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底荷花解語——從孟德明的“新荷花淀”寫作說開去

來源:作者:郭友釗時間:2014-03-31熱度:0

葉底荷花解語

  ——從孟德明的“新荷花淀”寫作說開去

  初相見,十年前,孟德明文質彬彬的樣子,當時就讓我想起孟子,也想起了“明明德”的句子。2012年夏孟德明出版散文集《在文化樹下喝茶》,我對其中的“荷的足跡”、“蘆花當令開”、“村上的柳”等文章印象深刻,愛不釋卷,那時讓我想起孫犁前輩的小說《荷花淀》。2014年春,適值“新荷花淀——散文孟焦創作研討會”召開,我一邊重讀德明的散文,一邊回想著與“荷花淀”有關的人物作品,在宋詞中拾起了狀荷的一些句子,且以“一陣荷花風起”、“荷花欲拆猶微綻”、“雨打荷花珠不定”的意境來形容“荷花淀派”的現在、過去與未來的狀況,初步提出“荷花淀派”作家與作品的甄別標準。自覺淺薄,僅以此請德明及諸位方家權為一笑。

  一陣荷花風起,隔簾香

  “我所生活的地方在冀中平原上,地勢低洼,溝汊渠塘就如天空里的星星,點綴其間瑩瑩閃亮,如少女的眸子那樣醉人。在這些閃亮的水波間,就散落著許多的荷,我看過許多的自然生長的荷塘,它們自然率性,如鄉間的少女,透著樸實。”

  這是“荷的足跡”中文字十分優美的一段。在外地看荷花,孟德明寫透荷花動態的美、永遠的美、獨具的美,也沒有忘記自己家鄉荷花的率性的美、樸實的美。不僅寫荷花之美,孟德明已工筆描繪了蘆花的美、牡丹花的美、火炬樹的美、春柳甚至冬柳的美。求美,已成孟德明散文創作的價值取向。

  與東淀有關的,孟德明癡迷于對三關(益津關、淤口關、瓦橋關或高陽關)、六郎城的考察研究,寫荊軻、楊六郎、文天祥;癡迷于對古文獻或考據的引用,寫依然的柳,追溯到《詩經》,寫荷的足跡,追溯到一億年前。追求歷史感,復活前人所創造的美好形象,以此增加行文的厚實感,成了孟德明散文的文化取向。

  “荷的足跡”屬《在文化樹下喝茶》中普通的一篇。全書由“一馬平川”、“平原故事”、“從平原出發”三輯構成。川也是原,原也是川,三輯沒有離開平原的創作主題。冀中平原中的信安鎮、勝芳、益津鎮等,常在文章中提及。孟德明在后記中所明確的:“在腳下的每片土地中,我只是被深深感染著。我逐漸地喜愛上了一個字:川。在冀中大平原,這個字的兩個含義正好被它涵蓋:平川,平原的開闊視野總是激蕩著我們,讓我們激越;大川,這里是九河下梢之地,太行山下流的諸多河水,加之不遠的過去就有浩大的與白洋淀馳名的東淀,讓這里成為水鄉澤國。”東淀以及含東瀉的白洋淀,也已成了孟德明散文取材的主要地域。

  《在文化樹下喝茶》中,不僅有白洋淀之花、草、樹、鳥自然之美的景物,有魚、螺、蟹等水產以及麥、瓜、薯等土產的美味,有梆子、剪紙、燈籠等傳統的美俗,更有村莊、老屋、父母、大舅、老叔、船工、農婦等美好的人物。農漁相融的農村,是成了孟德明散文的重點創作題材。

  基于上述特點,立足于白洋淀東瀉的孟德明散文具有濃郁的“荷香”,具有“荷花派”文學作品的味道。稍早前,據說有楊曉敏、蔡楠等人所著的《荷花淀派新傳人——蔡楠小小說研究》出版,也聞到了“荷香”。河北的文壇相信“荷香撲面,將灑天邊。”在這春天,一陣荷花風起,令人鼓舞。

  荷葉初開猶半卷,荷花欲拆猶微綻

  “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個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語言清新、簡潔、優美;人物景色相映、相襯、相融,美侖美奐。這段美到極致的話,來自孫犁短篇小說的《荷花淀》。如果把“淀”改成“湖”,就會讓人一定認為是江南的湖,像杭州如西子的西湖,明媚、婉約、空靈、溫暖。但淀就是淀,是北方的大淀,廣闊、多變、豐饒的白洋淀。孫犁筆下白洋淀上的人與物如此之美,不遜于江南,極為動人心弦。況且,這種美卻是在特殊的戰爭環境下凸現的,是在死亡背景下呈現的,更震撼人心。

