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教會我們如何看見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 武智惠
《看見》是柴靜2013年出版的一本對自己過去十年新聞事業總結的書,是記錄個人成長的告白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今年3月底柴靜的視頻《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再一次讓她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我覺得視頻中還是那個我認識的柴靜,平實親和,邏輯清晰,客觀報道。時隔兩年,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帶給我更多的思考,如何看見世界,如何看見他人,如何看見自己。柴靜說,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正如她自己所說,書中并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而是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書中列舉了許多她當年采訪和新聞報道的實例,不乏當時社會上的熱點新聞話題——“非典”、李陽家暴事件、虐貓事件、華南虎照片真假問題、藥家鑫案等,她在寫這些采訪實例時,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更不是在展示過去的榮耀與輝煌,而恰恰相反的是,她在寫自己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重建,不斷質疑,不斷思考的一個成長過程,在每一個采訪事件中,我們都會學習到一些認識事物的方法,領悟到一些生活中的哲理,從而對照自己,反思自己。
《看見》教會我們求實就是求是、求真,追求真理。不唯書,不唯上,但唯實,更唯真。2007年陜西農民周正龍稱自己在一處山崖旁,拍到了野生華南虎,官方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已滅絕二十年的華南虎再現。外界質疑很多,人們都在問華南虎的照片是真是假。“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能來自評論,要來自報道,報道就是對事實和因果的梳理。”柴靜去采訪當地林業部門的負責人,采訪縣長,他們拿不出任何科學嚴謹的實地調查資料,只因相信自己培養的下屬,所以相信華南虎的存在。照片的真假之爭,不僅事關技術,更是關系到事件各方的科學態度,關系到社會誠信、社會道德問題。之后,陜西省林業廳向社會公眾發出致歉信,周正龍被警方證實是用老虎年畫拍攝假虎照,也經過多方調查取證被證實該區域確實沒有華南虎生存。這讓我認識到做任何事都要有科學求實的精神,每個人的審美、經驗、直覺都不一樣,要光靠感慨和抒發感情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靠事實和因果的梳理,靠證據說話,從邏輯鏈條的最末端一環一環向上追訴,最后肯定會真相大白,這就是邏輯的力量,求實的力量。
《看見》教會我們客觀就是“對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沖突的感覺自會相互克制,達到平衡,露出世界的本來面目。”2010年年底藥家鑫案在當時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不理解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怎么會如此殘暴,父母送子自首,被告人又是獨子,在法理和情理之間該如何抉擇。柴靜采訪了藥家鑫的父母,得知了藥家鑫從小家里嚴苛的教育及心理問題,直到臨執行死刑的最后一刻,孩子唯一的遺愿是捐獻眼角膜,這都被父親嚴詞拒絕,不希望過后再惹出別的事端,藥家鑫沒有解釋,沒有爭辯,聽了父親的話。一個柴靜采訪過的曾經患有抑郁癥的患者嘗試去理解藥家鑫,他當時只是害怕當事人記住他的車牌號去告訴他父母,這對他來說是天大的事,正是這種恐懼釀成了最后的悲劇。書中說,“如果帶著強烈的預設和反感,你就沒有辦法真正的認識這個人。把一個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點,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這個人孤立和開除出去,才能看清這個事件對時代生活的意義。”我們要把人放在社會這張大網之中去理解,每個人性格的形成與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教育環境密不可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客觀地去認識一個人,只有客觀地認識他人,我們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
《看見》教會我們公正就是不帶有任何情感的公平正義、不偏不倚。2006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只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當人們通過踩貓地點和人肉搜索指責、謾罵這些道德敗壞的人時,殊不知這背后卻有一個強大的利益鏈條,更不知道社會上居然還有戀足癖人群。柴靜分別采訪了視頻拍攝者、網站負責人和踩貓的女人。視頻拍攝者拍好后提供給網站會獲得酬勞,只是每個人的道德底線不同,他說,“其實對動物不好的人不一定對人不好,對動物好的人也不一定對人好。”網站負責人是一名戀足者,而該發布網站也是一個戀足網站,甚至此事件曝光后,有人出錢買他的視頻。柴靜費盡周折才說服踩貓的女人接受采訪,這之前她在網上寫公開信道歉請求大家的理解,但罵聲更猛烈了,這是一個離異的女人,內心抑郁,生活煩悶,心理有一些畸形。而踩貓的某些細節她是不自知的,她只是把貓當成自己的一個發泄出口。那期節目播出后,她發短信給柴靜,她看完節目很輕松,沒有壓力,請柴靜放心。這讓我認識到事物的發展并不像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那樣真實,而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千萬種,人的思維是很復雜的,人性也是很復雜的。不能單憑表面果斷地去判斷任何一個人,評價任何一件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踩貓的女人只期望得到公正,不是讓節目去同情和粉飾,公正就是以她本來的面目去呈現她。
