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歲文章供世用——讀周偉苠散文集《書香與禪意》
來源:作者:郭友釗時間:2014-07-30熱度:0次
早歲文章供世用
——讀周偉苠散文集《書香與禪意》
十年多前,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林非先生為周偉苠的散文集《天涯屐痕》作序,把周偉苠定位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游記作家”,并鼓勵周偉苠“向著追求真善美的境界邁步前進。”《天涯屐痕》出版后,劉放先生寫了一篇不太長的評論文章,題目是“男人的游記”,說周偉苠的文章是“反芻”生活的恩賜,“其流露出的憂傷能擊中旁人,或曰感染旁人?!苯拢沧x周偉苠剛出版的散文集《書香與禪意》,我檢驗了林非先生識人的正確、劉放先生評書的中肯,并突然想起“早歲文章供世用,中年禪味疑天縱”的句子來,感覺用這句子來度衡周偉苠及其創作的散文,也是十分確切的。
“婺源歸來”是周偉苠散文的名篇之一,入選高考題庫,早已成為京、魯、皖、蘇等十余省市中考、聯考的試題,這或許與該文出自肺腑的呼喚不無關系:“走出大山,走出婺源,才有可能超越先人,才會使婺源不至于停留在過去的歲月里。”“永遠的都江堰”是我喜歡的篇什之一,周偉苠不止于感嘆在落后的條件下古人創造的都江堰工程是恩澤萬世的“神話”,重要的是周偉苠發出了自己的心聲:“這一‘神話’告訴我們,只要遵循客觀規律,以我們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我們的聰明、智慧、勤奮,就一定能創造出更多像都江堰一樣造福人類的‘神話’的。”“岷江憂思”是我喜歡的另一篇章,周偉苠出行的目的地是九寨溝這一人類最后的凈土,但沿岷江一路所見,林木被砍伐殆盡,水土流失遍地,岷江水枯成了“岷溪”、“岷溪”水竭成了“岷溝”,“一路走近她(九寨溝),沿途的感受讓我憂傷,令我幾乎不忍再往下走!”由此,周偉苠大聲疾呼:“讓我們共同呵護這一方凈土吧!”與此相似的篇章,如“神往米蘭”、“綴補大地”、“一個國土人的感懷”、“在韓國堵車”、……、等等,不一而足。
記下旅途中繽紛的見聞,把世界各地的先進文明像魯迅一樣“拿來”,留下自己深層次的思考,提出自己善良的建議,讓自己有幸生活的時代更真、更善、更美,這是周偉苠散文創作的基本價值取向。周偉苠的散文,入選教材、影響學子,就是世用的典型例子。其潛移默化,對別人的影響,還難于定量評估。但周偉苠的旅游以及旅游后的心得,卻對周偉苠本人有著很大的影響。伴隨著散文創作,周偉苠不僅從文藝青年成長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從MBA學生成長為中國土地學會的理事、土地文化分會的副主任,獲得更豐富、更先進的世用之學;而這世用之學,伴隨著周偉苠從經營局部的一廠之廠長、一公司之老總,漸步某區、某市的交通局、建設局、國土資源局局長,成長為國家的公務員,造福了一方水土。
初相見,周偉苠的自我介紹多是“出生于姑蘇城外寒山寺旁的楓橋鎮”。空間上看,一鎮多大?一寺多小?鎮在寺旁,其表達的邏輯有違常理。違背這一邏輯常理的合理性解釋,那就是周偉苠對故鄉歷史文化的自豪感、追求真善美的緊迫感。因為“姑蘇城外寒山寺”出自唐代詩人張繼名詩《楓橋夜泊》,代表著周偉苠的故鄉文化。但出生楓橋的事實,周偉苠用“中年禪味疑天縱”來解釋,出生地個人無能選擇,只屬天縱、天意。永不磨滅地銘在周偉苠心底的句子是“夜半鐘聲到客船”:雖然出生、成長、工作在寒山寺旁,也是匆匆的過客,幾十年的停泊而已,且是在不太明亮、不太清晰的時候,但此時聽見了鐘聲,那是真善美的召喚!是對天明或者明天的祈望!
“早歲文章供世用,中年禪味疑天縱”出自北宋散文家蘇轍的《漁家傲·七十余年真一夢》。蘇轍的世用之夢一直夢到今天,成了中華夢的一部分。讀周偉苠的散文,會看到夢的結構、夢的色彩,從而獲得做夢的正能量。
5月27日于見山閣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