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廟嶺采風文學作品簡評
來源:作者:趙福海時間:2014-08-12熱度:0次
小廟嶺采風文學作品簡評
□趙福海
7月27日,欒川縣作家協會15名會員應邀到龍宇鉬業小廟嶺選礦公司采風,并積極創作,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創作任務,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采用不同題材,以自己最美的文字,最飽滿的激情,最冷靜的心態,站在時代的前沿,謳歌出了龍宇鉬業——小廟嶺選礦公司的企業精神風貌。創作出文學作品,紀實文學1篇,小說4篇,散文5篇,詩歌6篇。經8月2日縣作協主席團和《永煤鉬業》報編輯部審定,由我簡評如下:
一、關于小說
在四篇小說中,以趙為民的小小說《愛情的味道》最為優美。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的方法進入小說,寫了“強”扎根深山,現身礦區事業,雖然向往“愛情”,但由于地處偏僻深山,又把有限的時間用在了事業上,無暇顧及“愛情”。廠嫂——領導的愛人,主動出擊,幫助廠里這些年輕人牽線搭橋的故事。既寫出了年輕人的愛崗敬業精神,又寫出了廠領導對員工們無微不至的關懷。
其特點:
一是語言樸實生動。如:“山頂的最后一抹晚霞”,“光禿禿的山崖”,“灰不拉幾的石頭”,“疲倦的鏟車挖機”,“鳥不拉屎的地方”,“黝黑憨厚的臉上”,“山旮旯里…那踽踽的身影”,“風過樹梢,月上山嵐”,等等,這些語言運用得都非常準確優美。小小說家張國平在他的評論文章《讓文字跳躍起來》中說“文字沒有生命,只有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文字才能鮮活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才會走進讀者的心靈,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這當然需要技巧,沒有技巧的文字只能是蹩腳的演奏者制造出的刺耳的怪音,那樣就不會有人去理會。寫出有張力、韻味和樂感的文字來,讓敘述像山澗流淌的小溪,如林中清脆的鳥鳴,讓文字如跳躍的音符一樣跳躍在我們面前,給人以閱讀的快感,一直是我的追求。”我想,這句話,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在散文、紀實文學、自由詩中,都非常實用。
二是情節巧妙有趣。如:開頭的一段話就是設置“埋伏”,即懸念。“晚飯后,我和強迎著山頂的最后一抹晚霞,走到光禿禿的山崖上,看著大露天礦區那躺著的一堆堆灰不拉幾的石頭,一臺臺疲倦的鏟車挖機,還有山腳下那一縷縷淡淡的炊煙,我有些搞不明白,一個堂堂大學生,那么多的機會可以在城市里發展,為什么卻來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與冰冷的機器為伴。”采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也就是說,想要贊美,先說環境的惡劣和“我”都想不通。再如:“不相信啊,呵呵,來,你看看這。”他掏出手機,翻開圖片文件夾,一張清秀而率真的女孩照片映入眼簾。“這是誰啊?談的女朋友嗎?”我小心的問道。“這是我們領導的愛人發給我的,”強膩膩歪歪的說到。“你們領導的愛人?你怎么,怎么跟領導的愛人?…”后面的話我沒敢說出口,我不想相信,一個勤奮善良的大學生會跟領導的愛人發生什么事。“她好看嗎?”強用甜蜜的話語問著我,“嗯,好看”,我隨口應道,強不是因為在礦區太寂寞而喜歡上了領導的愛人吧?我覺得我不該想的這么齷齪。“你喜歡上了她?”我想證實我的想法。“唉!是啊,就是不知道人家會不會喜歡我?”“你應該好好談個女朋友的,別搞那不三不四的事。”我提醒他。“什么不三不四的,她人不錯的,聽領導的愛人說,她是鎮上小學的教師,家是本地的,人好著哩。”強爭辯著。
