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張佐香散文集《親親麥子》
無論是余光中《鄉愁》還是李谷一《鄉戀》,都寄寓著對這片生養的土地無限的眷戀與深情。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命脈,也是產生精神創造力的原動力之一,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莫言的《紅高梁》等類似的鄉土題材作品層出不窮便是明證。這些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以豐富飽滿的情感張力、波瀾起伏的筆觸,將本土文化特別是鄉村的人們精神與物質狀態地一一浮現出來,引起讀者關注與思考。張佐香散文集《親親麥子》同樣帶有上溯作品強烈的泥土氣息與濃郁的田園意境,作者立足于深厚的人文學養,運用超凡脫俗的語言,以清晰的“跳出現實看現實”的文本意識為當下散文創作提供了新的可借鑒思路與模式。張佐香在接受訪談時說:“堅持寫散文,進一步營造自己的風格。文學發展的經驗表明,”‘橫的移植’國際化,‘縱的繼承’民族化,‘鄉土情懷’本土化,都有道理又都有局限,只有合在一起才能成其大。”
張佐香散文集《親親麥子》就像一首首放歌在鄉間田野的旭日晨曲與夕陽漁歌唱晚的淺吟低唱。站在空曠的原野聆聽《穿越時空的聲音》,給人深沉蘊藉而又灑脫率真,博識精警而又清新雋永的聽覺享受。這組《穿越時空的聲音》作品,讓人看到作者運用聲音的詩性之美, 傾聽或哀婉悱惻,或激昂鏗鏘,或恬淡灑脫,或沉郁蘊藉的歷史回響。信步時空的聲音隧道,就仿佛穿越九曲黃河十八灣,蕩氣回腸之感油然奔涌而出,滄桑的歷史感在這里得以凝固,杜甫筆下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代困局在今天仍然是街談巷議的話題,一部電視劇《蝸居》唱出多少望房興嘆心聲。現實的無奈,使杜甫用他沉郁頓挫之筆寫下了《三吏》、《三別》,以及《北征》、《秋興八首》發出了時代的人性吶喊,這也許是杜甫能夠成為詩圣的緣由。文學作品本身的思想內涵與品質決定了作者的情懷。張佐香在文中深情地寫道:“一代詩圣杜甫用他悲憫的情懷和絕世的才華創作的詩文,永遠溫暖著世世代代的蕓蕓眾生。他的詩文字字樸素,卻字字閃耀著人性之光,有著血液的溫度,給黑暗和不義的世界帶來些許亮色,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感動、溫暖和震撼”。的確,張佐香的《穿越時空的聲音》帶來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味,更多的是對當下現實的反思。這正是張佐香散文意蘊豐厚,飄瞥古今,關注人生,煥發人文光彩的文風體現。
憑著女性的細膩和敏感,張佐香深入情感的核心,求索人類生命的本體意義,在《燈光,高挑精神枝頭的花朵》中通過對父親的情感回眸,藝術地概括了其啟蒙上學那年父親牽著她的情節。父女情深在張佐香筆下潺潺流淌,潤物細無聲的父愛每時每刻伴隨你左右。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說:“往事如昨,歷歷在目。散漫的記憶碎片,從心底緩緩飄來,關于父親的文字是永遠寫不完的。”
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黑與白的方寸天地里迎面而來,盡情地陶醉在作者開啟的滿紙生云煙的詩意與瀾漫文采里,捧著散文集《親親麥子》依然可以從紙上聞到佐了怡人的芳香油墨味。這是何等寫意。生活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詩意的抒發與創造。《夢見月亮的南瓜》就是一篇很好的勞動抒情文章。作者筆下的南瓜也喜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良辰美景,怪不得天下的南瓜都是一樣的甜蜜。作者借南瓜來揭示“美好的生活取決于你的勤奮、勤勉、努力程度的樸素思想”。這是對諺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最好佐證。作者張佐香同時也表達了對陶淵明:采籬東菊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田園生活方式的向往與憧憬。能夠像陶淵明伴青燈黃卷,聞墨韻書香那樣也不失為人生的一大樂趣。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作者張佐香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夏日夕陽西下,寧靜地半躺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手握一本《親親麥子》,我感受到了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上一篇: 欣賞《紅橄欖》
下一篇: 好詩是一次生命的感動(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