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平遙》觀后感
來源:作者:呂巖時間:2014-11-08熱度:0次
最近去看了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說實話我是含著眼淚看完整場演出的。真可謂視覺盛宴,心靈震撼。
《又見平遙》劇場,以黃土和瓦作為主要語匯,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與兩千年的平遙古城遙相呼應。它完全不同于傳統劇場,沒有前廳,沒有主入場口,沒有觀眾席,觀眾從不同的門進入劇場,所有的人穿越到一百年前的清末平遙古城中,被人流裹挾著來到鏢局、趙家大院、街市、南門廣場,與劇中人物零距離接觸,人們既像看客,又像親歷者,這些碎片化的一個個片段,一個個場景,通過戲劇、舞蹈、影像、音樂重現著一段段歷史,訴說著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又見平遙》講述了一個關于票號血脈傳承的故事:平遙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保回了票號王掌柜的唯一血脈。同興公鏢局232名鏢師同去,七年過后,趙東家本人連同鏢師全部客死他鄉,王家血脈得以延續。“232條命,換一命,你說值不?232條命,換的不是一命,換的是條血脈,趙東家臨死的時候說:咱平遙做的不是生意,是人的德行”,“我復字后分號王掌柜全家十三口,已經在沙俄沒了,只留下一個獨苗兒子,我必得保他回來,讓王家不斷了血脈,這是平遙城的仁德,也是我趙易碩的仗義。”同興公鏢局和232位鏢師全軍覆沒,為了一個承諾,用他們的血肉之軀,不死的英魂澆鑄了晉商精神,是讓在場的觀者都心靈震撼,唏噓不已。
整場演出通過“選妻” 、“鏢師死浴”、 “靈魂回家”、“面秀”等片段,勾勒出平遙人的仁德以及由這些道德傳統引發的悲壯情懷。正如總導演王潮歌追求的“我希望大家能夠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靜下以來,想想自己是誰?我們的祖先在哪里?他們是做什么的?是否在我們的血液里也會流淌著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在這個物欲橫流,誠信缺失的年代,通過祖先的誠信仁德之事,換回缺失的忠誠和信義也許正是創作人的意圖所在吧。
《又見平遙》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情懷,那里有我們世代相傳的根的文化。山西人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保住血脈,也是保住中國人的傳統。這場劇使晉商“信譽至上,誠實守義,艱苦創業,開拓進取,以人為本,同舟共濟”的文化得以光大,同時它也在昭示新一代晉商,必須傳承祖先的業績,忠誠、有凝聚力、有價值觀、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