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山水,渾然彩墨——評著名指畫家王春林潑彩畫作
來源:作者:李巖時間:2015-01-11熱度:0次
潑彩是國畫的一種畫法,也是寫意畫的一種,是把調和適中的國畫顏料大膽地潑灑在宣紙上。這種新的技法和表現形式,使中國畫更加絢麗多彩、姹紫嫣紅。潑彩山水畫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山水畫,增加了新的潑彩技法和表現形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具有原創性、唯一性、不可復制性、藝術性和收藏性。充分體現了國畫的陽剛之美、含蓄之美、意象之美、抽象之美,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最初,潑彩山水畫法是張大千在海外總結中國傳統筆墨后,對中國青綠山水表現技法上的一大創新。他創造了大潑墨、大潑彩的新技法,不僅在駕馭筆、墨、色、水、紙等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為中國畫開辟了新的表現道路。著名指畫家王春林發展和繼承了張大千的指畫技法,力求創新,進一步使指畫山水獨開生面,別有天地。在傳統的基礎上,王春林攝取了新技法,而能脫出窠臼,體現自然。
早年宗法、石濤、八大山人手指畫就吸收了潘天壽、黃賓虹、石魯、張大千等大家筆法,王春林進行過精心細致的研究。尤其是對張大千的潑彩潑墨頗感興趣,王春林更是潛心鉆研,在潑彩潑墨的基礎上結合西方抽象的表現主義,讓中國國畫與西方繪畫接軌,創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當代潑彩潑墨山水指畫作品,觀后叫人拍案叫絕。
王春林對唐詩宋詞也頗有研究,常以古詩詞入指畫,很多指畫的題句用自己創作的五言、七言絕句,融入了唐、清名人句入畫的特點,使所創作的指畫有了詩意的悠然境界。他的指畫有時用黃賓虹的積墨法,有時用潑墨潑彩點擢相疊溶的手法,加上水暈墨滲,畫風顯得異常新穎,既有氣勢,又有氣氛!更有西方抽象的表現主義手法。在一次筆會上,王春林有幸結識著名畫家姜寶林先生,姜寶林先生看了王春林的手指畫后大加贊賞,并鼓勵王春林一定要堅持畫好指墨。姜寶林先生還將潘天壽的指畫技法給與指導。通過姜寶林先生的指點,王春林又發明了金錢點、五指樹法和主要指法刮鐵皴法,使指畫技法更趨完善。在王春林的指畫山水中,那幾間單線簡筆小屋形成了王春林指畫山水的獨特風格。
潑墨方面,王春林學習了張大千的一些技法,揉入西方繪畫的色光關系,使他自己的畫作在這方面有了創新,打破了舊的格式和規范,把中國畫構圖的運動節奏與西方現代結構融合,使作品形成了特有的吞吐宇宙之風范。他說,在指畫中吸收抽象派藝術形式,不是任意亂涂亂抹,要潑灑恰當,給繪畫留出呼吸的余地。王春林在美國八年間,主要研究了從自然現象出發加以簡約或抽取富有表現特征的因素,形成簡單的、極其概括的形象,達到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的幾何構成。王春林強調,看似抽象派的指畫藝術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并達到一定的藝術境界,絕非易事。首先,要有嚴格的基本功,多揣摩大師的作品秘訣,千百次的磨練,才可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我曾在王春林工作室眼見他的潑彩過程,他先將顏料在小碟中調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濃度,然后潑灑在畫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滲化的性能,形成畫面的大體結構,再利用色彩滲化的形跡和肌理效果,用筆整理、補助允成為完整的作品,因此這種畫法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往往需要根據色彩落紙后的既成效果靈活地調整畫面。王春林邊創作邊解釋道:潑彩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手段,并不是盲目地紙上亂潑一氣,作者必須對畫面的藝術形象有所構思,什么部位潑什么色彩,怎樣潑,需要達到什么效果,以后整理成什么形象,心中都要有所準備。另外,色彩潑到紙上,也不是毫無節制地任其流淌滲化,而必須對其加以引導和控制,按章法處理大效果后,再處理局部墨色,不需要滲化的部位,可用另一張紙吸去水分,需要保留的開頭可用電吹風吹干固定。
在作畫現場,我看王春林的夫人駕輕就熟地手拿電吹風配合著,非常默契。王春林在畫一幅潑彩山水,畫面上已經是五彩斑斕,但只見王春林還是不滿意,手托著下巴沉思,他喁喁私語,突然手沾靛藍的染料潑了上去,只見他隨手舞動了幾下,整個畫面頓時鮮亮起來,形成了濃淡相宜的藝術效果。這時,王春林露出滿意的笑容,他說:“指畫潑彩需要形成不同的色差,我就感覺某些局部一次潑的色彩不夠濃烈嘛,需要加強色彩變化,這不,加上點靛藍色,就無形中增加了亮點,使畫面整體上變得生動大氣,艷麗磅礴了。
王春林創作潑彩畫作時,感覺第一次不夠理想,他會繼續潑第二次、第三次,充分利用掌握的技巧,有著重點地表現出色彩明暗深淺的差別變化,做到自然引導、補充、高速和處理,不能造成畫面斑駁狼籍或潰漫無度。更值得一提的是,王春林的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其指畫潑墨山水清新俊逸,瑰麗雄奇,與天地融合。剛勁曼妙的書法題寫點綴在渾然天成的潑彩畫作中,畫絕字妙,相得益彰,更增強了整個畫面的藝術感染力,使其鮮艷、濃烈、磅礴的意境給人一種極大的沖擊力。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