這段文字敘述的情節,是作者故意打了“語言口誤”的擦邊球,從“這是我們領導的愛人發給我的,”引發,然后在“我”與“強”的對話中,“說者無意,聽者有音”,是整個小小說因此而流光溢彩,生動有趣。人物活了,故事活了,小說活了。同時,還有一個引申的意思——領導藝術,領導關心員工,但給員工找對象,領導總不能直接出頭吧,暗含領導做通愛人的工作,給年輕的員工牽線搭橋解決生活問題的意思。小說家宗仁發評論集《追求有趣的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小說有趣與否,實際上從小說家這方面看是個技術性問題。面臨小說的技術性挑戰,小說家可能沿著平常的路徑穿針引線,也可能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巧設機關。設置疑問然后在預計的答案中再消解疑問,消解前一個疑問的同時又設置新的疑問。”從作者趙為民的《愛情的味道》中,我感覺到了作者小說創作手法的嫻熟。
三是敘述平實自然。整個小說一千六百一十三字,敘述上沒有泛濫和廉價的抒情,沒有張牙舞爪的句式,沒有矯揉造作的語言,沒有花樣翻新迷宮樣的結構,就是順其自然,采用大眾化的真實語言和真實敘事,把小說立了起來。小說家宗仁發在他的小說理論文章《平實,當代小說的一種新趨向》中說:“小說是經過選擇的人類情感經驗的原型載體,它應該拒絕與哲學的結盟和聯姻,它應該反對抽象化和哲理化,它應該排斥泛濫和廉價的抒情化,它應該摒棄語言的矯揉造作和句式的張牙舞爪,它應該不崇尚和依賴形式的花樣翻新,它應該不陷于結構的迷宮,它應該返璞歸真——走向平實。平實,不是平淡平庸,不是平常普通,不是簡單省事,而是要把最長復雜隱秘的情感世界用最直接簡潔的方式傳達出來,還是不失恢弘和深刻。因而平實不是對小說的最低要求,恰恰是最高標準。”讀趙為民的這篇小小說,就感到它是走向了平實。
當然,崔永照的短篇小說《跋涉》也很美。其實它是一個紀實小說。作者采用第一人稱“我”和真人真事真地址,以總述語言為線,以幾個典型細節為珍珠,把看是平淡實際是平實的大學生扎根深山礦區謀事業的故事,描寫的淋漓盡致,謳歌了新一代80后、90后年輕人的風采。楊書敏的閃小說《“二指捻”李妍》也比較美。從“大山鉬選公司的浮選工李妍工作六年時間,練就了手捻鉬精礦判斷品位的技能,判斷結果與化驗室化驗出的數字幾乎一致”的小說故事和情節及人物塑造,贊美了一線員工愛崗敬業刻苦鉆研的職業美德。無論是語言運用,還是情節設置,還是人物塑造都恰到好處。史蓮葉的短篇小說《山坳里的那顆星》比較粗糙,尚需進一步加工才行。一是故事設置和情節安排過于平淡;二是語言運用尚需要進一步錘煉;三是某些文字和標點符號運用不夠準確。
用小小說家蔡楠在他的小說理論文章《小小說的綻放形式》中一句話,結束小說簡評:“創作一篇小小說的過程就是尋找一朵花獨有的綻放形式的過程。而形式又藏身于花的開放之中,正如小小說的形式藏身于語言之中,藏身于作者的心中一樣。但從小小說的意義來講,一篇真正完美的小小說又應該溢出語言本身和形式本身,通過最佳結構或形式,超越這“一朵花”,開放出鮮活的文字之花,美妙的思想之花,瑰奇的生命之花,從而幻化出“眾花”之美。”愿我們欒川縣的小說創作,經過會員們的刻苦努力,達到“眾花”之美。
二、關于散文
在五篇散文中,以王明亮的散文《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寫得最好。
