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科學與詩的辯證關系
來源:作者:陶復元時間:2014-08-13熱度:0次
【摘要】:科學與詩歌都是意識的產物,都在對客觀世界進行心靈的感知,都是在從事勞動的發現和精神再創造的工作,都一直行走在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前沿,在真、善、美的探索路上,它們血脈相連。兩者雖然一個重理,一個重情,但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事物,敢于在青燈黃卷中苦思冥想者一定會在二者情理融會之處發現詩意的絢麗多彩之光。
【關鍵詞】科學;詩歌;辯證
一、科學與詩
詩歌創作可以從科學(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精神)中汲取思維方法、創作源泉和靈感,科學也可以從詩歌中采擷激情、活力和靈魂。科學與詩歌可以在互動中觸發、鈣化,在求同存異中不斷發展。正如王蒙所說,“最高的數學和最高的詩一樣,都充滿了想象,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創造,充滿了章法,充滿了和諧,也充滿了挑戰。詩和數學又都充滿靈感,充滿激情,充滿人類的精神力量。那些從詩中體驗到數學的詩人是好詩人,那些從數學中體會到詩意的人是好數學家。”(《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在我國古代詩歌藝術中,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豐富的想象力預見未來的“科學詩”還是不少見的。辛棄疾有一首詞《木蘭花慢(中秋)》:“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辛棄疾在這首詞中講,當月亮從我們這里下去的時候,它照亮著別的地方,這種科學論斷,在七百年前的宋代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唐朝詩人許渾有詩云:“久病先知雨,長貧早覺秋”,“鶴鳴山欲雨,魚躍雨多風”;張祜的“雨氣朝忙蟻,雷聲夜聚蚊”,都可稱之為詩的氣象圖。憑螞蟻搬家和鶴鳴,便可作出天氣預報。古代一些優美的詩篇,不僅使我們獲得藝術享受,同時也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認識自然,獲得科學知識。 在現代詩歌藝術中,也有不少詩篇直接運用科學成果或者與科學有著“心靈感應”。美國詩人桑德堡的《顛倒的世界》可以說是在把愛因斯坦的時空理論加以藝術化,從一個和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反的角度看世界,從而增強了藝術表現力。“我醒著入睡了/我沒看東西,是東西在看我;/我沒動,是腳下地板在動我/我沒瞅見鏡中的我,是鏡中的我在瞅我/我沒講話,是話在講我/我走向窗戶,我被打開了。”(《世界抒情詩選》,詩刊社編)這種反常的奇幻手法被詩人習焉不察地使用在詩歌創作中,誰能想到它還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有著如此水乳交融的關系。 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動共創的關系,促進了詩人成長和詩歌藝術的發展。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懷特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書中認為,雪萊的詩歌里,“一再地流露出科學所提示的思想。科學就是他快樂、和平與光明的象征。”在《女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郭沫若的詩歌不僅在意象創作上從自然科學那兒獲得了靈感,而且在詩歌理論、詩的構思和詩的形式創造上,也從自然科學那兒得到不少啟迪。翻開中外詩史,這種現象觸目皆是。從聞一多提倡詩歌的“建筑美”,到艾青詩歌中強調陽光和光線的作用,都可以看出科學為詩歌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二、科學精神與詩歌
詩歌創作需要力倡科學精神,需要用科學精神為詩歌注入新的生命。所謂科學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的精神,就是不懈的探索精神、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民主精神、開放精神和熱愛真理,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民眾的精神等等。它強調的是人生觀、人文素養和心靈的修煉。科學精神的匱乏一直是我們國家從事原始創新的軟肋,實際上也是詩藝創新的軟肋。從古今中外科學大師和藝術大師的成長歷程來看,在他們身上無不體現著強烈的科學精神。