《看見》教會我們平等是“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柴靜去采訪因家庭暴力而殺死丈夫的女犯,極端的男權主義讓她們的丈夫可以在這些可憐的婦女身上為所欲為卻沒有人能拿他們怎么辦,而這些婦女只能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為了面子選擇忍,但這一切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悲劇就發生了,而幾乎每名女犯在法庭陳述的時候,都沒有談到家庭暴力,也無人問起,無人關心。“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美籍妻子在網上公開遭受家庭暴力的照片,柴靜去采訪李陽,采訪他的妻子。李陽把自己的行為解釋成中國的文化,他的妻子說:“這不是中國的文化,人是一樣的。我覺得中國人,美國人,所有人,我們的相似之處遠多過不同,我們都愛我們的孩子,我們都需要快樂的家庭,我們都希望更好地生活。”在那一刻我理解了人和人之間的平等,不是相等或平均,不是悲憫或同情,平等是我們處在同樣的生活當中,我們對幸福的渴望一樣,我們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你所經受的我必然經受,當我們為生存而掙扎的時候,我們就是平等的。
柴靜在書中只是把事件原本的、真實的面目呈現在大家面前,沒有結論,沒有評判,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這正是柴靜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她相信,“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其實她提到的許多問題不是她一個記者就能解決了的,有些矛盾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農村土地違法征地問題,農民與政府、開發商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比如環境污染問題、霧霾問題,這本身就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引起爭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她告訴了我們一個個真實存在的問題,而有些人可能連這些問題都不知道,我想比愚昧更可怕的是無知。柴靜讓我們反省,讓我們反思,如何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看完柴靜的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自己的事。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外在的影響,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里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保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過去的自己看待問題,只想找到真正的唯一的答案,對與不對,行與不行,看完此書,我開始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認識這個社會,不會一板一眼的苛求所謂的答案,其實有些事情他根本就沒有答案,因為真實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書中說,寬容的基礎是理解,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有所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意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從剛進央視矯揉造作、性格不羈的文藝女青年變得開始接地氣,有人味兒,從照本宣科的主持風格到融入自己的采訪風格再到最后客觀公正地認識人或事,柴靜變得更加柔軟、平實、有厚度。人生就是一場體驗,體驗過了才知道酸甜苦辣究竟是什么滋味,不要害怕犯錯,只有在不斷經歷不斷犯錯中才能完善自己。
如今柴靜又一次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關于媒體上對她的一些評論與爭議,她從不澄清解釋,她說謠言當中的“柴靜”兩個字跟她沒有什么關系,只是傳播謠言者的想法。“解釋是最累的事,我連辟謠的時間都沒有。”柴靜說。一個內心多么強大的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話語。《看見》教會我們如何看見,用求實的態度,用客觀的心態,用公正的尺度,用平等的眼光,用一顆良知的心。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柴靜沒有忘記。
(編輯:作家網)上一篇: 在彩虹中展翅起舞的白天鵝
下一篇: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