首先是它的借題命題好。無論是寫小說、寫散文,還是寫詩、寫報告文學等,我一直認為,標題是第一關緊的。因為,標題是一切文章的眼睛。一雙靈泛、會說話的眼睛,是走進讀者心靈的鑰匙。獨具特色,超凡脫俗而出的標題,是打開讀者心靈之門的鑰匙。王明亮可能十分懂得這一點,因此,他獨具匠心的以上世紀廣為流傳的一首歌的名字《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作為他的這篇散文的標題,并且這首歌的內容與“精美的石頭”有關。我們到選礦公司去采風去搞文學創作,其內容不就是與“精美的石頭”有關嗎?這是一種有機的結合。看到這個標題,你就會多看一眼這篇文章,你就會走進這篇文章。他創作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其次是它的借物寓意好。到礦山選礦區去采風,未走進目的地,就能想象到那里一定是塵土飛揚、鋪天蓋地,環境非常惡劣。加上這赤日炎炎的中伏天氣,臭汗一身,塵灰一身,惡心死了,哪還有心情去采風?不過你會想到,如此惡劣的環境,員工們是怎么工作、學習、生活的呢?處于一種責任和好奇,才會走進選礦區。但作者給我們描寫的環境是怎么樣一種環境呢?真實存在的好得不得了的環境。但他沒直寫直說環境多么好,而是采用借物寓意的手法去描寫礦區環境的優美,讓你通過這些活生生的實事的存在,真實地感受到礦區環境的優美。一是植物。“首站是碎礦車間。”“車間門口,雪松樹、洋槐樹,站成一排排,守護著礦山。小草在山風中搖曳,紅的、白的、黃的相互在風中嬉戲,為礦山的美景增色不少。”“探秘至檢測中心。蒲公英綻放在廠房前如毯的菜地里,一身潔白。紅色的月季花怒放在檢測中心門口。”“遠處有顆玉蘭樹,一人高,矗立在職工食堂門口。”二是動物。“從西門離開時,一只可愛的小蝙蝠飛進轟隆隆的車間,與機器、工人生命共舞成一道不舍的風景。”“一條黑色的小狗憨態可掬,臥在墻角,打量著過往行人。”三是動物與植物的有機結合。“一個琥珀色的蜻蜓乍然而至,駐留在檢測中心草叢中的荊棘上,振翅欲飛。”“一只五彩的蝴蝶棲息在欒樹枝頭,上演蝶戀花。風吹葉響,欒樹影婆娑成滿地。”植物和動物,在大千世界都是有靈性的,他們的靈性優勢超越人類。他們之所以扎根與此,就是因為這里的環境優美。
作者的這篇散文好就好在,他不僅僅是只描述這里的自然環境好,還隱含著高超智慧的高層管理者所給員工們創作的管理環境好。作者同樣是采用了借物寓意的手法。一是企業文化環境。“歲月如梭扎根礦山人企合一,礦石入流轉換粗細品位提升。”車間的巨幅標語,用文化和工藝一道詮釋了碎礦車間使命,使人印象深刻。二是工作安全環境。“來到磨浮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組交通信號:綠色的旋梯,黃色的護欄,紅色的安全帽,時刻提醒你注意安全。”三是舒適工作環境。“車間里,鏤空鋼絲織成地板,地板漆成綠色,橡膠鋪就地毯。走上去腳底軟軟的,如踏云彩。”四是爭先創優環境。“看板上精氣神十足的每日之星、月度明星員工笑容可掬,彰顯了員工風采。”“美麗的化驗女工,一襲白衣,日夜穿梭其中,定格成礦山的白衣天使。她們用愛心、溫柔、虔誠呵護著鉬精礦的千斤之體,用她們的美麗驗證著精美的石頭。”五是高薪待遇環境。“臨近中午時分,……14輛轎車整齊劃一排列在停車場,煞是壯觀。企業發展,員工富裕。”
高層管理者為員工們創造了如此美麗的自然環境和舒適稱心的管理環境,那些大學生、研究生,那些年輕的有志者,不在1600米海拔高度的偏遠深山,扎根礦區、現身礦區,在礦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乎,“900名龍宇人8年來默默無聞駐扎礦山,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日夜搬運加工礦石萬噸。鉬礦石,汲取億萬年天地精華孕育而成,這些鉛金色的精美的石頭,給這些勤勞、智慧的礦山人豐富的回報。