  追求美,呈現美,貫穿于孫犁可分為早、中、晚期的一生。

  在早期,“小小新荷。點破清光景趣多。”1913年出生于滹沱河旁的清麗多彩的安平縣東遼城村,從小烙下河水之美的印痕,1936年到白洋淀湖畔的安新縣同口小學任教,浩淼的湖水之美更扎根心中,1938年后從軍,雖然在流血死亡的陰影下,但阜平山區青山綠水、陜北高原的土山濁水也都溶進他的靈魂,1945年《荷花淀——白洋淀紀事之一》登上了《解放日報》,震動了延安文藝界,從此孫犁的創作一發不可收,1949年天津解放后到了《天津日報》社工作,不僅自己創作優美的小說散文,而且日報中的文藝周刊為新陣地,培養出了大批青年作者,如劉紹棠、從維、韓映山等寫創作優美的文章,并一直維持到1955年。

  孫犁創作中期為1956年至1976年,幾乎沒有作品問世,是一個空白期,“敗荷衰草,人在可憐憔悴中。”面對這空白的二十年,他曾無限感慨道:“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廢于遭逢。” 疾病據說是“神經衰弱”,衰弱的神經發現不了美,創作不出美的作品,或許情有可原。沒有健康的身體,就沒有健康的靈魂。沒有健康的靈魂,就沒有優美的世界。可是,什么“遭逢”甚于戰爭而讓孫犁失去了創作美好文學作品的興趣?這個問題,人懂的。當然,孫犁早就懂得。1958年,“神經衰弱”不久的孫犁在青島療養,期間作《海葵賦》道:“東海有動物,名曰海葵花。展瓣如秋菊,艷麗勝朝霞。蕩漾碧水中,美人著輕紗。”這幾句,孫犁把海葵賦予了極致的美。但接下來的一句:“突然一收縮,陰森似毒蛇。” 孫犁心中極美的海葵頓時出現了極丑的形象。可見,在這特殊的二十年中,比戰爭、比死亡更惡劣的“疾病”與“遭逢”摧殘了作家的肉體與靈魂,孫犁沒有發現那時期的世界有美好事物的存在,也就不可能創造出美好形象的文學作品。

  1977年,是孫犁重新站起的一年。這年的3月29日,孫犁讀陳毅的詩,以“林冬平”的署名作《題陳毅同志詩冊》詩:“與君不相識,直言感我心。尊君剛正士,更仰百戰身。將軍之一去,大樹發悲吟。青史名山業,小人不足論。”自此孫犁莫視了“小人”,又拿起的如椽大筆,源源不斷地創作并發表了質樸、干凈、真誠的論文、散文、雜文、信函,一直到2002年逝世。整個晚期,可謂“樂秋天。晚荷花綴露珠圓。”

  可見,僅從孫犁一生的際遇或者遭逢即可看到,一位作家發現美、挖潛美、創作美的可能性不僅與內在的修養有關,也受外在的環境所左右。

  因為追求文字的美和文學形象的美,孫犁的部分文學作品形成鮮明的特色,為華北地區的作家們所推崇。1980年9月18日-19日,《河北文學》編輯部邀請了冀、京、津的部分作家、文學理論批評家,召開了“荷花淀派”問題的小型學術研討會,“荷花淀派”才首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

  那么,河北文壇樹起“荷花淀派”大旗之后,“荷花淀派”的主帥孫犁以及大將劉紹棠、從維熙等人又有何響應呢?在大旗樹起之前,1978年的冬天,孫犁應李季之邀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一次文藝座談會,與劉紹棠、從維熙欣喜重逢,并做了長談,最后孫犁作了三點囑咐:“不要再驕傲,不要趕浪頭,要保持自己的風格。”當然,當時“荷花淀派”的標簽還沒有貼在他們的身上,孫犁不可能讓劉紹棠、從維熙保持“荷花淀派”的風格,可能的情況只是孫犁要保持孫犁的風格,劉紹棠保持劉紹棠的風格,從維熙保持從維熙的風格。

