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聲,有聲
來源:作者:王桃珍時間:2014-07-10熱度:0次
《失聲》是路順的新詩集。我與路順是相識多年的詩友,我們曾一起創(chuàng)辦過《廢址》詩社,當時的成員有黃涌、路順、孫大順、柏羊還有中科大丁強老師、我妹妹長歌和我,我們也曾一起開展過紀念詩人海子活動,對傳播海子詩歌文化有過一定的影響。這一路我們跌跌撞撞走過來,有歡欣,有酸澀,但更多的是美好的懷念,懷念我們曾一起走過的青蔥歲月。為共同的詩歌理想我們探尋過,打拼過。雖然后來因我們忙于各自的生計,《廢址》悄然而止,但我們的詩歌理想從未改變。路順的詩集《失聲》足以見證他的努力和堅持。原以為路順成家后,迫于生活的壓力,要工作,要養(yǎng)家糊口,扶老攜幼,時間與精力不允許他去追尋更多的夢想,去寫詩,去吟詩。可貴的是這么多年來,即便生活壓力再大,路順從沒放棄過對詩歌的追求,一直在他的詩歌園地里不輟耕耘,默默寫詩。2007年11月,由漢語詩歌資料館出版了他的首部詩集《隔著玻璃》。現在他又拿出了這部新的力作《失聲》,作為詩友,我由衷為他感到高興,祝賀他取得這些可喜成績!
在我最初的印象中,路順是個大男孩,外在熱情活波,內心純真善良,樂于助人。尤其他對家庭的勇于擔當精神讓我看到了他的成熟沉穩(wěn)的另一面,而他的詩歌正是具有這種成熟沉穩(wěn)的特質。
路順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在別人司空見慣的地方發(fā)現詩,從平凡生活中提煉哲思。他敏銳的視角直達生活的本源,用獨特的表達方式,用時而質樸時而詭異時而詼諧的語言,讓詩歌在瞬間升華,讓我們在閱讀之余體味無窮的魅力。從路順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幸福,照顧老人,體恤愛人,撫育孩子,他都能夠做到無微不至。在精神生活上,路順更像是一位高級廚師,個體經驗及日常所見不經意都會都會成為他的詩料。看他的一首首短詩宛若觀賞一碟碟家常小菜,經他妙手調制,佐以不動聲色的觀察,涼拌或簡單烹飪,無須醬辣醋等添加劑的使用,一碟色香味俱全的的好菜肴便清晰地呈現在觀者面前,不能不引起觀者饕餮之欲望。這更印證了詩人余怒所肯定的路順的作品根植于日常生活,枯燥乏味的生活圖景一經呈現在他的筆下就有了一種令人驚悚的荒誕感,他的機械的、冷冷的的敘述更強化了這種閱讀效果。
詩人憩園說,路順的詩屬于日常的有質感的張力呈現。如他的詩句“我不是英雄,我是傻蛋。在深夜里,抱著愛人入睡。”當我讀到這樣的句子,直接反應便是撥動了深埋在心底深處的的某根琴弦,琴瑟和鳴,溫馨之感油然而生。想象深夜里,相愛的兩個人相擁而眠,還有什么比這種詩意的生活圖景更美好更令人向往的呢?
“這樣,你說厭倦了/在每一天里拿著提線木偶/站在臺上表演/我知道,兄弟/生活就是這樣/我與你差不多/一個不倒翁/用搖晃來保持身子平衡//路順的詩《這樣》無不體現現實生活的嚴酷性,詩人沒有停留于生活表面的簡單刻畫,沒有炫技,沒有細膩的描摹,而是真實呈現,不說意義。讓讀者從詩句中體味詩人對底層人民生活的悲憫,對社會秩序下兩極的悲憫。社會秩序是一定結構支撐中的短暫穩(wěn)定,隨著思想的啟蒙,社會結構不斷變革,新結構支撐新秩序,在反復的發(fā)展中社會在進步,必然喚起詩人新的思想意識。索達吉堪布說“一個心生悲憫的人,必是會寬容之人”。
“我已經醒來/不是睡去/睜開眼/去看孤峰一座/破鐘一口/仙人掌一族/影子成半/青蛙與蛇在對峙//這樣的有質感的句子在路順的詩中俯拾即是。我喜歡他的詩歌中一直保持的這種從容不迫的冷靜氛圍,不肆渲染,節(jié)制而有力!意象紛繁,雜而不亂,充分調動了讀者的視覺與感官意識,蘊含豐富,給人飽滿的哲思與臆想。
愿路順在詩歌的大道上,繼續(xù)掄起先鋒的刀柄,披荊斬棘,剖開生活的橫截面,給讀者帶來更多奇異的風景和驚喜!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