礦山人和鉬礦石在這1600米的海拔上日夜耳鬢廝磨,共同譜寫一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其三是它的修辭手法好。第一是擬人手法生動。“一個個浮選柱在跳舞。”“堅硬的礦石,至此幻化成流水,身材曼妙,終年在車間起舞弄清影。”第二是比喻手法精美。“礦漿流淌在溢流堰組成的美麗花瓣中,鉛灰色的身影上下起伏。”第三是詞語運用準確。“用各自的文字去丈量1600米的礦山海拔”——“丈量”;“天空上鑲滿了朵朵云花”——“鑲滿”“云花”;“1700米的碎礦走廊,一段“埋伏”在地下,一段突起在空中,恰似柳暗花明又一村”——“埋伏”“突起”“柳暗花明又一村”;“磨浮車間是公司的技術核心部門,各種先進的設備奏響了生產集結號”——“核心”“奏響”“集結號”,等等。
作者如此精心地打造著篇散文,這篇散文,不精美就對不起作者了。由此可見,作者是一個知識溶于智慧的真正散文寫作操刀手。現代散文家枯荷有這樣一句話:“散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對生命和生活的體驗與普眾的生命結合起來,達到美的共鳴。”我想,作者王明亮在這篇散文中做到了。
當然,李慧青的散文《深山處,那朵奇葩》寫得也很到位。她采用的是傳統散文寫法:按照時間順序和參觀路線去寫。這種寫法,駕馭不好容易流入平淡平庸。但作者以自己優美的語言,獨到的眼光,別樣的思想,終于鍛造出一篇“奇葩”樣的散文,讓人讀后,回味無窮,愛不釋手。再就是張鵬濤的散文《走進小廟嶺》,以優美的語言,畫筆一樣的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樂不思蜀。王紅曉的散文《欒川龍宇人》,以細節說話,展示了新一代大學生扎根深山,現身礦區,敢于創新,敬業奉獻的精神風貌。彭保建的散文《風景這邊獨好》還需要進一步修改。一是語言過于空泛,有無病呻吟之嫌;二是細節上不夠細而準,缺乏說服力。
用中國作家網上趙春華《關于散文寫作》的三句話,結束散文簡評。那就是:“寫散文容易,寫好散文不容易,寫出好散文更不容易。這需要生活的歷練,需要散文寫作的歷練,非一日之功啊!”“散文寫作可不是寫一般的文章,不能把寫散文與寫文章等同,它們不完全是一碼子事。特別是文學散文,那不是一般寫文章的人就能夠寫的,那不是單純的寫作,而是文學創作。”“散文是最能夠反映作者生活、最能夠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也是最能夠折射出作者思想和靈魂的。我們能夠從作者的文字里感受到他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品格,他的為人處事。一句話,從作者的文字里我們那個看到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真誠的作者。這是其他文學體裁所做不到的。”愿我們欒川縣的散文創作,經過會員們的刻苦歷練,達到“好散文”標準。
三、關于詩歌
六首自由詩,寫的基本都不錯,但都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段新強的詩《面對一座山》(外一首),詩的語言非常優美、凝練、精致,給人的意境令人深思回味。但它脫離了這次采風創作的用意。我們的“創作要求”是“歌頌欒川龍宇人扎根1600米海拔大山,搞建設、抓生產、謀發展的感人事跡和發展變化等。”(見《采風活動通知》)但我們從詩中感受到的“壓抑”、“難受”和“不安”,好像詩沒有寫完整,寫出不屈的精神,頑強的意志,樂觀的新一代大學生扎根深山、現身礦區的思想風貌。因此,無論這兩首詩多么美,無法采用。