  晚年的孫犁本人不是從白洋淀出發,而是從全國出發,從厚重的歷史出發,“由歌頌‘美好的極致’變為鞭撻‘丑惡的極致’”(常玉榮,二十年孫犁研究述評,《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2年第2期),只有早期的作品如《荷花淀》仍然散發著荷花及荷花淀的陳香。而發表具有“荷香”代表作《青枝綠葉》、《蒲柳人家》的劉紹棠(1936-1997),其一生創作的作品形成12卷的《劉紹棠文集》,其完整的書名為《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由此開創了“大運河派”。從維熙(1933-),早期作品《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田園風景,美麗人物,深具“何味”,1956年開始期待已久的專業創作,可在第二年就成了右派,農場勞改、礦山做工,受盡肉體與心靈的折磨;有幸的是,1978年從維熙重返文壇,創作了被孫犁贊賞的《大墻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等,原本用先贊美、歌頌的文字,卻用之刻劃丑陋的形象,并構建了“大墻文學”(徐彥利,從維熙創作風格的演變與確立,《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其作品屬于“反思文學”或者叫“傷痕文學”。由此足見,在河北文壇喊出“荷花淀派”的同時,主帥與主將們的作品卻沒有《荷花淀》那么的優美與荷香了,他們對“荷花淀派”是淡漠的,是超然的,并沒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完善“荷花淀派”。

  荷葉初開,荷花欲拆,可惜“荷花淀派”并沒有在20世紀形成完成的體系。繼鐵凝的“哦,香雪”、知青的“白洋淀詩群”的詩歌創作之后,在新世紀有作家如孟德明、蔡楠等人試圖舉起“荷花淀派”的旗幟,嘗試進行“荷花淀派”式的創作,無疑是驚蟄后的春雷,給這個文學流派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紅。”

  雨打荷花珠不定,輕翻

  “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則集中表現了京、津、唐一帶(尤其以白洋淀周圍最為突出)的地域特色。這個流派的作家熱愛農村和農民,從日常生活中汲取和提煉題材,注重挖掘和表現生活中的美,使作品達到現實主義的真情實景與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和諧統一。”

  這段話引自論文“從流亡文學到審美化、地域化、民族化的多元追求——中國現代鄉土小說派的演變軌跡”(《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2期),作者是長江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魏洪丘。引文正確或者精確與否,在此不論。但魏洪丘教授從漢語寫作的視野、歷史演變的角度,提出“荷花淀派”的區域特色、美學追求、文藝特點,卻是有參考價值的。

  “荷花淀派”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新世紀的教材《中國當代文學史》(王慶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并沒有“荷花淀派”的內容。還有一些作者、學者認為“荷花淀派”屬于“山色有無中”。至今對“荷花淀派”的爭議仍然不斷,還難于統一認識。

  處于爭鳴之中,不妨兼聽則明。作者也小聲說出自己粗淺的認識——“用詩意的優美語言描繪在白洋淀地區所發現、所發掘的美好事物情理,其作品屬荷花淀派作品,其作家偏屬荷花淀派作家。”具有如下三條甄別標準:

  1)地域性標準:作品具有白洋淀地區的地域特性。白洋淀地區系指流入、流出白泮淀的水系流域,總體上位于永定河之南、滹沱河之北,其中心由涿州、霸州、保定、河間四點連成含白洋淀的區域。同時,也賦予了其地質、地理的自然屬性和歷史、文化、經濟的社會屬性。但這種地域性不是封閉的體系,是開放的,內外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的交流或作用是相互的。

  2)創作道路:堅守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道路。孫犁這一名字的“誕生”,就是他在1938年發表“現實主義文學論”。而這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貫穿他的一生,這樣實現創作及作品的真實性。孫犁在1980年給鐵凝的信中解釋了真實的二層含意:現實的真實與作家思想意態的真實。

  3)美學價值:在走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求真的同時,還應追求美,追求由文字的美、文字所表達的形象的美,達到給讀者美的享受、美的啟迪,以此營造美好的世界。

  同時滿足上述三條,才屬“荷花淀派”的作家,并創作出“荷花淀派”的作品。最本質的是第一條,荷花一歲一枯,人一茬又一茬地走過,但荷葉荷花賴之生長的水土不變,正像《在文化樹下喝茶》中的一句話,“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沉寂下來的只有靜靜的泥土。” 水土在下,是荷根、荷莖的家、是本。“綠蓋盈盈紅粉面,葉底荷花解語。”

  從上述的假設回到孟德明的散文作品,回到本文討論的孟德明散文的創作取向或者特點,我們不能不說孟德明是“荷花淀派”忠實的實踐者。
(編輯:作家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全部免费播放a一级| 用我的手指来扰乱吧全集在线翻译| 欧美中文在线视频| 妞干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另类精品| 国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va在线观看 |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草在线视频永久免费| 波多野结衣在公众被强|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乱码| 免费大片黄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麻豆|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 野花日本中文版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不卡三区| 扒开女人双腿猛进入爽爽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0 | 明星ai换脸高清一区| 在线观看亚洲专区| 北条麻妃vs黑人解禁|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AAA日本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一线天馒头lj|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免费看国产曰批40分钟|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欧美激情视频网| 欧美大香a蕉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美女扒了内裤让男人桶爽视频 | 韩国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欧美日韩国产58香蕉在线视频|