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化石》悲劇的主體形象分析
來源:作者:談玉鵬時間:2014-11-21熱度:0次
魚化石
卞之琳
我要你的懷抱的形狀,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線條。
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由詩題提示詩人觀照的客體是“魚化石”。縱觀全詩內容,是對魚生命歷程的回顧與反思,也是對人生命的回顧與反思。滲透著詩人獨特的人生感受。在此不僅能看到詩人觀照的“魚化石”,也能看到觀照客體的詩人,于是,主客體完美地融合。“魚化石”便成為了詩人的載體。
全詩很簡短,卻由于不明確的指涉顯得多義而朦朧。開頭便是詩人以并未化身“化石”的游魚身份表達出他的追求——“我要你的懷抱的形狀”。這可以理解為對于愛情或理想的追求:追求一份完美溫馨的愛情,追求理想的實現。可是“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線條”一句明確地告訴讀者這樣的追求不能實現,即便如此心中卻設想著理想像鏡子一樣。有多少的追求與努力就有多少回應與回報(因為現實中在鏡子面前做什么,就會有什么影子)。可最終“你我”遠離,變成了“魚化石”。
由于全詩含蓄跳躍并有“陌生化”方式的運用給人以很大的想象與闡釋空間。讀者禁不住想為什么“我”的追求“往往溶化于水的線條”而無果。“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結果還是變成了“魚化石”。讀者在讀的過程中找不到答案,其實這種結果在詩題中詩人已經預設了,不管你多么努力,如何追求結果總是所追求的“往往”無果,而生命中終究會結束。不管原因為何,這種結局都是“先在的宿命”,然而詩人卻并不放棄追求,大膽而執著地呼求“我要你的懷抱的形狀”,追求失敗后也不放棄,執著地遐想著理想實現的可能。可最終生命結束,一切歸于空幻。那么詩人的追求則帶有了一種強烈的悲劇色彩。一開始就注定的失敗,但自始至終都堅守著追求,這就是“魚”,這就是人生。這是魚的生命歷程,也是人的生命歷程。全詩整體凸顯了人們的不斷追求與這種追求往往不能實現的矛盾。所以詩人追求的無論是理想還是愛情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詩人不懈的堅持,執著的追求。拋開具體的指涉這首詩也同樣具有更深遠更高一層次的意義。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