張秋菊的詩《追求者之歌》和張景的詩《年輕的脊梁》寫出了年青一代“龍宇人”的精神風貌,語言激昂向上,非常振奮人心,稱得上好詩,但不是上上好詩。因為它缺乏新強詩中那個現代的細膩、柔潤的像玉如畫的意境美。也許他們倆的詩是傳統美的風格吧,而新強的詩是現代美(新流派)的風格吧。兩首詩是好詩,又符合“創作要求”,當然要采用了。
侯金峰的詩《七月,小廟嶺隨感》和張玉貞的詩《龍宇鉬業——一個響亮的名字》,都能圍繞主題寫,語言也很優美,詩的意境讓人回味,但總覺得不夠凝練,又覺得不是十分到位,沒有那種讓人淋漓盡致的感動情瀾。如果,把這次詩歌創作采用“不及格、基本及格、及格、優秀、佳作”五個標準來劃分,他們倆的屬于“及格”之作,也是要采用的。
用我國“360百科網站”上《詩歌創作》中的一句話,結束詩歌簡評:“詩歌創作,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造優美意境,思想內容深刻,語句高度凝煉集中,概括性強,優美形象生動,韻律節奏鮮明塊,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感。”愿我們欒川縣的詩歌創作,經過會員們的刻苦鉆研,達到一個“至高”的境界。
四、關于紀實文學
紀實文學就一篇,是我創作的《堅守》。《堅守》雖然有一定的文學性,但從藝術表現形式上、文學語言的運用上,人物特征的表現上,所要表達的思想性上,仍沒有達到完美的紀實文學創作效果,我感到,作品中“通訊”的味道濃了一些。這是我從對紀實文學(即報告文學)作品的創作體會中,來認識判斷的結果。
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品,紀實文學作品也是文學作品,也是一種藝術品。藝術品的創造是來源于生活的主觀世界的間接反映,而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生活的照搬照抄的直接反映。否則就不能成為藝術品。虛構是所有藝術品的基本要求,紀實文學也需要虛構。真實是一切藝術品的“經濟基礎”,是客觀世界的東西;虛構是一切藝術品的“上層建筑”,是主觀世界的東西。只有真實與虛構有機地結合,才能形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因此,只有紀實文學中真實的東西與虛構的東西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篇真正意義上的完美紀實文學作品。
一切藝術品的虛構都來源于生活的真實,生活是藝術品創造的源泉。但創造的藝術品并不是生活的真實,是高于生活的真實,是升華了的真實,讓人們讀了后感覺比真實更加真實才行。小說如此,詩歌如此,散文如此,紀實文學也應該是如此。只是,小說、詩歌虛構的,即意識形態的更多一些,而散文、紀實文學更貼近生活的多一些,即現實存在的多一些,尤其是紀實文學作品。從目前我國文學作品的創作態勢來看,我把小說、詩歌、散文、紀實文學的創作成分,即取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劃分成十分,小說虛構的占六分,真實占四分;詩歌虛構占七分,真實占三分;散文虛構占四分,真實占六分;報告文學虛構占三分,真實占七分。
綜上所述,用我國國土資源西域作家竇賢的一句話,結束此次采風文學創作的簡評:“一個人的生存空間畢竟是有限的,寫作為我們提供了拓寬這一空間的可能。一位真正的寫作者只為理想而寫作,只有理想才使寫作變得幸福而神圣,才使敘述變得旋律優美激情澎湃,才使思想上的力量躍然紙上。”愿我們欒川縣的文學創作,經過會員們的積極創作、刻苦歷練,達到文學作品“旋律優美激情澎湃,思想上的力量躍然紙上”,緊扣讀者的眼睛,走進社會,走入民心。(約6896字)
2014年8月4日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