1.獨創和超越。成功的科學家和優秀的詩人一樣,往往都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意識和成果可能就來自于他們的博學和閱歷。這是因為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少量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見解。科研人員在科研中發現:把思想具體化,在腦中構成形象的聯想,能激發想象力。而想象力就是靈感的源泉,就是詩中意象發現的重要通道。獨創:避免重復,避免老調重彈,每一首詩都力爭比上一首詩寫得更加獨特精美,這是豎立在一個詩人前進道路上的一把最嚴厲的橫桿,有出息的詩人總是不斷地將它跨越。
2.觀察和感受。詩中最感人之處,不是概念和道理,而是細節,是常人忽略了的事物真性。這些細節以及事物的真性是詩人在細心觀察事物中得來的。觀察事物不僅是指看見事物,還包括思維過程在內;不僅要觀察外部事物,還要感受自己的內心變化。這就是科學的觀察。法國文藝理論家丹納說過:“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慣于辨別事物的根本性質和特色;別人只見到部分,他卻見到全體,還抓住它的精神。”缺乏細致的觀察和感受,是詩歌平庸乏味的一個重要原因。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在《嚴冬·通紅的鼻子》一詩中這樣表現一位寡婦的悲哀:
田野是靜的,但樹林里更靜
也更明亮。
越遠——樹木越高,
影子伸得越細越長。
……
圓圓的太陽,遲鈍地
好像老梟的一只黃眼睛,
冷淡地從天上俯視
這寡婦的重大的苦痛。
這首詩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就是緣于作者對生活的用心觀察。
3.熱情和執著。詩人,同科學家一樣,他不僅以其卓越的創造成就贏得人們稱贊,而且也以其人格魅力博得人們敬仰。詩人也應像科學家那那樣,有著自己的精神使命——寫出有深刻精神內涵和精湛語言藝術的精品,堅韌、認真、熱情、忘我,能耐得住“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以誠實謙虛的態度對待藝術事業,不排斥異見,不以真理自居,有開明包容精神,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創作出高品位的作品。科學精神還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非功利性也是其重要的基本屬性之一,淡泊名利,不屈從于權威和金錢等等。目前,詩歌需要外來的營養和刺激,正如哲學、心理學等對藝術的影響一樣,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滲透和影響,或許可以激活和滋養詩歌藝術的發展,使其出現一個新的飛躍。
三、科學詩
科學詩要深入科學傳播領域,為科學的進步喝彩。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過:“詩是一切知識的菁華,它是整個科學面部上的強烈表情……如果科學家在我們的生活情況里和日常印象里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重大變革,詩人就會立刻振奮起來。他不僅在那些一般的間接影響中緊跟著科學家,而且將與科學家并肩攜手,深入到科學本身的對象中去。”(《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科學詩要為科學普及作出貢獻,并不要求科學詩去復制科學世界或者去介紹科學知識,而是要把詩人的心靈注入到科學本身的對象之中,發掘詩歌與科學之間存在著的相互對應的感應關系,捕捉奇瑰迷人的科學世界在詩人心中蕩起的反響。郭沫若把“電氣”、“日蝕”、“月蝕”這些概念帶入《女神》中的時候,誰能說他帶來的不是嶄新的科學知識和先進的科學觀念?《天上的街市》《爐中煤》《地球,我的母親》《太陽禮贊》等,都是運用天文、地理、物理、礦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并展開想象而充滿了詩情,成為詩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優秀的科學詩總是把詩人的生命與科學世界的生命融為一體,妙合無痕,進而使人們對充滿生命情調和詩意的科學更加敬重、熱愛和了解。當然,科學與詩還是有很多區別的。比如科學家多用思索看事物,詩人多用感覺看事物;科學家用道理說話,詩人則用意象說話;科學是逐步發展的,詩歌則不然等等。 科學已經滲透了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科學的伙伴,詩歌也應像水質清亮的泉水那樣,永不停息地澆灌著科學之園,使之永遠蔥郁秀麗,姹紫嫣紅,并且使科學的芬芳和詩的清澈一起遠播大地。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