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是怎樣刻成的
來源:作者:陶復元時間:2014-10-06熱度:0次
----閱《我的南極之旅》有感
對于地處江南的臺州市民來說,雪有時候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盡管這樣,還是難以抵擋住我們對雪的神往,腳步邁得更快更大了。“走,下雪了,玩雪去 ”。這是孩提時候最喜歡聽的一句話。當然,對于南極冰天雪地里和藹可親的企鵝來說,想去看一眼,多多少少有一點點遺憾的,那畢竟是南極,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孤寂的南極洲,人就是站在那里都會顯得無助與絕望。更不用說在南極洲從事科研工作了。
但是,就有一群這樣的人留下來了。他們就是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總指揮陳德鴻為首的首次南極考察編隊全體隊員們。首次南極考察編隊包括兩船兩隊,即“向陽紅10號”和海軍“J121”船,兩隊是南極洲考察隊和南大洋考察隊,共591人。受10億祖國人民的重托,于1984年11月20日離開上海,船隊經過28天零4小時晝夜不間斷地航行,于1985年12月19日上午9時30分從太平洋最西岸抵達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島阿根廷烏斯懷亞市。這是南極考察編隊離開祖國后第一個停靠碼頭。這在我國航海史上還是第一次。它開辟了一條聯絡南美的新航線。南極考察編隊抵達目的地喬治王島后,經過權衡利弊后,最后經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武衡主任批準并報國務院備案,中國南極長城站確定在菲爾德斯半島建站,具體位置是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57分52秒。
在中國南極長城站建站日子里,南極洲考察隊和海軍“J121”船官兵們克服了南極洲惡劣的氣象條件,僅僅用了45天建成了中國南極長城站,除去卸運500多噸物資的20天,只不過短短25天長城站就已經奇跡般屹立在南極洲大陸。同時南大洋考察隊克服因南極考察編隊裝卸物資拖延時間帶來的不利因素,在較短的時間內頑強拼博圓滿完成預定的考察任務。歷史永遠銘記1985年2月11日上午11時35分中國南大洋考察隊勝利結束考察任務。
更讓中國人為之激動的一天終于來臨了:那就是1985年2月19日,時年的2月19日上午9點30分迎來了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
作為《我的南極之旅》的著作人金濤參與了這一劃時代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探險歷史任務的全過程。作為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之一《我的南極之旅》,以翔實的背景資料,深度剖析了中國挺進南極圈的歷史與現實原因,這是攸關我國在世界的地位與影響,缺席中國人的南極洲與中國10億人口大國不相吻合。南極考察背后同樣是一次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博弈與較量。有經濟與科技因素,有大國和平崛起的政治因素 。通過《閱讀《我的南極之旅》深感我國南極考察的時代緊迫性與必要性、重要性。南極洲畢竟是人類最后一塊沒有開發的大陸,我們只有創造必要的條件,根據先到先得的開發原則,搶占制高點,奪取南極洲的開發話語權,從而真正造福于中國人民。
但是通過閱讀《我的南極之旅》讓我欣喜地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再一次在南極洲得到釋放,這種忘我工作的勁頭永遠激勵著國人,從長眠在南極冰源上的科學家高欽泉身上,讀到了一種被魯迅稱之為 “民族脊梁 ”的樸素思想。他們就像一座豐碑鏤刻在南極洲大陸。 讓人們銘懷。正因為有你們在南極洲可歌可泣的故事,讓我們品嘗并懂得了什么是可愛、質樸、 認真、 勤奮、堅韌的生活品質。也懂得了什么是奉獻與合作的理念與精神。
作者細致入微地刻畫了中國科學家和海員們的精神風貌,同時也多角度地展現了各國科學家在南極的艱辛、真誠的友情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在他筆下,異國他鄉,冰海雪崖,寂寞孤島,也處處閃耀著令人著迷的光彩。
昨天的新聞,今天已成為歷史。于是,本書也是中國科技史上一個重大事件的珍貴回憶。書中近距離觀察了那里的企鵝,海豹南極毛海獅以及眾多禽烏們,而且親眼目睹科學家們在波浪中、在冰原上、在廣漠的天空,探索南極奧秘的無比喜悅。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