得富有情感,熊永樹先生的很多敘述,也是很有感情的,比如在《大媽》一文中,作者寫到:
小時候就聽母親講,大媽生下第二個兒子時,家里揭不開鍋,孩子沒有奶水,成天哭,大爹實在沒有辦法,就出去打烏鴉回來,給大媽吃了好發奶水,大媽是我們那兒唯一一個吃過烏鴉的人。
在鄉下,烏鴉是一種人們不愿談及觸及的動物,因為烏鴉多有不祥之喻,而為了發奶水打烏鴉吃,實在是萬般無奈,“大媽是我們那兒唯一一個吃過烏鴉的人”,是多么的辛酸,將要催人淚下,作者寫到這里戛然而止,沒有任何抒情的語句,但此時無聲勝有聲,他把情感體驗的空間留給了讀者。
散文是語言的藝術,需要較好的掌握并熟練運用各種表現手法,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信手拈來,恰到好處,熊永樹先生做到了這一點,請看他在《樂園記憶》中的描寫:
晚上,我信步來到橋上,時值深秋,已感到有些許的寒意,瓦藍瓦藍的天空,一輪明月白得耀眼,龍潭河在腳下汩汩的流著,在月光照耀下似乎升騰著一層薄薄的霧靄,橋對面,白天險峻秀美的秀峰山,此時卻隱在月光的背影中,呈現出剪影幻境般的輪廓。
這是多么美妙的秀峰橋夜色,天空瓦藍瓦藍,月亮是白色的河水汩汩流動,月光照耀下,山間似乎升騰著一層薄霧,描寫得多好?!般殂榱鲃印钡摹般殂椤奔仁菙M聲,又是狀貌,活靈活現,生動有趣。
同樣的妙筆,隨處可見,比如《麻池筆記》中的句子:
夜幕降臨,四周的山黑黢黢的,馬路上鮮有人影,周圍農戶星星點點的幾點燈光投射到政府門前的堰塘里,寂然無聲,我們三人都感到從未有過的惆悵和失落,在操場上踟躕了一會兒,百無聊賴,便在堰塘旁的小賣部里買了一包“白鶴”牌香煙,本不抽煙的我們,卻不約而同的坐在堰坎上一根接一根的抽起煙來,三個人誰也沒有說話,直到把一包煙全部抽完,才悻悻離開。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里的景物描寫,襯托了剛到一個陌生地方工作的三個年輕人對未來的不可知,都周圍環境的陌生,一種孤寂中惶然不知所措的情感。
作者對語言的把控能力絕不僅限于準確,有些句子還有一種味道,比如在《大妹與山胡椒》一文中,作者寫山胡椒“但卻在一片沉寂的山上昭示著生命的萌動。”這就是詩的語言,又比如在《山坳里的父親》里的“父親卻總是經常固執地闖入我的夢里”,寫的很時尚,又有味道。
一個作家,首先應該是一個思想家,他必須有先進的價值觀,有自己的深刻的思想,在《回望的風景》中,也有一些這樣的篇章,在《騰沖歸來》一文的結尾,作者忍不住有感而發:
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我想,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源于這個民族的精神力量,而英雄的感召力永遠是最動人心弦的樂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更應該正視歷史,全面而真實地認識歷史,永遠記住這些民族英雄,讓他們的的英靈成為砥礪我們前行的精神光芒!
這一段議論,是作者參觀了“滇西抗戰紀念館”,被遠征軍在騰沖的英雄壯舉所震撼,很自然地發出的議論,在記敘的基礎上閃爍了思想的光芒。
《回望的風景》一文用了很多方言土語,有的用得恰當,在《大妹與山胡椒》一文中,寫大妹“她12歲就下了學”,下了學就是輟學了,用“下”字很形象,讀起來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但散文不同于小說,語言要求精粹,運用方言土語要特別謹慎,否則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希望作者以后在散文寫作中要盡量使用書面語言,這樣便于在更大范圍傳播。
總的說來,《回望的風景》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從中我們可以讀到熊永樹先生多彩的人生風景,也可以讀到多彩的長陽風景,多彩的國土風景,從中我們更可以感受到熊永樹先生的勤謹、善良、正義和人性的溫度。
熊永樹先生勤奮好學,對文學的感覺很好,他的散文作品已經引起了宜昌散文界的關注,相信他會越寫越好,成為宜昌散文界一顆耀眼的新星!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宜昌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學會會長)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