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絳侯周勃世家》有感
來源:作者:葉志煒時間:2014-09-17熱度:0次
《史記》記載,周勃原以編織養蠶用具為謀生,在業余的時間還搞搞副業,為喪家充當儀仗隊吹簫賺錢?!安钥棻∏鸀樯?,常為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強”。
后來周勃追隨沛公劉邦,估計是喪事副業讓他見慣了人間生死,所以橫豎一條心,也加入了造反的隊伍。才一兩年的時間,周勃估計就攻下了有二十座城池。沛公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周勃也以軍功被封為“威武侯”。
封號果然很霸氣,相信劉邦也為他驚人的作戰能力而折服,覺得他很威武,所以封為“威武侯”。隨后周勃幫助劉邦南征北戰,攻打項羽,等劉邦統一漢朝的時候,他被賜封“絳”地,號“絳侯”。
一般人到這個時候,總會想著休息,偷偷懶,睡個好覺,畢竟“心有余而力不足”,不過周勃沒有定下來,反而愈加“威武”,馬不停蹄地為劉邦平叛了韓王信、韓信、陳豨、盧綰等叛亂,這些叛將原先都是久經沙場的戰將,可是全部給周勃給滅了,足以說明周勃軍事才能絕對一流。
這一點可看出周勃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否則怎么會把所有人都當敵人,見一個滅一個,劉邦對他評價也很高,“勃為人木僵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
從周勃屢戰屢勝的業績可以看出,周勃一定善于審時度勢,“木僵敦厚”,絕對是給劉邦的錯覺,當然他也很欣喜于自己的表現,畢竟在劉邦大肆陷害功臣的時代,他很好的存活了下來,屢充儈子手,身價也不斷上漲,“孝惠帝六年,以勃為太尉”。
劉邦死后,周勃應時順勢,做了個順水人情,支持呂后當國。呂后在世的時候,周勃認為沒有能力與呂后的勢力抗衡,故而隱忍,等呂后去世時,“于是勃于平謀,卒誅諸呂而立孝文皇帝”。 太史公日:“絳侯周勃始為布衣時,鄙樸人也,才能不過凡庸。及從高祖定天下,在將相位,諸呂欲作亂,勃匡國家難,復之乎正。雖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司馬遷對周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原來只是一個平凡粗鄙的人,但是他幫助劉邦平定天下,鏟處呂氏叛亂,匡國家難,哪怕是伊尹、周公也不能超過他!
雖然周勃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為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榮譽,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于此同時,他也為自己種下了危難的種子。
一方面,在許多大臣看來,周勃只是一個見風使舵的小人,若他真為漢朝劉姓的利益出發,那么他絕不會對呂后妥協,等呂后去世了才與呂氏決裂。周勃落下為國匡難的美名,不過是貪了便宜而已。這樣一來,擁戴他的勢力自然要小很多了。
另一方面,對于漢文帝來說,你既然可以鏟除呂氏而擁立我,自然也可以鏟除我再擁立別人。在最高統治者漢文帝的心里,處去周勃這一定時炸彈,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沒過多久,終于有人上書告發周勃謀反,漢文帝不好自己出手,安排廷尉負責,廷尉又交由長安的刑獄官員負責,周勃被逮捕下獄。
一個曾經的堂堂大漢宰相,連皇帝都不想親自過問了,逮捕的程序只是派了下級官吏執行,這個時候連獄吏也開始欺負他,“吏稍侵辱之”。這真是前所未有的遭遇與困頓! 何其壯哉!何其悲哉!
可這樣的例子不是很多嗎?韓信、彭越、英布等等一長串的名單,不都是前車之監嗎?
我們固然能怪罪于臣子的驕傲自大,居功自傲,責怪他們不能審時度勢,降低姿態,但是在他們看來,沒有他們的功勞,又怎么會有天下的太平,他們為什么不能享受特權?我們也可以怪罪主子氣量太小,心狠手辣,對自己的功臣竟然痛下殺手,可在他看來,這群功臣難道不是刺在他心頭的匕首?引狼入室的道理,主子不能不考慮,如果哪一天他們聯合起來對付自己,他又哪里來的力量抗衡?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